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小看智元!营收暴增10倍、全球出货量最大,受益名单收好

发布时间:2025-10-19 06:40  浏览量:1

上个月去上海参加机器人展会,亲眼见到智元机器人的灵犀X2在展厅里流畅地给观众讲解产品,遇到提问还能1秒内回应,旁边工作人员说这只是基础款,今年已经卖出去上千台了。当时我就感觉,这波机器人热潮不是炒概念,而是真的落地了。

最近智元机器人"营收或增10倍、出货量将成全球最大"的消息刷爆行业圈,不少人觉得是噱头,但只要拆解它的发展逻辑就会发现,这背后藏着中国机器人产业从追赶到领跑的密码。今天就用大白话聊聊,智元为啥能爆发,普通人和投资者该关注什么,文末附上最新受益名单。

一、三年从0到全球最大?不是神话是必然

刚听到智元要拿全球出货量第一时,我第一反应是"成立才3年的公司,凭啥超过特斯拉、优必选?"直到翻完它的发展轨迹才明白,这不是突然爆发,而是早有布局。

智元的底气首先来自量产能力的突破。2025年1月,它的第1000台具身智能产品刚下线,到8月就敢喊出"全年出货数千台"的目标,明年更是要冲到数万台。这速度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前几年人形机器人还停留在实验室,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能后空翻,但一台都卖不出去;特斯拉Optimus prototype很惊艳,量产却一直跳票。

智元能解决量产难题,核心是技术路线找对了。创始人邓泰华没走"炫技"路线,而是盯着"能用、好用、便宜"做产品。他们搞的"1+3"全栈技术战略特别实在:以机器人本体为基础,把运动、交互、作业三大智能能力做成可复用的模块,不管是人形的远征A2,还是轮式的灵犀X2-W,都能共用这套技术底座。就像搭积木,零件通用了,生产效率自然上去,成本也能降下来。

更聪明的是场景落地不贪多。智元没一开始就盯家居市场,而是先攻商业和工业场景:商场里的讲解接待、工厂里的物流分拣、仓库的安防巡检,这些场景需求明确,客户愿意买单。今年光精灵G1一款产品就拿了数亿元订单,还中标了湖北创新中心近3102万元的项目,实实在在的订单撑起了营收增长的预期。

二、营收增10倍的底层逻辑:不是卖机器,是建生态

很多人以为智元靠卖机器人赚大钱,其实它的真正玩法是"生态赚钱",这才是营收能暴增10倍的核心秘密。

第一层逻辑是技术开源换生态。智元直接把机器人中间件AimRT、百万真机数据集都开源了,还推出了具身智能操作系统"灵渠OS"。这招特别高明——以前小公司想做机器人,光底层技术就得磨好几年,现在直接用智元的平台,几天就能做出定制化产品。这样一来,用智元技术的人越多,它的生态就越稳固,后续不管是收技术授权费,还是卖核心零部件,都能赚大钱。

第二层逻辑是**"被集成"战略拓市场**。智元不自己包打天下,而是跟各行各业的龙头合作。比如它提供机器人本体和技术,合作伙伴负责适配不同行业的需求,做成讲解机器人、清洁机器人、分拣机器人等细分产品。这种模式能快速覆盖八大场景,比自己一家家开拓客户快10倍都不止。就像当年安卓系统靠手机厂商集成占领市场,智元也在靠"被集成"抢占机器人赛道。

第三层逻辑是成本控制打价格战。机器人以前卖得贵,核心零件被国外卡脖子,比如精密减速器基本靠进口。智元联合国内企业突破了这个瓶颈,它的Powerflow关节模组不仅液冷技术和扭矩领先,价格还比进口货砍了一半。成本降了,终端售价自然有优势,中小企业也买得起,市场规模一下就打开了。

三、从零件到整机:谁在分享这波红利?

智元的爆发不是孤军奋战,背后是一整条中国机器人产业链的崛起。就像当年苹果带火了富士康、立讯精密,智元的量产也让上下游企业跟着吃肉,这几份最新名单得重点看。

核心零部件:机器人的"关节"供应商

机器人能不能动、能不能干活,全靠核心零部件。这几家企业已经明确给智元供货:

• 鸣志电器:国内唯一能量产机器人手指精密空心杯电机的公司,智元的灵巧手就靠它的电机实现精准操作。

• 兆威机电:专注微型传动系统,给智元提供灵巧手的微型传动部件,确保机器人能完成抓握、拧螺丝等精细动作。

• 中大力德:同时量产行星、谐波、RV三大减速器,这三种零件是机器人关节的核心,智元的多款产品都用它的货。

• 微光股份:专门做机器人关节用的伺服电机,已经批量生产供货,跟着智元的出货量一起增长。

整机及集成:直接抱上"大腿"的企业

这些公司要么跟智元战略合作,要么直接拿到订单,业绩弹性很大:

• 领益智造:不仅能做微型减速器,还跟智元达成了战略合作,已经拿到了海内外的人形机器人硬件订单,三季报净利润预增34%到50%。

• 东阳光:和智元合作成立了新公司,专门做具身智能机器人,已经拿到了实实在在的订单,今年三季报净利润同比预增171%到199%。

• 卧龙电驱:不仅参股了智元,还为它供应无框力矩电机,相当于既当股东又做供应商,双重受益。

产业链龙头:掌握全局的"老大哥"

这些企业虽然不直接给智元供货,但掌控着机器人产业的关键环节,肯定会跟着行业爆发:

• 工业富联: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代工厂,已经布局机器人制造,智元要实现数万台量产,很可能需要它的产能支持,目前市值超过1.1万亿元,是产业链的压舱石。

• 汇川技术:国内工业自动化龙头,在伺服系统、控制器等领域技术领先,机器人产业爆发必然带动它的业绩增长。

• 海康威视:本身就做安防机器人,智元打开商用市场后,整个行业的需求都会被激活,作为龙头自然受益。

四、普通人该关注什么?这3点比炒股更重要

智元的爆发不只是资本市场的机会,更会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对普通人来说,这三件事比盯着股票涨跌更有意义:

第一,警惕"伪机器人"陷阱。现在很多公司打着"智元供应链"的旗号炒作,但其实只是沾点边。判断是不是真受益,就看两点:一是有没有明确的供货公告,二是公司的营收会不会真的受智元影响。像那些只跟智元有"初步接触"的公司,大多是蹭热点。

第二,留意身边的"机器人机会"。智元的规划里,明年海外收入占比要冲到30%,还要覆盖更多场景。这意味着商场导购、工厂分拣、仓库巡检这些岗位,可能会慢慢被机器人替代,但同时也会催生新职业,比如机器人运维、机器人内容创作——智元刚出的灵创平台,能让普通人编排机器人动作,这就是新机会。

第三,看懂中国智造的真实实力。智元能做到全球出货量最大,本质是中国制造业的胜利:从精密减速器到伺服电机,以前被国外垄断的零件,现在国内企业都能做了,而且成本更低、性能更好。这不是某一家公司的成功,而是整个产业链多年积累的爆发。

五、最后想说:理性看待热潮,更要看到未来

有人说智元的10倍营收增长是"吹牛",也有人说机器人是"下一个新能源车"。在我看来,不管增长数字有没有这么夸张,有一点是肯定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已经走过了实验室阶段,2025年就是商用落地的拐点,它会像当年的手机、汽车一样,成为新的智能终端。

对投资者来说,与其追那些连供货关系都没明确的概念股,不如盯着真正有技术、有订单的公司——核心零部件企业能先吃到红利,整机集成商跟着放量增长,产业链龙头则能稳赚行业发展的钱。

对普通人来说,不用焦虑机器人抢工作,更不用盲目跟风炒股。不如多关注机器人在身边的应用,想想怎么利用新技术提升自己的能力。毕竟,任何一次技术革命,最终都是让善于学习的人过得更好。

最后提醒一句: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机器人产业前景再好,也不是每家公司都能赚钱。但不管怎么说,智元的爆发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智造的新可能,这本身就是最值得期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