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书、不行路,可以知天道???——读《老子》四十七章

发布时间:2025-10-16 19:49  浏览量:2

目录: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不用走出门户,就能知道天下的状况。不用向窗外窥探,就能知晓天道。向外行走得越远,真正的认知就会越少。所以圣人不用亲身经历就能获得真知,不用看见事物就明白背后的道理,不用刻意作为就自然功成事遂。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老子》却说“不出于户,以知天下”,再加上“绝圣弃智、绝学无忧”,合在一起就是叫人“不读书、不行路”

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来理解《老子》四十七章?

我想,既不能完全接受,也不应该一味地批判。《老子》有他独特的逻辑,在他的设定和目的导向之下,他的话就是有道理的。

我在《儒道的根本差异,你的选择是什么?——读四十四章》(见合集)就提到过,《老子》的目标是“存身”,那么他推崇“少思寡欲、居卑处下、绝学无为”就是没有问题的。

这一章也是一样,我们要从他提出的观点,反推到他主张的最高目的,才能真正理解《老子》,才能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读过就算。

《老子》之中有很多观点都是“反直觉”的,更重要的是,砸吧砸吧之后又会察觉到这些观点的深度,似乎又有一些道理。《老子》之所以成为经典,也正是因为此。他给人们另一个视角,让人可以跳出习惯的站位,重新考量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情。

关于“人类能否认识世界?”“人类怎样认识世界?”“人类怎么确保认识的是真实的世界?”等问题,归总都称之为“认识论”

在西方哲学史中,这是一个延续两千多年也没有最终答案的无法确证的形而上系列。

而《老子》并不直面这个问题,在他的独断论的设定中,知识只分为两类:

合于道的必然规律,即真理。不合于道的偶然现象,即意见。

这里的真理和意见,借用了古希腊哲学的概念,不用太在意,关键在于“道”。

宋明理学的成就,是建立儒家的“本体论”,在这样的本体论之下,认识论也随之建立起来,也分为两类:

朱熹的“格物致知”,从具体个别的“理”中认识到“天理”。陆、王的“心即理”,“我心即宇宙”,认为天理本在心中。

《老子》不出户而知天下,更贴近陆王心学。不,应该反过来说,陆王心学在道家思想中寻找到的灵感。

从本章来看,《老子》也认为不需要经验,从自我内部就能够掌握真知。

“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一句,说明《老子》认为,在外界经验的知识,都不是真的知识,反而会影响对真知的理解。

再结合《老子》中心概念“道”。我们可以推论:

“道”无法通过经验很多事物来理解和把握,只能够在对自我的体悟中不断趋近。

所以道家不入世,孤独地在自然中修炼自我。

即使是“唯心”的王阳明,也讲“事上练”,在各种情境下磨炼自己的心性。

而《老子》走得更极端,在虚无中寻找“道”走过的痕迹。

之所以“不窥于牖,以知天道”,是因为人本身也是“道”所生的万物之一,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见一叶而知深秋”,从自身的感受,就能够把握“道”的规律。

听起来玄乎。窥一斑而见全豹,是因为原来就见过豹。见一叶而知深秋,是因为原来就见过深秋。

同理,“不窥于牖,以知天道”,是因为我们原本就见过“道”。

当然,我这里的“见”不止是眼睛看见,而是一种先天的把握。在《老子》看来,万事万物因“道”而生,依“道”而动,在生和动之前,本身就是“道”。

所以《老子》强调柔弱和“婴儿”。片面地说,婴儿就是最接近“道”的人,每一个人都有婴儿的阶段,所以每一个人都“本来就知道‘道’”

所以人们不需要出门,不需要通过窗户去看。

就像苏格拉底所说的“遗忘论”:

人类灵魂在出生前已拥有全部真理,出生时因“遗忘”失去这些知识,学习即是通过感官刺激把被遗忘的知识重新唤起的过程。

《老子》认为,人把出生之后接触的一切知识、价值全部虚无掉,就能够回到“婴儿”的境界,接近于“道”。

所以《庄子·大宗师》说:“堕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从上文的推演,我们可以知道,《老子》不出户得知的“天道”,实际上是一种“坐忘”“无知”。

“无知”所以“无我”,自然就“无欲”,然后“无为”。

但是,这里的“无知”不是变成“植物人”一样。在经历世事之后的“复归婴儿”,就像最后的“看山还是山”,与最初的“看山是山”不是同一个境界,只是表象上有所类似,一般人看不太出来而已。

之前说过,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身份”,一个身份有自己应当做的事情,这不属于“伪”,反而也是“合于道”的自然行为。

就像老虎吃羊,羊吃草。

作为君王,自然有君王该做的事情;而婴儿,也有婴儿该做的事情。“复归婴儿”,不是像婴儿一样只会哇哇叫,而是回归初心,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放下的“知识”“价值”还是要一个一个辨别,有的应当抛弃,有的应当拾起。

关键在于辨别——“见素抱朴”。用最朴素最本初的真我去判断。判断出什么是不合于道的“欲望之伪”,什么是合于道的“自然之为”。并以此为原则存在于世间。

以上,就完成从“认识论”到“伦理学”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