医院发“喜报”,别把“患者的鲜血”当成“业绩的鲜花”
发布时间:2025-10-17 04:21 浏览量:1
近日,网传一则“喜报”受到关注,该“喜报”的左上角写有“兰州兰石医院”的字样,内容为:热烈祝贺兰石医院“再创佳绩”,9月份门诊人数7577人、住院及门诊手术台数426台,10月份开诊第一天门诊人数451人、手术25台。该喜报被员工外传至朋友圈,引发舆论哗然。
(10月15日中国新闻周刊)
当兰州兰石医院的 “喜报” 在朋友圈引发舆论哗然时,一个值得整个医疗行业深思的问题浮出水面:在医疗体系的价值排序中,究竟该以患者的健康福祉为核心,还是以门诊量、手术量等数据为导向?这份将 7577 人次门诊量、426 台手术台数奉为 “佳绩” 的喜报,看似是医院对自身业务的肯定,实则暴露了部分医疗机构对医疗本质的认知偏差 ,把患者的病痛当成了 “生意” 的筹码,将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异化为追求业绩的商业行为,这与 “医者仁心” 的职业初心背道而驰。
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从诞生之初就自带 “人本” 属性。患者走进医院,怀揣的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健康的渴望,他们的病痛不应被简化为冷冰冰的数字,更不该成为医院炫耀业绩的资本。当医院用 “热烈祝贺” 的字眼包装门诊量、手术量时,本质上是用商业逻辑取代了医疗逻辑:在商业场景中,销量、订单量是衡量业绩的核心指标,但在医疗场景中,患者的治愈率、康复质量、就医体验才是真正的 “成绩单”。试想,若一家医院以 “门诊人数破万” 为荣,是否暗含着对患者病痛的漠视?若以 “手术台数激增” 为喜,是否偏离了 “能保守治疗就不手术” 的医疗原则?这种价值导向的错位,不仅会伤害患者的情感,更可能引发过度医疗、忽视患者权益等一系列问题。
从更宏观的医疗改革背景来看,医院 “喜报” 事件折射出的,是部分医疗机构尚未完全摆脱 “以药养医”“以量取胜” 的传统发展模式,未能跟上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的改革步伐。近年来,我国医疗改革不断向深水区推进,从取消药品加成、推进分级诊疗,到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强化医疗质量监管,一系列举措的核心目标,就是要破除医疗体系中的商业思维,让医疗回归公益属性。然而,在改革落地过程中,一些医院仍存在 “重数量轻质量”“重业绩轻服务” 的倾向:有的将门诊量、手术量与科室考核、医生绩效直接挂钩,导致医护人员被迫追求 “数字指标”;有的在宣传中刻意强调业务数据,却对患者的满意度、术后康复随访等关乎民生的内容避而不谈。这种做法,与医疗改革的初衷严重不符,也让 “健康中国” 战略的推进面临阻力。
要推动医疗体系从 “商业逻辑” 向 “人本逻辑” 回归,既需要医疗机构自身的觉醒,也需要制度层面的约束与引导。对医院而言,首先要重塑价值评价体系,将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健康管理成效等指标纳入核心考核范围,弱化门诊量、手术量等数据的权重,让医护人员的精力真正聚焦于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其次,要强化公益属性认知,通过开展医德医风培训、树立行业榜样等方式,让 “医者仁心” 的理念深植于每一位医护人员心中,杜绝将患者病痛商业化的行为。
从监管层面来看,相关部门需加强对医疗机构宣传行为的规范,明确禁止将患者数量、手术台数等与病痛直接相关的数据作为 “业绩亮点” 进行宣传,对违规发布此类 “喜报” 的医院及时约谈、督促整改,形成有力震慑。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医疗改革配套政策,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优化医保支付方式等手段,减轻医院对 “业务量” 的依赖,让医院有更多底气追求医疗质量而非商业业绩。此外,还应畅通患者监督渠道,鼓励患者对医院的不当行为进行反馈,形成 “政府监管 + 医院自律 + 社会监督” 的多元治理格局。
医疗的本质,是守护生命与健康;医院的价值,在于为患者驱散病痛阴霾。当 “喜报” 的墨香不再沾染患者的泪水,当医院的成绩单不再以病痛数据为注脚,医疗体系才能真正回归本源,成为守护人民健康的坚固防线。兰州兰石医院的 “喜报” 事件,应成为整个医疗行业的一面镜子,让更多医疗机构警醒:唯有坚守 “人本逻辑”,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才能在医疗改革的浪潮中行稳致远。
别把“患者的鲜血”当成“业绩的鲜花”,别把“患者病痛”当成“招财进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