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健康休闲空间网络: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维度

发布时间:2025-10-21 00:10  浏览量:1

王欣 王爽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7%,正从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城市规划的重心也随之从物质空间扩张转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健康休闲空间网络的构建日益成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关键维度。

破题“孤岛效应”,休闲空间呼唤“网络化”升级

传统休闲空间规划存在明显的“孤岛化”特征,各类休闲设施往往作为独立节点布局,缺乏有机联系。居民需要跨越不同的功能分区才能享受完整的休闲体验,这种离散化的布局模式降低了空间使用效率,也造成了公共服务的不均衡分布。

要构建有效的休闲空间网络,首先需要明确网络的基本构成单元——健康休闲场所。笔者认为,“健康休闲场所”特指以促进生理与心理健康、增强体质、培育积极生活方式为主要功能的休闲空间。其核心价值导向在于鼓励主动参与式的身心锻炼,而非被动接受式的感官消费,倡导健康行为与良性休闲方式的形成。基于高德POI分类体系,并依据健康促进原则对其进行甄别,将健康休闲场所主要界定为“体育休闲服务”大类下的相关设施,具体包括体育休闲服务场所、运动场所、高尔夫相关场所、度假疗养场所、休闲场所及影剧院相关场所。同时,明确排除以夜间娱乐、博彩和酒精消费等为主要业态的“娱乐场所”,从而确保该类场所在功能属性与健康导向上的内在一致性。

健康休闲空间网络理念代表着规划思维的深刻变革——从“点”到“网”的系统性转变。这一理念强调将各类健康休闲场所通过慢行交通廊道、生态绿道等线性空间有机连接,形成覆盖全域、功能复合的网络化体系。

国际实践表明,这种网络化布局能够产生显著效益。哥本哈根通过“蓝色网络”将滨水空间、自行车道、广场和公园连成一体,创造了连续完整的休闲体验系统。厦门在“花园城市”建设中,将休闲空间网络与生态廊道相结合,提升了城市的气候适应能力。

健康休闲空间网络的多维价值

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维度,健康休闲空间网络建设具有多重价值。

一是提升服务效能。网络化布局能够优化休闲空间的覆盖范围和服务半径,使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发挥更大效益。通过加强连接和功能整合,现有休闲空间的服务能力可得到显著提升。

二是促进社会公平。通过填补服务盲区、加强薄弱地区的网络连接,能够有效减少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在休闲资源获取上的不平等。对老年人、儿童和低收入群体而言,就近可达的休闲空间网络尤为重要。

三是增强生态韧性。休闲空间网络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高度契合,成为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载体。如浙江省通过“海岛大花园”建设,将休闲空间网络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实现了生态效益与休闲功能的统一。

四是激发经济活力。良好的休闲空间网络能够提升区域环境品质,吸引创新人才和高附加值产业集聚。成都锦城绿道项目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休闲放松的城市新空间,更引入了多元业态,形成了活力聚落,带动了沿线地区的产业升级和效益增长。

网络化构建的实施路径

将健康休闲空间网络理念融入城市规划体系,需要多方面的创新。

在规划编制层面,应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健康休闲空间网络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原则,将其与绿地系统、交通系统、公共服务设施等专项规划充分衔接。要特别重视“社区生活圈”的构建,形成层级清晰、功能互补的休闲网络体系。

在空间设计层面,要注重网络元素的多样性和复合性。一方面要提升“节点”品质,完善不同等级、类型的休闲场所建设;另一方面要优化“连接”设计,通过绿道、碧道、慢行街道等线性空间,将分散的休闲节点串联成有机整体。

在实施机制层面,需要创新政策工具和管理模式。如通过用地兼容、功能混合等弹性规划手段,鼓励桥下空间、屋顶、废弃地等灰色空间的休闲化利用;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整合体育、文化、园林、交通等不同系统的资源。

在社会治理层面,应鼓励公众参与和社区赋能,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休闲空间治理模式。广州桥下空间改造、上海社区花园等创新实践表明,公众参与不仅能够优化空间设计,更能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展望:迈向人本导向的城市规划

健康休闲空间网络建设代表了城市规划价值观的重要转变——从注重物质空间形态到关注人的行为体验,从追求经济增长到增进人民福祉。这种转变契合了新时代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也与国际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相一致。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健康休闲空间网络必将成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维度。这就需要规划工作者不断创新理念方法,将人本关怀、系统思维和生态理念融入规划实践,为人民创造更健康、更美好、更富有活力的城市生活环境。

未来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人居环境质量的竞争。健康休闲空间网络作为城市品质的重要体现,必将为城市发展和人民幸福注入新的动力,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