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欢 宇文泰斗到断气!连年攻伐,各有胜负,自己死了,儿子接着干
发布时间:2025-10-22 11:00 浏览量:1
高欢
六镇俩狠人太能作!拆了北魏死磕一辈子,谁也没干过谁
高欢宇文泰斗到断气!六镇出来拆北魏,拼家底比狠没输过
俩苦出身把北魏拆稀碎!高欢宇文泰死磕一辈子,儿子接着干
高欢宇文泰:六镇出来的俩狠人,把北魏拆成两半斗了一辈子
咱今儿个聊高欢和宇文泰 —— 这俩主儿,都是从六镇那烂泥坑里爬出来的苦出身,早年都跟着破六韩拔陵反过,后来又投靠尔朱荣,尔朱荣一死,俩人立马翻脸,一个在河北立了东魏,一个在关中立了西魏,你砍我一刀,我捅你一剑,斗了一辈子,没分出胜负,最后把儿子们拉来接茬干,硬生生把北魏拆成了北齐和北周。这故事里,有俩人耍心眼的奸,有战场上拼命的狠,有治国拼家底的精,还有藏在 “死对头” 背后的无奈 —— 他俩不是天生就想斗,是六镇的苦、尔朱荣的狠、北魏的乱,把他俩逼成了 “不死不休” 的仇人。
宇文泰
尔朱荣死后,俩 “小人物” 趁机冒头:高欢收六镇,宇文泰抢关中
先说说这俩人的底细 —— 高欢是怀朔镇的,早年是个穷小子,在镇上给人放马,后来娶了个有钱的寡妇娄昭君,才算有了点本钱;宇文泰是武川镇的,爹宇文肱在六镇起义里死了,他跟着哥哥宇文颢打仗,哥哥也死了,就剩他一个人,跟着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天光混饭吃。
俩人本来八竿子打不着,直到 530 年,尔朱荣被孝庄帝元子攸杀了,尔朱家族乱了 —— 尔朱兆(尔朱荣侄子)杀了元子攸,想接尔朱荣的班,可他太蠢,镇不住场子;高欢和宇文泰,就趁着这股乱劲,偷偷攒家底。
高欢先动手 —— 他知道六镇士兵是宝贝,尔朱兆把二十多万六镇降兵当成累赘,扔在山西,没饭吃没衣穿,天天闹事。高欢就找尔朱兆,说:“兆哥,六镇兵太能闹,你交给我,我带他们去河北种地,给你当炮灰打葛荣余党,咋样?”
尔朱兆正愁没人管六镇兵,一听这话,乐了:“行!你小子能干,就交给你了,别给我惹事!”
高欢带着六镇兵往河北走,走到滏口关(今河北邯郸西南),停下来跟士兵们喝酒。酒过三巡,高欢端着酒碗,哭着说:“兄弟们,咱们都是六镇出来的,尔朱兆把咱们当牲口,没饭吃没衣穿,跟着他,早晚得饿死、战死!我高欢也是苦出身,跟你们一样,不如咱们自己干,抢尔朱兆的粮食,杀尔朱兆的人,自己当主子,咋样?”
六镇士兵早就恨透了尔朱兆,一听高欢这话,都喊:“跟着高将军干!杀了尔朱兆!” 高欢心里乐开了花,表面上还哭:“兄弟们信我,我绝不让你们吃亏!”—— 就这么着,高欢把六镇兵攥在了手里,成了他的 “本钱”。
那边宇文泰也没闲着 —— 他跟着尔朱天光在关中打仗,尔朱天光被杀后,关中没人管,乱成一锅粥。宇文泰的老上司贺拔岳(武川镇出身)被人杀了,士兵们没人带,就找宇文泰:“宇文将军,你跟贺拔将军是兄弟,你带我们干吧!”
宇文泰正愁没机会,立马答应,带着贺拔岳的军队,杀了凶手,占了关中。他知道关中汉人多,六镇兵少,就跟汉人谋士苏绰商量:“苏先生,我就这点兵,想在关中站稳脚跟,得靠汉人,你给我出个主意。”
苏绰是个书生,脑子活,说:“宇文将军,你得跟高欢不一样 —— 高欢靠六镇鲜卑,你得拉着汉人和鲜卑一起干,给汉人土地,让汉人当兵,再搞点规矩,老百姓才会服你。”
宇文泰点点头,就按苏绰说的来:给流民分土地,让汉人子弟当兵,还定了 “六条诏书”(清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老百姓有了饭吃,当兵有了奔头,都愿意跟着他 —— 宇文泰就这么在关中扎下了根。
534 年,高欢觉得元修(北魏孝武帝)不听话,就把他赶走,立元善见为帝,定都邺城,这就是东魏;元修逃到关中,投靠宇文泰,没过多久,宇文泰觉得元修也不听话,就把他杀了,立元宝炬为帝,定都长安,这就是西魏 —— 北魏就这么被俩六镇出来的狠人,拆成了两半,俩人的 “死斗”,正式开始。
小关第一仗:宇文泰耍诈,高欢吃瘪 ——“这小子比狐狸还精!”
537 年,高欢觉得宇文泰在关中站稳了,再不打就晚了,就带十万大军,分三路打西魏:一路让窦泰带,打潼关;一路让高敖曹带,打武关;他自己带主力,打蒲坂,想三路夹击,把宇文泰包圆了。
宇文泰手里就一万多兵,听说高欢十万大军来了,手下士兵都慌了:“将军,高欢人太多,咱们打不过,不如跑吧!”
宇文泰眯着眼,看着地图,说:“慌啥?高欢这三路兵,窦泰那路最猛,也最骄傲,咱们先打窦泰,把他杀了,高欢的军心就乱了!”
士兵们还是怕:“窦泰有三万兵,咱们才一万多,咋打?”
宇文泰笑了:“我耍个诈 —— 咱们假装要跑,让窦泰觉得咱们怕他,他肯定会追,咱们在小关(今陕西潼关东北)设伏,打他个措手不及!”
他让人把军营里的帐篷、粮食都留下,故意让士兵们嚷嚷:“快跑啊,高欢来了!” 然后带着军队,偷偷绕到小关,藏在山谷里。
窦泰果然上当,听说宇文泰要跑,笑着说:“宇文泰这小子,没种!追!把他抓回来砍了!” 带着三万兵,急匆匆往小关赶,连侦查都没做。
走到小关山谷,窦泰的军队刚过一半,宇文泰大喊:“杀!” 山谷两边的士兵冲下来,箭如雨下,窦泰的军队乱了,有的往回跑,有的被挤下山谷,摔死了不少。
窦泰一看不对劲,想拔剑反抗,宇文泰的部将李虎(李渊爷爷)冲上来,一刀就把他砍了脑袋。窦泰的三万兵,死的死,降的降,没剩几个。
消息传到高欢那儿,高欢正在蒲坂喝酒,一听窦泰死了,手里的酒碗 “啪” 地掉在地上,拍着大腿骂:“宇文泰这小子,比狐狸还精!我咋就没想到他敢先打窦泰!”
高敖曹那路也打不下去,只能撤退。第一次交手,宇文泰以少胜多,高欢吃了个大亏,心里憋着火:“宇文泰,你等着,下次我非宰了你!”
沙苑之战:芦苇丛里埋伏兵,高欢十万大军栽了 ——“我咋就信了这鬼地方!”
同年秋天,高欢不服气,又带十万大军,打西魏,这次直奔沙苑(今陕西大荔南)—— 沙苑这地方,到处是芦苇丛,高欢觉得宇文泰肯定不敢在这儿打仗,没想到宇文泰还真敢。
宇文泰就一万多兵,跟高欢十万大军比,差远了。他跟苏绰、李虎商量:“沙苑芦苇多,咱们藏在芦苇丛里,等高欢的兵进来,就放火、砍人,肯定能赢!”
士兵们就去割芦苇,捆成捆,藏在里面,手里拿着刀,等着高欢的兵来。宇文泰还让人在芦苇丛旁边挖了不少坑,上面盖着草,就等高欢的兵掉进去。
高欢的大军到了沙苑,一看全是芦苇丛,手下将领劝他:“大丞相,芦苇丛太危险,别进去,咱们绕着走,找个平原跟宇文泰打!”
高欢刚吃了小关的亏,想报仇,说:“怕啥?宇文泰就一万多人,咱们十万大军,踩也把他踩死了!进去!”
士兵们没办法,只能往芦苇丛里走,芦苇比人还高,看不清路,只能瞎摸。走了没多远,突然听到 “放火!” 一声喊,芦苇丛里冒出火光,风一吹,火越烧越大,高欢的士兵被烧得哭爹喊娘,有的往回跑,掉进了坑里,摔得半死。
宇文泰的士兵从芦苇丛里冲出来,见人就砍,高欢的军队乱成一团,有的被烧死,有的被砍死,有的被踩死,十万大军,死了六万多,剩下的全跑了。
高欢骑着马,在亲兵的保护下,好不容易逃出来,回头看沙苑,火光冲天,哭喊声、喊杀声还能听见,他气得差点吐血:“我咋就信了这鬼地方!宇文泰,我跟你没完!”
沙苑之战,宇文泰又赢了,还缴获了高欢不少粮草、兵器,西魏的兵力一下子多了起来。宇文泰在沙苑的战场上,跟士兵们说:“兄弟们,高欢没什么可怕的,只要咱们齐心,以后还能赢!” 士兵们都喊:“跟着宇文将军,杀高欢!”
邙山血战:互有输赢,斗成 “死对头”——“你砍我儿子,我杀你大将!”
俩人斗了几年,各有输赢,最狠的是 543 年的邙山之战(今河南洛阳北)—— 这仗打得,比杀猪还惨,双方都拼了老命。
起因是高欢的儿子高澄,抢了宇文泰的部将侯景的地盘,侯景不服,就投降了宇文泰,还劝宇文泰打东魏。宇文泰觉得机会来了,带十万大军,打东魏的邙山。
高欢也带十万大军,来救邙山,俩人在邙山摆开阵势,准备决一死战。
早上刚开打,宇文泰的军队就冲了上去,高欢的军队没防备,被打得节节败退。高欢骑着马,差点被宇文泰的士兵抓住,多亏了部将彭乐拼命保护,才逃了出来。彭乐还杀了宇文泰的不少士兵,宇文泰只能撤退。
可没等高欢高兴,宇文泰又杀了回来 —— 他让人绕到高欢的后路,偷袭高欢的粮草营,烧了高欢的粮食。高欢的士兵没饭吃,军心大乱,宇文泰趁机进攻,高欢的军队又败了,高欢的部将高敖曹(东魏第一猛将)也被宇文泰的士兵杀了。
高欢听说高敖曹死了,哭了 —— 高敖曹跟他是老兄弟,一起从六镇出来的。他指着宇文泰的方向,骂:“宇文泰,你杀了高敖曹,我跟你不共戴天!”
第二天,高欢疯了似的进攻,宇文泰的军队也打累了,渐渐顶不住。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才几岁,跟着军队,差点被高欢的士兵抓住,宇文泰赶紧带着儿子逃跑,慌得连马都骑错了。
这仗打了三天三夜,双方都死了好几万人,邙山的土地都被血染红了,尸体堆成了山。最后谁也没赢,宇文泰撤了兵,高欢也收了队 —— 俩人都打不动了,只能暂时歇手。
高欢回到邺城,看着受伤的士兵,叹着气说:“宇文泰这小子,太能打了,我这辈子,怕是斗不过他了。”
宇文泰回到长安,也累得不行,对苏绰说:“高欢太狠了,再这么打下去,咱们俩都得完蛋。”
可俩人谁也不服谁,还是天天打 —— 你抢我一座城,我烧你一座营,东魏西魏的边境,天天都是喊杀声,老百姓没法过日子,只能逃到山里躲着。
治国拼家底:高欢靠鲜卑,宇文泰玩融合 ——“咱得比高欢活得久!”
俩人不光在战场上斗,在治国上也拼家底 —— 高欢靠六镇鲜卑,宇文泰靠胡汉融合,谁的家底厚,谁就能赢。
高欢的办法简单:六镇鲜卑是他的 “命根子”,他就天天哄着鲜卑兵,给他们土地、钱,让他们当官,汉人只能当小官,不能掌兵权。有回汉人谋士杜弼劝他:“大丞相,鲜卑兵太横,抢老百姓的东西,您管管吧。”
高欢笑着说:“老杜,你不懂 —— 我靠鲜卑兵打天下,要是管得太严,他们就不跟我了,老百姓抢就抢点,没事。”
可这么一来,东魏的汉人心里不服,鲜卑兵越来越横,天天喝酒、抢东西,不训练,战斗力越来越差。高欢也知道不好,可他没办法 —— 他要是得罪了鲜卑兵,自己就完了。
宇文泰不一样,他听苏绰的,搞 “胡汉融合”:
第一,搞府兵制 —— 让鲜卑人和汉人一起当兵,鲜卑人当将领,汉人当士兵,打仗一起上,立功一起赏,不分胡汉。他还给汉人改鲜卑姓,比如李虎改姓大野氏,杨忠(杨坚爹)改姓普六茹氏,说:“咱们都是一家人,姓啥都一样,一起打高欢!”
第二,推 “六条诏书”—— 让官员们清心寡欲、教化百姓、种地增产、提拔好人、公平断案、平均赋税,老百姓有了饭吃,有了规矩,都愿意跟着他。苏绰死的时候,宇文泰哭得跟啥似的,说:“苏先生走了,我少了个帮我治国的好人。”
第三,拉拢关中汉人豪强 —— 比如韦氏、杜氏,让他们当大官,管地方,汉人豪强有了权力,就帮宇文泰打仗、收税,西魏的家底越来越厚。
有回宇文泰跟李虎说:“咱们兵比高欢少,可咱们得比他活得久 —— 高欢靠鲜卑兵,鲜卑兵越来越横,早晚得乱;咱们靠胡汉一起干,日子过得好,老百姓支持,肯定能赢。”
还真让他说对了 —— 高欢的东魏,鲜卑兵越来越懒,官员越来越贪,老百姓越来越穷;宇文泰的西魏,士兵越来越能打,官员越来越勤,老百姓越来越富,西魏的势力,慢慢超过了东魏。
斗到死没分胜负,儿子们接茬干 ——“我爹没赢,我来赢!”
547 年,高欢病死了,活了 52 岁 —— 他到死都没斗过宇文泰,临死前拉着儿子高澄的手说:“阿澄,宇文泰太狠,你打不过他,就守着东魏,别跟他硬拼,等以后有机会再报仇。”
高澄没听,刚继位就想打西魏,结果被家里的厨子杀了,弟弟高洋继位,550 年废了东魏皇帝,建立北齐。
556 年,宇文泰也病死了,活了 50 岁 —— 他比高欢晚死 9 年,临死前把权力交给侄子宇文护,说:“宇文护,我儿子宇文觉还小,你帮他管好西魏,别让高洋欺负咱们,以后一定要灭了北齐。”
宇文护没辜负他,557 年废了西魏皇帝,立宇文觉为帝,建立北周。
高欢和宇文泰斗了一辈子,没分出胜负,儿子们接茬干 —— 北齐和北周接着斗,斗了二十多年。最后北周赢了,灭了北齐,因为宇文泰的胡汉融合政策,北周的国力比北齐强,士兵比北齐能打。
后来北周的杨坚(杨忠儿子)篡了位,建立隋朝,灭了南朝陈,统一了全国 —— 杨坚能统一,靠的就是宇文泰打下的家底,靠的就是胡汉融合的政策。
咱说高欢和宇文泰,俩都是六镇出来的苦小子,本来能当兄弟,可北魏的乱、尔朱荣的狠、六镇的仇,把他俩逼成了死对头。高欢靠鲜卑,赢了一时,输了长远;宇文泰玩融合,赢了长远,成了最后的赢家。
俩人斗了一辈子,没享过几天福,天天打仗、治国,最后都累死了 —— 可他们的斗,却把分裂的北方,慢慢推向了统一,为隋唐的盛世,打下了基础。
要是高欢能听杜弼的话,管管鲜卑兵;要是宇文泰没遇到苏绰,说不定俩人的结局就反过来了。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俩狠人斗来斗去,最后成全了别人 —— 这就是高欢和宇文泰的故事,也是那个乱世里,最让人唏嘘的 “死对头” 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