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决定论为什么是错的
发布时间:2025-10-20 06:25 浏览量:1
在探讨资本与社会的关系时,常有一种观点被提及:认为资本积累推动生产力增长,而生产力提升能让人拥有更多选择,因此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是首要任务。这种论调表面看似合理,但其本质是典型的经济决定论,背后的逻辑漏洞需进一步拆解。
经济决定论的核心谬误有两点。一是将社会历史的变迁、个体的境遇(无论幸福与否)简单归因于经济发展水平或生产力高低,忽略了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二是错误地将 “个人决策” 等同于无约束的 “自主选择”,既完全无视现实社会条件对个体的客观制约,更与唯物史观强调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的核心要义相背离。
事实上,在社会现实条件下,每个人的选择看似是个人的自由决断,实则始终受到现实条件的约束。每个人的道德、伦理观念从来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现实社会的经济基础、制度环境、文化氛围所塑造的;每个人的决策也绝非单纯由个人意志决定,而是被现实中的生存压力、资源分配、发展机会等因素影响。人们真的不愿奋斗吗?谁会真心选择“躺平”?破产的老板真的全是自身原因吗?若不是遭遇市场波动、资金链断裂等外部冲击,谁会甘心放弃自己的事业?人们真的不相信爱情了吗?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为何不再是“天堂”?
所有这一切,都不是个人在单方面凭借思想与意志做决定的结果,而是个体与社会整体互动的产物。这些都是经济决定论刻意回避的真相,它只强调“个人决策”的表面自主性,却掩盖了现实条件对个体的深层束缚,本质上仍是将复杂的社会关系抽象为“个人与经济”的简单对应。
更进一步说,经济决定论本身也并非客观理论,而是19世纪末以保尔・巴尔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学者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刻意篡改。这些学者将马克思的“唯物质观”片面解读为“经济唯物史观”“技术唯物史观”,把马克思强调的“历史必然性”扭曲成“机械决定论”与“社会宿命论”,仿佛社会发展是由“经济”与“生产力”这两个抽象概念单向推动的,人在历史中只是被动接受结果的“工具”,而非在现实约束下主动参与历史创造的主体。
对此,恩格斯早已明确澄清:“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这番话清晰界定了唯物史观中经济因素的作用边界,绝非经济决定论所歪曲的“唯一决定”。
遗憾的是,经济决定论者恰恰无视这一关键界定。他们刻意回避唯物史观中“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核心逻辑,将政治制度、法律规范、哲学思想、宗教文化乃至现实的阶级斗争排除在历史发展动力之外,把复杂的历史过程抽象为“经济发展”、“生产力提升”的线性叙事,仿佛在资本集团、政治精英、技术人才带领下,未来就能人人幸福。这种虚妄图景不仅不符合历史事实,更掩盖了阶级矛盾与上层建筑对历史的真实影响,也难怪恩格斯会借用马克思的感叹:“哎,这些人哪怕能读懂也好啊!”
要打破经济决定论的误区,首先得明确:唯物史观是研究历史的科学方法,而非僵化的教条,它始终立足“具体的人”与“具体的活动”,反对将“经济”、“生产力”、“科技”标签化、抽象化,回归“人是历史主体”的核心立场。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从来不是脱离个体的“社会生产力实体”,而是附着在具体人身上的实践能力。
以铁匠为例,古代铁匠需亲自完成采矿、冶炼、锻造全流程,其生产力受限于自身的手工技艺与当时的自然资源;现代铁匠虽可直接采购高质量原料、用机械替代人力,但其实“生产力提升”的前提,是个体能够顺利获得原料、熟练使用机械的现实条件。若市场无人购买铁器,或原料、能源价格暴涨导致生产难以为继,甚至铁匠破产沦为流浪汉,此时其生产力便已荡然无存。若社会中此类个体不断增多,即便新兴科技持续涌现,我们还能说“生产力在发展”吗?所谓“社会生产力发展”,终究只是空洞的标签。
历史上许多政策失误,都源于对抽象“生产力”的迷信,只在政令上空喊“发展生产力”,却不考虑如何激发个体的生产积极性、保障个体的实践条件,结果非但没有推动生产力,反而导致生产力陷入停滞甚至下滑。任何脱离“具体人”与“现实条件”的生产力,从来都不是唯物史观认可的“现实生产力”。
唯物史观的“历史合力论”彻底打破了经济决定论的单一逻辑,也为理解“个体选择”提供了科学的分析视角。恩格斯曾深刻论述:“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认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但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这段论述清晰点明了唯物史观的核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每个个体都是历史的“书写者”和“剧中人”,个人意志与选择虽受现实条件约束,却仍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不是单一经济因素推动的结果,而是经济、政治、文化、个体意志等多重因素在现实互动中形成的合力产物;历史发展有规律可循,既不是“机械决定论”所认为的预设轨迹,也不是“不可知论”主张的混乱无序,而是沿着“合力方向”前进。
要厘清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首先需明确两个核心问题:谁是生产力的真正掌握者?答案无疑是人民;谁又能对生产力发展起到调节作用?是上层建筑、资本、技术以及政客的决策等多重力量。对此,恩格斯早已明确指出,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并非只有单向的推动作用,它既可能发挥正面促进作用,也可能产生负面阻碍作用。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更清晰揭示了核心要义:人民才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他们始终渴望通过劳动创造更多价值、实现自我价值;但那些不直接参与生产的上层建筑力量,往往会成为历史进程中阻碍生产力的反作用主体。
就像美国,难道它不想发展生产力吗?显然不是。可政客与资本的实际操作,却无时无刻不在阻碍着生产力的良性健康发展:工业领域“脱实入虚”,实体经济不断被挤压;金融领域催生科技泡沫,资本沉迷短期投机而非长期投入;国际层面推行“闭关自守”式的保护主义政策,割裂全球产业链。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便科技、AI等技术领域看似催生出了“高生产力”,又能给普通劳动者带来多少实际推动呢?是能让房价物价降下来,还是能让劳动者的工资涨上去?结果都是相反的,这种脱离普通劳动者利益的“虚幻生产力”再高,资本家不仅不会因此提高工资,反而会加剧工人群体的内卷,让生产过剩的问题愈发严重。
只有破除“唯生产论”,才能真正理解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性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个结论的依据也与经济决定论完全不同:一方面是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当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关系再也无法容纳它所创造的生产力时,资本主义的“外壳”必然会被炸毁;另一方面是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当无产阶级在现实压迫与剥削下再也无法维持基本生活时,革命必然爆发。
而我国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的政策调整,这既是对唯物史观的践行,也是对经济决定论的自觉摒弃。这一转向不仅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更回归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立场,从追求抽象经济增长转向关注个体在现实条件下的生存与全面发展,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进步。
所以,当“经济决定论”的论调再次出现时,我们要清醒看到其本质。它既是资产阶级歪曲唯物史观、掩盖阶级矛盾的工具,试图将个体的不幸简单归因于“生产力不足”;也是对“个体选择与社会现实关系”的刻意曲解,妄图将受约束的个体决策包装成“完全自主的选择”,最终消解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而真正的唯物史观,始终以具体的人为核心,既承认经济的基础性作用,也重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既看到现实条件对个体选择的约束,也肯定个体意志在历史合力中的重要价值。它既是理解历史的钥匙,也是指导现实的科学方法论,唯有坚守这一立场,才能真正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与个体实践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