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催收新规落地!这几种欠款确实不用还,这些催收行为已违法

发布时间:2025-10-20 09:42  浏览量:2

2025年催收领域有了明确的新规约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7月13日发布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不仅给催收行为划了“红线”,也明确了几种无需偿还的欠款情形。很多人还不了解这些变化,要么被违规催收困扰,要么多还了本不该还的钱,弄清这些规定能帮你守住权益。

首先得明确,“不用还”不是鼓励欠钱不还,而是法律不保护不合规的债权。比如超过诉讼时效的欠款就属于这类。根据2025年更新的民事诉讼时效规定,普通债务的诉讼时效是三年,从约定的还款期限届满那天开始算。要是过了三年,债权人既没催过款,也没向法院起诉,债务人就可以拒绝还款,就算对方起诉到法院,也会因超过时效面临败诉风险。

但要注意,诉讼时效有例外情况。如果还款期限没约定,就从债权人第一次要求还款那天开始算;要是债权人给了宽限期,就从宽限期结束后起算。而且诉讼时效可以中断,比如债务人主动承认债务、答应还款,时效就会重新计算。所以不是过了三年就一定不用还,得看这三年里双方有没有过债务相关的沟通。

还有一种不用还的情况是非法放贷产生的债务。根据规定,出借人要是用银行贷款、信用卡套现的钱转贷,不管收不收利息,这份借贷合同都是无效的。另外,没取得放贷资格的人,两年内给不特定的人放了10次以上贷款,也属于违法放贷,这样的债务同样不受法律保护。债务人只需要还本金,对方要的利息可以拒绝支付。

利率超过法定上限的部分也不用还。2025年的规定是,民间借贷利率不能超过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四倍,具体数值可以在中国银行官网查到。比如现在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3.45%,四倍就是13.8%,要是约定的年利率超过这个数,超过的部分不用给。之前有人借了年利率20%的贷款,按新规,超过13.8%的6.2%利息就可以不还。

除了明确不用还的欠款,新规对催收行为的约束更值得关注。之前常见的爆通讯录、威胁恐吓等行为,现在都被明令禁止了。新规第15条明确规定,催收时不能用骚扰、威胁的方式,也不能公开债务人的身份、地址等个人信息,爆通讯录这种行为已经涉嫌违法。要是遇到这些情况,不用害怕,收集证据就能维权。

合规的催收有严格的边界。新规要求,催收只能联系债务人本人和担保人,未经同意不能联系其他人。而且催收时间也有限制,早上8点前、晚上9点后不能进行催收,节假日也不能频繁联系。如果催收人员违反这些规定,就算是违规,债务人可以直接投诉,相关部门会依法处理,涉嫌犯罪的还会移交公安机关。

遇到违规催收该怎么处理?首先要保留证据,比如通话录音、短信截图、催收人员的言语记录等,这些都是维权的关键。然后可以通过两个渠道投诉:一是拨打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12378投诉热线,二是在其官网的线上投诉平台提交材料,一般3个工作日内就能收到受理回执,后续进展可以实时查询。

很多人担心投诉没用,其实新规明确了追责机制。只要查实催收存在违规行为,相关机构会被责令整改,还可能面临罚款;负责催收的人员要是有违法操作,会被列入行业黑名单,以后不能从事金融相关工作。这几年监管部门对违规催收的查处力度一直在加大,投诉渠道越来越畅通,维权越来越有保障。

还要提醒大家,就算债务合规,也有权利和债权人协商。比如因为特殊情况暂时还不上钱,可以主动联系对方,申请延期还款或者分期还款。现在很多金融机构都有协商机制,只要态度诚恳、提出的方案合理,大多能达成一致。与其逃避催收,不如主动沟通,这样能避免影响个人征信。

另外,要警惕假催收。有些骗子会冒充催收人员,说只要先还一部分钱就能销账,趁机骗取钱财。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先联系债权方官方客服核实,不要轻易转账。正规的催收不会要求私下转账,所有还款操作都要通过官方渠道进行,这一点一定要记牢。

2025年的催收新规,本质上是既要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也要维护债务人的正当权利,让借贷和催收都回归合规轨道。对债务人来说,要分清哪些债务该还、哪些可以拒绝,遇到违规催收要勇敢维权;对债权人来说,要通过合法方式主张债权,不能逾越法律红线。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了解2025年的催收新规吗?有没有遇到过不合规的催收情况?或者你对债务处理还有哪些疑问,比如怎么核实利率是否合规、如何协商还款?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和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