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陆事件延烧!修杰楷、陈柏霖遭上铐带走,贾静雯称孩子被吓到

发布时间:2025-10-21 20:12  浏览量:1

台湾检警第三波搜索启动,修杰楷、陈柏霖被拘提到案并认花钱造假逃役,贾静雯称警方入屋上铐、孩子受惊

说白了,今天的动作是把之前那条线彻底往深里拽了一把

检警这轮共带走4名艺人说明,包括修杰楷、陈柏霖、张书伟、廖允杰

有业内人士提到,几人均涉及透过“黄牛”伪造病历规避兵役,金额从10万到30万新台币不等

修杰楷承认花15万造假高血压报告,没达免役门槛却拿到替代役资格;

陈柏霖坦承花10万通过“重度高血压”复检直接免役

廖允杰、张书伟也被点名,分别以30万和15万逃役成功,这下,很难再说是“误会”

画面感很强

修杰楷被带走时,全身黑衣、渔夫帽加口罩墨镜,手腕抬着,用衣服遮着,一眼看去像是在掩手铐

现场有人小声嘀咕一句“事情不单纯”,那一刻空气像被绷紧

陈柏霖这头,台媒说检警到他住处时,他从楼道出来准备出门,先是愣了下,翻看了一叠资料后点点头,随即配合侦讯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错愕,但当事人的态度,某种程度说明了他们知道自己要面对什么

要理解这次“第三波”,得把时间线串起来

2025年2月,王大陆被爆花大钱找“黄牛”假病历逃兵役;

3月13日他依规定入伍,服一年替代役;

5月,检警进行第二波搜索,陈零九、威廉等9名艺人被带走;

6月16日,新北地检署依妨害兵役治罪条例、刑法使公务员登载不实文书等罪,起诉王大陆等艺人及陈姓业者共28人

今天的第三波,是在既有证据链上继续清点新增节点

修杰楷的争议点,卡在“为什么会是替代役”

他在新北市服替代役一事,民政局明确表示程序“合法”,而且当年他根据规定,因名下未满12岁子女两名且配偶怀孕6个月以上,申请提前退役,也是在规则内

关键不是他在役期内怎么做,而是入伍前的体检资料有没有造假

说白了,如果体检靠“动手脚”才换来替代役资格,那问题就不再是“选了哪条役别”,而是“有没有骗过制度”

有业内人士提到,替代役和免役是两回事,前者仍需服役,只是服勤内容不同;

后者则完全不去

一旦涉及伪造文书,性质就变了

家里的冲击,往往不在法条里

贾静雯不在家,通过经纪公司回应说:“配合调查厘清事实,是人人应尽的责任,只是事发突然,检警直接进屋上手铐,小孩受到惊吓”

这句话很难不让人揪心,程序和情感在门口撞了一下

换句话说,公众人物犯错要承担后果,但执法如何兼顾“惊动最少”,同样会被社会记住

陈柏霖这边,问题更扎眼

除了这次承认10万“重度高血压”复检免役,旧报道提到他在2011年曾因气喘没有入伍

当年他被问起时的那句“又不是多光彩的事”,现在听起来像个回音

有办案人士透露,王大陆的手机等电子设备在侦办中被调阅,相关往来讯息牵出了其他名字;

有流出信息显示,“代办”曾对王大陆提到“之前有做过陈零九、陈柏霖”

这是否构成直接证据,仍要看检方如何呈堂,但公众的观感,已经先走一步

更扎心的是,这条线还没收口

廖允杰(小杰)在5月队友威廉被带走时曾表示自己有家族性疾病、医院也开了证明,但这回他被拘提并被指以30万逃役成功

前后不过几个月,话术很难自洽

有媒体称,威廉当时以保证金交保离开风波中心,但从这次扩围看,风暴眼只是换了位置

张书伟也在名单上,涉案金额15万

截至10月21日,至少13名艺人被卷入,娱乐圈的朋友圈,这回成了取证图

镜头再拉远一点,能看到一条长长的因果链

王大陆被指涉案金额达360万新台币,修杰楷15万、陈柏霖10万、廖允杰30万、张书伟15万,数字背后是同一套“模板”:找人、开证明、过复检,然后换到免役或替代役

这不是一个人的侥幸,而是一个市场的存在

换句话说,如果需求在,供给迟早会出现,唯一的变量是代价和风险

这次就是风险兑现

还有一位被反复点名的人,Energy坤达

警方抵达前他已去了加拿大温哥华,据行程消息称约10日后返台,届时将面临调查

网友翻出他曾在舞台上一口气做“16蹲”,拿来嘲讽“身体明明没问题”,但网络证词不等于法律定论

真正重要的,是他回台后如何说明病历、复检与免役路径,证据能否自圆其说

从法律看,这类案件通常绕不开两条:妨害兵役治罪条例、刑法使公务员登载不实文书

若伪造病历属实,既有伪造,又有利用,影响的不是一张纸,而是征兵制度的可信度

从商业看,艺人的代言、综艺、剧集会受立刻影响,品牌方最怕的就是“价值观风险”

从舆情看,讨论点很一致:公平

有人在训练场起早摸黑,有人花钱走门道,这口气公众咽不下去

也得承认,兵役对许多人来说是现实的成本,训练强度、职业中断、伤病风险,个个扎手

可社会契约的重点是“共同承担”,只要有人能付钱绕行,契约就开始失去说服力

所以这次的“第三波”,不只是娱乐新闻,它在试图校准“规则信任”

我甚至在想,假如检警不收网,未来还会有“第四波”“第五波”吗?

回到人本身

公众人物的每一个选择,都会放大成他人的参照

当有人用“这不光彩”做托词,后来者往往会把它当“过得去”

可一旦被翻账,代价从个人声誉,扩散到合作团队、品牌伙伴、甚至家人孩子

那天门被推开的声音,孩子吓到的哭声,恐怕比任何道歉声明都更直观

当然,程序也要讲分寸

如何兼顾侦查效率与家属感受,值得有关方面在同类行动里做得更细

哪怕只是一句提前沟通、一个更稳妥的动作,都会让“依法办理”更有人味

这里没有为谁开脱,只是提醒:程序正义不仅是完成任务,也关乎方式

接下来怎么看?

其一,Energy坤达返台后的说明与证据,会不会打开新的名单;

其二,现有13名艺人的案件如何定性,法庭上证据是否扎实,判罚如何落地

如果判决明确、公开且经得起推敲,才有可能真正“止谣、止损、止血”

还有业内人士提到,艺人管理与经纪合约里,对“兵役诚信”的条款可能会因此收紧,这会是行业的自我修补

写到这儿,我还是想留一句朴素的话

不怕规则严,就怕规则被玩

这次风波像一面镜子,照的是个体,也照出制度的缝

等到更多事实被攤在阳光下,愿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谁摔了跤,更是台阶怎样重新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