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要传位给他,他跪地拒绝,2年后却造反自立为帝

发布时间:2025-10-18 05:19  浏览量:1

公元566年,南陈皇宫内,陈文帝病榻前的跪地推让与两年后的宫廷政变,勾勒出中国历史上一场最具戏剧性的权力交替。

陈顼这人,他哥陈文帝病重那会儿才是转折点,哥哥在床边让他顶上,陈顼就一个劲磕头,哭着说不行,要帮着侄子撑下去,这场景史书都记着,看着是兄弟情深,跟演戏似的,谁也想不到,就两年,陈顼自己动手把侄子拉下来,坐上了皇位,从坚决不干到亲自上场,这里面的事谁都得咂摸一下。

他小时候挺惨,江陵城破了,被西魏抓去长安关了八年,三十多岁才被他哥陈文帝想办法弄回建康,兄弟俩见面时南陈一堆烂摊子,陈家男人本来就不多,陈文帝就指望这个弟弟能搭把手。

陈顼一回来,官位给得特别快,侍中,中书监,五个州的兵权都塞给他,这种信任也就那时候有,南陈外面有北周北齐虎视眈眈,里头还有权臣,兄弟俩合计着,得一起干才能保住这片地,那几年两个人都在拼命生儿子,陈文帝有十三个,陈顼更厉害,生了四十二个,这数字放哪朝哪代都少见。

等到陈文帝真不行了,朝堂的气氛立马就不一样了,临终前,陈文帝直接说想传位给弟弟,陈顼还是又跪又哭,演得跟真的一样,大臣们都在边上瞅着,这其实也是在试探,陈文帝心里有数,看弟弟表态了,就把几个重臣叫来托孤,陈顼成了最核心的那个人。

他辅政的时候,动作相当利索,先把想架空他的刘师知给办了,到仲举那也是一点点给拆了,韩子高之前管着禁军,是陈文帝的心腹,陈顼慢慢把他孤立起来,兵权最后也收了回来,这些事一干完,满朝文武都看明白了,谁才是真正说话算数的。

又过了几年,感觉火候到了,陈顼就把侄子给废了,自己穿上龙袍,这跟他当初哭着发的誓完全是两码事,可当时那情况,北边政权天天盯着,南陈需要个能镇住场子的皇帝,小孩子肯定不行,陈顼当了皇帝,搞了不少新东西,发展农业,修水利,国家底子也厚实了。

打仗最关键就是那次北伐,陈宣帝领着兵打到了淮南,开头还挺顺,收复了不少失地,这也是南朝最后一次像样地对北方主动出击,后来北周崛起了,还把北齐给灭了,陈宣帝想再进一步就难了,这仗没算大获全胜,可也把南陈军队的士气提起来了,后面能守住,全靠那几年的底子。

陈宣帝当皇帝,心里最惦记的还是让老百姓过安生日子,他自己在北方被关过,吃过苦,知道老百姓要是过不好,江山也坐不稳,他那会儿,南陈的经济慢慢好起来,社会也不那么乱了,这就是在积蓄力量,后来能跟北方抗衡,就是靠这几年的积累,虽然最后南陈还是亡了,但陈宣帝这一步棋走得没毛病。

他死后,儿子陈叔宝继位,这人就知道吃喝玩乐,直接把南陈带到了终点,亡国了,不过陈宣帝那四十多个儿子,隋朝倒也没怎么为难他们,有的还当上了太守刺史,这在改朝换代里算挺少见的,很多人都说,这也是陈宣帝会做人的结果。

权力这东西怎么来怎么去,陈宣帝这事就说得很清楚,嘴上说不要,可能是在等更好的时机,真轮到他上,也是大势所趋,个人想法是一回事,时代洪流又是另一回事,乱世里谁说了算,看的还是谁能把大局稳住,老百姓和国家都得靠有本事的人撑着,后人看这段历史,也都懂了,皇位这东西不光是讲道理,更要看谁能扛事,能让大家有口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