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合肥科创生态何以“育林成景”?

发布时间:2025-10-19 21:15  浏览量:1

大皖新闻讯从实验室的“量子测量”到医院的“空中成像”,从“00后”团队的具身机器人到24小时登顶全球的AI大模型,合肥这片创新沃土正在上演一场“育苗成林”的生动实践。这里没有急功近利的“移栽大树”,而是精心培育着每一颗创新的种子。近日,大皖新闻记者随“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集中采访活动走进合肥市,感受合肥创新发展的蓬勃生机。

种子破土: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一根手指无需触摸任何实体,隔空轻点,电梯按钮的影像便在空中亮起并响应指令。在东超科技的展厅内,大皖新闻记者感受了“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技术”的神奇魅力。

这家由中国科大毕业生创办的企业,已将这一“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技术应用于全国近百家医院,有效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在医疗卫生领域,搭载‘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技术的集成产品具备防尘防爆、防静电、防指纹等优势。”东超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朱永志介绍,目前,企业技术可广泛应用在医疗卫生、文旅展陈、智能座舱、低碳环保、民生工程等领域,预计今年营收规模可达一亿元。

同样从实验室走出来的,还有国仪量子。在位于科大硅谷片区的国仪量子展厅,一台台量子精密测量仪器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它们也被称为“打开微观世界的一把钥匙”。

“我们自研的金刚石NV色心的传感器,不仅可以给蚊子测体温,甚至还可以给细胞测温度。”国仪量子副总裁许克标介绍,这台高灵敏度量子传感器,能够对磁场、电场、温度及应力等物理量进行精密测量。“传感器最细的探针尖端仅有0.5nm,可以用于单个细胞的检测,目前已应用于癌细胞检测等医学前沿研究。

这家从中国科大实验室走出的企业,已成长为国内备受瞩目的量子精密测量“独角兽”。2024年,国仪量子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W波段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标志着我国成为继德国之后第二个具备该型高端科学仪器研发能力的国家。

生态赋能:全产业链助推AI突破

在“科大硅谷”片区的另一家企业——智象未来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屏幕上正播放一段段AI生成的视频:场景中人物手势自然连贯,镜头的运镜、转场堪比专业影视团队。4K高清画面的真实感与实拍影像几乎无差别。

“未来创作者只需将创意转化为文字描述,AI便能实时生成所需的视觉内容,无论是静态图片还是动态视频。”智象未来品牌传播负责人翟玥翀介绍说,“言出画随”已从科幻想象走向现实应用。

作为全球领先的多模态生成式AI企业,智象未来的技术实力近期再获国际认可。

今年4月,智象未来自主研发的开源图像生成模型HiDream-I1,在全球生成式AI权威测评榜单中,仅用24小时便登顶全球第一,成为首个跻身生成式AI全球第一梯队的中国自研模型。

支撑这一突破的,是合肥完善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安徽人工智能产业先导区作为安徽省内首个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创新生态空间,已正式启动。

智象未来创始人梅涛坦言,合肥完善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是企业快速成长的关键——科大硅谷聚集的200余家AI企业形成协同效应,中科大等高校的人才培养基地输送了近百名算法工程师,地方政府“AI产业专项扶持计划”从研发补贴到场景落地全流程护航,让“安徽智造”持续在国际AI赛道上领跑。

未来布局:抢占新赛道培育“产业森林”

同样作为科大硅谷片区企业,在合肥零次方机器人公司展厅内,一台轮式移动机器人正穿梭于模拟卫生间场景,它的“眼睛”扫过洗手台后,机械臂稳稳夹起垃圾投入垃圾桶,动作流畅自如。

机器人如何变“聪明”?在该企业的训练基地,大皖新闻记者看到,戴着VR设备的技术人员不断模拟各种场景中的动作,引导机器人反复学习——如何擦干台面水渍,怎样归置厨具,如何拿起水壶浇花,如何叠衣服、挂衣服等等。“这里每天至少进行16个小时的数据采集,可以产生20万条数据。”

推动这一“未来生活”照进现实的,是一支年轻的以“00后”为主的科研团队。成立仅半年,这家年轻企业就收获超五千万元订单,计划交付500台人形机器人实现量产落地。

据介绍,专注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研发的他们,是国内首家实现专项场景长序列多任务连贯操作的机器人企业,其研发的ZerithH1操作机器人,正重新定义着智能服务的可能性。目前,该企业已构建具身智能全链路产品技术能力,涵盖运动控制、具身操作、人形机器人本体、轮臂式机器人本体、数据采训全工具链等能力。

在零次方所在的合肥包河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围绕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包河区成立人形机器人专班,截至目前已经招引培育了零次方、众擎、柔性科天、灵童、中鼎零部件、敬科机器人、星汇传感等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60家。

创新沃土:构筑全方位“育林”生态圈

合肥的科创生态不仅体现在单项技术的突破,更体现在整个创新系统的精心构建上。

在位于合肥高铁南站旁的合肥法务区,陪伴式“走出去”专窗、涉外法律服务中心、知识产权一站式保护服务工作站等平台的搭建,让企业创新发展有了更多底气。截至2025年9月,合肥法务区核心区已招引入驻律师、会计、税务、知识产权等高端紧缺法务及泛法务机构近30家,构建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专业服务体系。

合肥创新要素集聚的“强磁场”效应也日益凸显。通过建设科大硅谷、骆岗中央公园等创新空间,合肥正在打造“科创+产业+人才”的良性生态圈。

以“科大硅谷”为例,建设3年多来,“科大硅谷”新入驻科技型企业超2500家,合肥市约50%的生物制造企业和空天信息企业、约45%的人工智能企业汇聚于此。

这片昔日的“江淮小邑”,如今已崛起为享誉全国的“科创名城”。在这里,政府做好“园丁”,不拔苗助长,而是适时施肥浇水;企业当好“种子”,在适宜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市场提供“土壤”,让每一颗创新的种子都能获得成长的机会。

这片日益繁茂的“科创雨林”,正为安徽的“往前赶”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也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贡献着独具特色的“安徽智慧”。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摄影报道

编辑 张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