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班倒工人要被机器人代替,效率翻倍 2年回本,数亿订单砸晕同行
发布时间:2025-10-18 16:59 浏览量:1
最近长三角的不少工厂里,有个现象让老工人议论纷纷 —— 原本需要三班倒轮流值守的流水线工位,悄悄换上了一米多高的轮式机器人。
这些 “新同事” 不用休息、不用交社保,24 小时连轴转还不出错。
更让人意外的是,有家叫智元机器人的企业,新推出的工业机器人还没正式上市就被抢空,光龙旗科技、均胜集团两个客户就砸了数亿元订单。
更关键的是,按照企业给出的算法,这些机器人用两年就能把成本赚回来,效率比人工还翻了倍,这波机器人替代潮,已经悄悄在制造业里拉开了序幕。
这次引发关注的主角,是智元机器人 10 月 16 日发布的新一代工业级交互式具身作业机器人 —— 智元精灵 G2。
这款机器人可不是花架子,按工业标准打造的机身重达 185 公斤,全身有 26 个主动总自由度。
单条手臂就有 7 个自由度,腿腰部还有 5 个,能像人一样弯腰、转腰,甚至侧向摆动身体,在流水线上拿取零件、组装产品都很灵活。
它还装了高性能运动关节和高精度力矩传感器,配上先进的空间感知系统,不光能精准完成作业,还支持多模态语音交互,除了工业生产,在物流分拣、场馆导览这些场景也能用。
最让人惊讶的是它的市场热度,还没上市就已经 “售罄”,龙旗科技、均胜集团两家企业直接下了数亿元级别的订单,首批商用交付已经启动。
今年 9 月初,在宁波举行的 G2 全球首发暨投产仪式上,智元机器人已经给均胜电子交付了 20 台精灵 G2,这些机器人很快就会在汽车零部件制造车间里上岗。
今年公司机器人交付量能达到数千台,比去年多了一个数量级,订单涵盖科研教育、交互服务、工业生产等多个领域,而且他们规划的机器人系列生命周期大概是三年。
人形机器人最重要的是作业能力,翻跟头虽然能体现技术进步,但使用频率低,还会损伤机器,每翻一次就要换零部件,实在不实用。
机器人不该只用来吸引眼球,更要能创造生产力价值,帮工厂解决实际问题。
在宁波的交付现场,均胜电子的负责人也提到,他们自己的制造场景里,能适配精灵 G2 的工位已经有上千个,上下游产业链还有更多相关场景能用上这款机器人。
而且均普智能已经宣布,要建设一条年产能 “3000 台 +” 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生产线,就是为了让精灵 G2 能更快进入更多制造企业。
考虑到工厂 24 小时生产的需求,精灵 G2 在续航上也做了优化,既能自己回到充电站补能,还支持双电池热插拔换电,不用等充电就能接着干活,完全能跟上工厂的生产节拍。
成本方面,姚卯青算了一笔账,现在长三角地区的工人,算上薪资、福利和五险一金,一年支出要超过 30 万元。
而随着机器人规模化量产,成本会快速下降,按机器人服役两年算,投入成本能和三班倒工人的薪酬打平,甚至更划算。
要是放到海外市场,那边人力成本比国内高不少,机器人的性价比就更明显了。
效率提升也是一大亮点,以前需要两台老款 G1 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现在一台 G2 就够了,而且机器人作业稳定性更高,后期运维维修成本也在不断降低,对企业来说能省不少心。
不过智元机器人目前也有难题,姚卯青坦言,今年交付量大幅增长,供应链保供成了最大挑战,好在 1-9 月已经完成了数千台的交付目标。
按照规划,明年精灵系列机器人的销量,预计能占到公司总销量的 50% 以上。
除了已经落地的汽车零部件领域,智元机器人还在探索消费电子制造、汽车电子领域的生产线应用。
像龙旗科技那笔数亿元的订单,预计明年一季度就能在产线上正式部署。
在市场布局上,智元机器人也开始向全球发力,不仅在推进全球经销网络建设,还在主要市场找了当地合作伙伴,一起做产品联合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通过本地化模式更快融入当地市场。
姚卯青透露,目前已经收到了大量海外客户的需求,期望明年海外市场收入能占到公司整体收入的 30% 甚至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智元机器人本身的实力也不容小觑,这家 2023 年成立的公司,现在是中国估值最高的具身智能和机器人企业,最新估值达到 150 亿元。
投资方里既有红杉中国、高瓴这样的知名投资机构,也有上汽、比亚迪这样的车企,还有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大厂,资金和资源都很充足。
目前智元的人形主力产品线分三大类,全尺寸的远征系列、半尺寸的灵犀系列,还有主打工业量产的轮式作业精灵系列,应用场景覆盖讲解接待、文娱商演、数采训练、物流分拣、教育科研、安防巡检、商用清洁等多个方面。
创始人邓泰华之前也提到过,公司现金流很充裕,就算没有任何业务收入,也能支撑经营三年,未来三年还会投入数十亿元,孵化超过 50 个早期项目,打造机器人产业生态。
姚卯青在后续交流中也强调,现在智元最看重的是让机器人进入更多真实场景,获取高质量数据,这是机器人技术发展最关键的一步,而工业场景相对可控、任务明确,很适合机器人部署和数据积累。
未来会有更多三班倒岗位被机器人替代,这不是淘汰人力,而是制造业向智能化升级的必然趋势,也会让中国制造业更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