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秋日偶题,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极富深意,越品越有韵味
发布时间:2025-10-22 04:39 浏览量:1
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北窗读诗欢迎您的光临。
黄尘投老倦匆匆,故绕盆池种水红。
落日欹眠何所忆,江湖秋梦橹声中。——宋 王安石《壬子偶题》
简译:
我这一生在尘世中奔波忙碌,到老来已觉疲惫不堪,厌倦了这种匆忙的状态。
于是,特意在自家的庭院中挖凿了一方盆池,绕着池边,种下了几株水红草。
落日熔金时分,我沐浴着夕阳余晖,斜倚在池畔假寐,心中究竟在牵挂什么?
原来是那秋日江湖的梦境,正随着悠悠橹声摇曳,从盆池的涟漪里浮了出来。
赏析: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的深秋,东京汴梁的东府庭院里,年过五旬的王安石俯身在刚挖好的盆池边,专注地栽着水红草。
斜阳的余晖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汴河的橹声远远地传来,恍惚间,这声音竟与三十年前他在扬州任签判时听到的橹声如此相似。
时光回溯到庆历二年,22岁的王安石以第四名的成绩荣登进士第,从此,他心怀致君尧舜的远大理想,开启了自己的仕宦生涯。
此后长达十六年的时间里,他辗转于地方为官,从扬州签判到鄞县知县,再到舒州通判等职,深刻意识到改革的势在必行。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熙宁二年(1069),49岁的王安石与立志革新的宋神宗携手,共同拉开了熙宁变法的大幕。
他豪情万丈,喊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振聋发聩之语,即便阻力重重,这位铁血宰相依旧坚定不移地推进着改革的步伐。
然而,百年积弊和根深蒂固的固有思想,又岂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这场改革不仅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奶酪,更在整个士大夫阶层引发了强烈的震荡。
苏轼痛陈“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司马光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祖宗之法不可变”,就连欧阳修临终前都上疏请求废除青苗法。
熙宁五年春,变法派内部也出现了分裂,吕惠卿为巩固相位,暗中构陷支持变法的郑侠,导致这位绘制《流民图》以揭露变法弊端的画师被下狱……
改革进行了三年,本以为理想近在眼前,却不料阻力有增无减,内忧外困的局面让王安石深感身心疲惫,若不是宋神宗极力挽留,他或许早已还乡,归隐山林。
这首《壬子偶题》便作于壬子年秋,也就是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它是王安石虽身处政治漩涡,却仍能保持从容不迫心境的真实写照。
“盆池”,即埋盆作池,也可指池小如盆,韩愈在《盆池五首·其一》中曾写道:“老翁真个似童儿,汲水埋盆作小池。”
身心俱疲的王安石,亦在相府的庭院里挖凿一方盆池,种下象征隐逸的水红草,这看似闲适的举动,实则是他超脱达观心境的生动体现。
此诗开篇“黄尘投老倦匆匆”这七个字,看似简短平淡,却如同一幅浓缩的历史画卷,将王安石三十年的宦海沉浮尽数囊括其中,更是一语道破了他归梦江湖的心理动因。
从庆历二年进士及第,到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王安石历经多个官职,亲眼目睹了基层百姓的艰辛生活。
所以,忧国忧民的他极力主张革新。变法初期,他亦是事必躬亲,每日批阅奏章至深夜,章奏往返的节奏快如战鼓。
可但当青苗法在执行中异化为地方官强制借贷的苛政时,他这位改革的坚定践行者,终于在盆池的涟漪中照见了自己的疲惫与无奈。
埋盆作池,种花种草,王安石渴望在这纷扰的世事中寻得一方净土,排遣内心的烦恼,寻求心灵的慰藉,更渴望回归自然本真。
盆池虽小,却宛如一方微缩的江湖,涟漪中倒映着二十年前他在扬州瘦西湖“绿苹稀处看游鲦”的闲适记忆。
范蠡功成名就后选择归隐五湖,王安石的“江湖秋梦橹声中”,便是对自己内心深处那份对自由、闲适生活向往的最好诠释。
但是,这位志存高远的改革家,并非真正想要过隐逸的生活,更不想逃避现实,他的心中始终激荡着改革的壮志豪情。
他是矛盾的,既想通过变法实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政治抱负,又渴望保持“野趣”的士人本色。
虽居廊庙之高,却心怀江湖之远,这种超越世俗的情怀,正是王安石彼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所以,他在相府营造这一方盆池,既是想用这微缩的江湖景观,来寄托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也是对自然本真的执着追求
其实,这位被世人称为“拗相公”的王安石,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抱负,即便是罢相后归隐半山园,他亦如那凌寒独自开的梅花一般,秉持着矢志不渝的坚守。
所以,彼时相府庭院盆池里的水红草,和秋日午后橹声中的江湖梦,都不过是诗人在疲惫后泛起的诗意涟漪,是他心灵深处对美好与宁静的短暂栖息。
参考资料:
《王临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