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宏大叙事」的人,本质上只是沉浸在精神意淫中的逃避者
发布时间:2025-10-19 20:07 浏览量:2
哈喽,我就是HR老朱。关注我,一起洞见经营、职场、商业和认知的本质。
这是来自老朱的原创的第 330 篇文章,更新于 2025 年 10 月 19 日
——为什么有人总爱聊「中美俄乌」?真相扎心:不过是意淫式「精神胜利」
西安的雨下得急,砸在路边商铺的遮阳棚上噼啪响,溅起的水花沾湿了裤脚。没带伞的我缩在屋檐下躲雨,目光却被斜对面路边下棋的一群大爷勾了过去 ……
搪瓷缸里泡着泛白的茉莉花茶,茶沫子漂在杯沿;指间烟卷燃到过滤嘴,呛人的烟味混着雨气飘过来时:
有人正拍着大腿喊:「中美这事儿,得看能源!」
旁边大爷不服,立马接话:「你懂啥?俄乌那细节才关键!」
生活里好多人都在演着类似的戏码 —— 表面聊得越宏大,越藏着各自的「小窘迫」。
我曾经讲过管理水平的高低本身是认知的高低,那究竟如何判断认知到底是高还是低呢?
2016年,我和老冯总讨论过这个问题,他反问我:
「你如何定义自己是一个高认知的人呢?是把别人当傻子?还是自我感觉良好?」
这个问题在那年的我那里没有答案,但当我走过10年,经历过太多的事,或悲或喜,或苦或愁之后,我突然懂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那就是:
所有只喜欢谈方法论或者终极理念,却处理不好一件身边微不足道小事的人,就是典型的假高知。
通俗来说,就是 —— 做不到知行合一,只有「知」完全不能「行」。
识别他们也很容易: 他们不喜欢在问题上谈论「柴米油盐」的琐事,只喜欢把问题上升到「历史」、「国家」和「未来」上。
只要进入这些个领域,它就立刻变成了智者和人间清醒,瞬间从无能的个体变成了文明的代言人。
宏观视角下,世界都是一个草台班子,所有人都可以上去展现两手,而那些最喜欢这些事情的人从来不会缺席任何一次的高谈阔论。
在这个舞台上的人会屏蔽掉他们对现实的无力感,迅速摆脱自己内心的卑微感。
比如,2025 年,美国两党争端白热化,反建制派的川普上台,发起了对全球化经济既得利益政党、资本的反攻。在贸易保护和政府内斗的影响下,美国群众的生活成本居高不下……
老约翰就是其中的一员,原本应该对胡来的特朗普以及内斗的政府碾碎的命运而垂头丧气, 可一旦想到,大美利坚的全球霸权和对熊猫全面爆发的贸易战,以及蓝星最伟大的身份和地位,便不由自主的挺起了骄傲的胸膛。
在这整个过程中,老约翰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呢?
答:他什么也没有失去,反而得到了参与感和满足感,虽然这都是虚假的自我欺骗,但在这个过程中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多巴胺带来的「高潮」。
你看,一个生活中的失败却是历史的见证者,潮流的推荐者,甚至真理的捍卫者。最主要的是——它 0 成本,还有比这更廉价的娱乐方式吗!
用弗洛伊德的话说,人们始终在寻找克服自身渺小感的替代方案……但当他们戴上「民族」、「国家」、「文明」的思维头箍之时,瞬间就从凡人牛马蜕变为眺望历史长河的「观察者」。
那你再想想什么样的人喜欢这样的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呢。
巡城接客的司机,下棋、打牌的老大爷(们),茶馆里的高谈阔论者,或者桥头待雇的大、小工们。
还有,股票交易所里大谈内幕的高人,同事闲聊间的引经据典者,酒局之间的呼朋引伴者。
我不想用特定人群去定义别人,但我想说:
越是和现实剥离的人越喜欢在这种「宏大」中获得成就感 —— 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一览众山小的傲视感。
这就是它最重要的一个点:高效且廉价的获得满足感。
请问:世界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复杂的。那么在复杂的世界里,人与人的差距就是对世界理解的差异。
沉迷「宏大叙事」和「科学理论」的人,他们的认知是很简单的:在他们的认知里,他们的世界观被分为「我们」和「他们」—— 在这个框架内一切都变得明朗和清晰。
比如,战争被归结为「领袖的野心」或者「主义的冲突」;经济的波动被归结于「供需的失衡」;上下级的问题被归结于「雇佣矛盾」……
这些认知的误区本质上是把「多元冲突」归因于「简单逻辑」,从而带来了一种掌控世界的感觉,从而极大的降低了认知的负荷。
这么做的好处是 —— 人们不需要去深入学习异质文化的微妙,也不需要去理解对立立场的可能存在的合理诉求,更不需要去探究供需后面的人性贪婪与经济学复杂理论的建模应用……
一切的一切都不需要了,只需要简单的「站队」——就可以心安理得的释放情绪,享受站在「历史正确」的道德优越感。
我大学时,就喜欢站科学家的队。对奥派着迷的我,对一切凯恩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但当我真正去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实际的经济运行时,却发现:
一切的理论模型都不足以解释复杂的现实环境,要解题只能凭借自己对问题的认知和理论的运用。
在成年人的世界,没有非黑即白的判断题!很多人连自己中午吃什么都只有一句随便,选一个外卖都需要半个小时,更别说做一个重大的人生选择了。
两难的选择,无法预料的后果,以及未知带来的风险,其复杂程度可能远超「答题者」的想象。 在真实的世界,你需要共情、技巧、妥协、担当,甚至有时还需要一些狡诈和诡计,可结果也可能往往不尽人意。
在现实问题上,我没有队可以站。我不能片面地认为,奥地利学派就是真理,凯恩斯主义就是狗屎,然后运用奥地利的理论去说服每一个人……
我学的西方经济学,管理学,人力资源学,当我进入职场后,我对职业、社会、以及复杂的成年人关系一无所知,怎么办?我开始用学到的专业去试图解决问题,但我失败了……
初入职场的我,熟知面试的每一个工具和模型,我运用「STAR」(一种工具)去判断一个候选人,2个小时下来我对他能否胜任工作仍是一头雾水。
20年后的今天,我再去面试一个人,没有任何的工具全是技巧和对人心的洞察,我判断她的动机,她的驱动力,以及她对世界的认知,从而建立一套如何让她胜任的思考,并来判断我能否让她快速上手产出绩效……
这一套有效的方法我既不能复制给第二个我,也没有任何一本书能说清其中原理,但我就是能有效的判断每一个人。
「理论」是对复杂世界认知的简化器,但它却不能简单的归因于「一」,你需要把无数个「一」排列组合,形成一套自己的认知方式,而你的方式越有效,世界对你的反馈也会越积极。
沉迷理论的专家,本质上是对:具体生活、工作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的精神怠惰。
在网络上舌战群儒的人,在生活中唯唯诺诺不敢发声;用键盘指点江山的人,在工作中被所有人折磨;在网络中对100万不屑一顾的人,在生活中吃不上四个菜。
我不是讽刺或者嘲笑谁,我只是对「精神胜利者」的深深不屑!
—— 躲在屏幕后面的「键盘英雄」,它本质只是一种零风险,零成本的「权力扮演」游戏罢了。
他们通过认同一个强大的集体,分享其虚拟的光荣与胜利,来获得一种「我很重要」的错觉。
比如,某地地铁上,一名孕妇因年轻男子未让座而当众斥责:「你父母没教过你要尊重老人孕妇吗」
这种将,让座行为从道德倡导异化为强制性义务的做法,本质是通过舆论暴力剥夺他人自主选择权。
最让人气愤的是那些,只听信三言两语就跟风网暴的人 —— 语言的暴力此刻被赋予了「恐怖」的威力,让他们体会到了生杀予夺的快感。
就像上面例子中,如果只是孕妇和男子之间,这只是道德绑架层面;但周围因没有座而幸灾乐祸,从而站在到底高地指责男子的人群,才是让战争升级的真凶!
这种虚拟的「权力游戏」并不能教会真正的权力所必需的责任、耐心、策略和信仰。
他们只会从自己内心的愉悦出发,对强权的欺压只会唯唯诺诺,反而对身边的弱小施以暴力。
还记得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个「阿Q」吗?
被赵太爷打耳光后,心里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瞬间将屈辱转化为道德优越感。
唯一一次赢钱被抢走后,他通过「自己打自己嘴巴」制造「打了别人」的幻觉,在疼痛中获得精神胜利。
被处决前画押时,他因笔抖画不圆而自我安慰「孙子才画得很圆」,至死都在用精神胜利法逃避失败。
阿 Q 的「精神胜利法」是封建压迫下弱者的生存策略,通过「自轻自贱」「欺软怕硬」等方式,将现实中的屈辱转化为虚拟的道德或能力优势,最终陷入「越失败越自欺」的恶性循环。
站在道德高地指责他人的那群人本质上就是「阿Q」,他们只会在内心中胜利,他们只能在背后对强权指指点点,他们从没有学过如何驾驭权力,可当他们突然掌权后那才是灾难的开始。
记得,口罩时期那些封控的大白吗?记得那些把人当牲口喊去做核酸的人吗?记得那些具备出门权力特权的人吗?他们中多数的个例,就是这样的一群人。
最让我难忘的是,某社区团购团长发国难财,以高于市场价 1000% 的价格将保障蔬菜卖给被关在家里的人。当有业主质疑时,团长在微信群宣称「不想买就滚,有的是人要」。迫于生存的压力,我们捏着鼻子认了多少?
同样的疫苗和检测更恶心,这个不能说,你们懂!
当口罩过去,社会恢复正常后,这群人怎么样了?「暴富返贫」又过起了「升斗小民」的日子,逢人就谈自己的「光辉岁月」,好像今天的自己才是假的,那时候的自己才是真的一般!
这种强力的剥离感以及对生活的无助感,就是「精神胜利者」获得虚拟权利的虚荣时刻。
当路边的争执散去,棋盘上的棋子归位,键盘的敲击声沉入夜色,那些关于「中美博弈」的高谈阔论、「理论模型」的引经据典、「道德高地」的义正辞严,终究会被清晨菜市场的叫卖声、孩子上学的叮嘱声、职场上的一份份报表拉回现实。
我们批判那些沉迷虚幻的精神自欺,并非否定对世界的关注、对理论的学习,而是警惕让认知脱离地面,让情绪凌驾于生活。
宏大叙事再波澜壮阔,也替代不了柴米油盐的踏实;理论模型再精妙严谨,也解决不了一顿饭的咸淡;虚拟权力再酣畅淋漓,也抵不过家人递来的一杯热茶。
生活从不是遥远的国际棋局,也不是抽象的学术命题,它是每个月如期而至的账单,是职场上需要攻克的具体难题,是与爱人的一次和解,是陪父母逛一次超市,是在平凡日子里为自己的目标多走的一步路。
那些在宏大议题中寻求的成就感、掌控感、优越感,其实都能在扎根生活的实践中找到更真实的版本 —— 把一份工作做好,是对自身价值的肯定;把一个家庭照料好,是对责任最朴素的践行;在挫折中爬起来,是比任何精神胜利都更有力的成长。
鲁迅笔下的阿 Q 终其一生困在精神的牢笼里,而我们的解药,从来都在现实的土壤中。
放下对虚幻的执念,回到具体的生活里,去面对、去解决、去热爱、去创造。毕竟,能真正定义我们人生的,从来不是键盘上的指点江山,而是我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活出的热气腾腾的模样。生活才是本质,脚踏实地,方得始终。
我是老朱,专注企业人效的组织创新专家,也是最懂老板的 HR。
前富士通HRD / IBM(GBS)咨询顾问/华为消费者BG/西研所顾问。
通过「外挂CHO」模式,专注战略解码到人才发展,驱动组织人效、提升业绩。
用接地气的商业逻辑,带你把经营难题拆成「能落地的 123」。
关注我,为你洞察人才管理的本质,把生意做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