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岁退休之后,回家乡盖房子,就会明白以下“四个真相”
发布时间:2025-10-24 05:18 浏览量:3
撰写/情世闻
不管亲疏远近,还是家乡人最懂你;景色再美,还是家乡的山水更动人。人生走过了大半辈子,在外漂泊半生,家乡总在心头萦绕。
无论是逢年过节驱车几百公里,还是回老宅贴一副春联,一切都只是为了寻一份归属感。新贴的对联昭示着日子兴旺,也象征着家庭仍有人气,后继有人。
但若真的动手在家乡翻盖旧屋,或新建住房,却常常碰壁,体会到几分无奈,这其中的苦涩,只有经历了的人才懂。
村里的邻居,不全是憨厚忠恳,利益说话的人也不少。
上世纪的农村,院落相连,人来人往,充满烟火气。彼时土地均分,谁家也不比谁家富贵多少,邻里守望,互帮互助,是生活的温度。
此时盖房子,左邻右舍都会自觉出力,有亲戚甚至帮忙近半个月,从不谈什么工钱,谁帮你,你再还帮谁,情谊就在日常劳作中流传。
而如今,村里的人大都计较得失,哪怕你喊的是多年的熟人,也要明码标价,工钱自然不低,每天两三百很常见。
不少老乡干脆雇请专业包工队,可比自家乡亲还省事,也更专业。若房子建在村里头,搬运材料免不了经过别人院子,还得送礼道谢,礼数不到,难保不被刁难。
一排排空置的新房,院前杂草丛生,门锁早已锈蚀。
原本打算建房,是为了安享晚年、与家人团聚。但许多房子,只是树起一块“衣锦还乡”的招牌,造得宽敞豪华,却一年到头落锁无人住。
不少老人本意是“落叶归根”,奈何儿女长期定居外地,为了带孙或照应,老人也不得不离乡随子。而老人故去,空房每年只在扫墓之际开门一次。
看到那高高的野草、斑驳的大门,心里五味杂陈。
实话说,到了退休年龄,在老家建房是否真的能够养老?恐怕大多只是占有祖辈留下的土地,留条后路给后代。而建好房子,却发现自己依然要进城住,享受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宅基地之争,寸土不让,家族邻里间摩擦不断。
如今的小农经济已没什么收益,两亩地顶多养活自己,哪里谈得上致富?因此,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村里剩下的多是老人孩子。
表面看空地很多,但实际上,荒地没人问津,一动就引起风波。盖房若稍有越界,邻里马上上门理论,摩擦容易激化。
兄弟之间宅基地就挨着,往往因为分寸不清闹矛盾,沟通几番仍没结果。有时,隔壁破旧的厕所影响自家新房,想买下来,对方却坚决不肯。宅基地矛盾,成了新房难以推进的关键。
村里人的心思未必如想象中淳朴,对别人盖房颇有微词,遇上纠葛,哪怕手里有钱,也盖不成房。
儿女大多反对你回乡折腾,他们觉得毫无意义。
不少老人认为,老家建房,是为子孙留个根。但其实现实不同,父母的家乡并非孩子的家乡,年轻人很少愿意再接触那些“老物什”。
想想看,那些60后的父母,自己的孩子真在农村出生长大的吗?多半自小就搬到城市。70后、80后的下一代,家乡不过是身份证上的地址罢了,真正的情感寄托还是在城里。
子女更乐意让你留在城市养老,担忧你投资老家房产,只会让钱打水漂。因而,当老人执意回乡盖房,子女社会压力与心理冲突不容忽视。
年过六十,不能再用过去年轻时的眼光规划生活。
俗语说:“一村百态,世事小天地。”农村不是没有美景,没有好土地,而是人心变了、经济落后了。
既然明白了这些现实,再考虑是否在老家修房子,便要谨慎爬摸,不宜头脑发热、盲目投资,别为面子做无谓的折腾。
我们自以为“历尽沧桑归故里,家乡最能抚养人”,而最终却发现,出门容易,归来很难。世事变迁,我们的家乡,如今已不是当初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