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割据政权——天完兴衰
发布时间:2025-10-24 05:21 浏览量:3
陈友谅在采石矶把徐寿辉打死了。
说白了,这事儿发生在至正二十年闰五月,那天本来是陈友谅往南打朱元璋控制区的一次出征,结果在马鞍山西南的采石矶干出了这档子事:陈友谅让人从背后猛击徐寿辉的脑袋,把人打死了。徐寿辉就这么结束了大约十年的“当皇帝”生活,尸体旁边没人能接手掌局面,权力很快被别人接过去了。
要把这段路走清楚,得从他名义上的权力慢慢被掏空说起。至正十九年年底,徐寿辉打算把都城从江州迁到龙兴,结果一路上被陈友谅设伏,左右近臣几乎被屠光。那回陈把徐带回江州,自己却在汉阳坐稳了,公开称汉王,手里握着兵权,远程操控朝政。那年九月,陈以“图谋不轨”为由把大将赵普胜杀了。十月的时候,明玉珍还派人进贡,徐寿辉给了官职,但明玉珍后来上书揭陈友谅的种种,惹得陈觉得脸被丢了,还想暗杀明玉珍,没成功罢了。
再往前看,至正十六、十七年间,实权不是在徐手里,而是在倪文俊那头。至正十六年年初,天完政权把都迁到汉阳,把年号改成太平,倪文俊自称太师、丞相,真的是把湖广行省的兵马调度权揽了过来。那段时间他们连下好几座城,一口气攻下常德路、澧州路、衡州路、岳州路,打得元朝将领损失不少。至正十七年四月,明玉珍一路追打到重庆,元军溃败,重庆也失守了。这就是那几年你起我落、形势翻来覆去的样子。
倪文俊的命运也很戏剧。至正十七年九月,他密谋要害徐寿辉,计划败露后逃到黄州,投靠陈友谅。陈把他抓了先杀了,再把他的兵吞并,兵权就落到陈手里。自那以后,徐寿辉就成了空有名号的“皇帝”,真正的决定权在掌握军权的将领手里。说白了,谁握着兵,谁就有话语权;皇帝很多时候就像个招牌,摆着好看,管不了多大事。
再把时间往回拉到最开始那阵子。至正十二年正月,徐寿辉开始扩张:下令收复汉阳,接下去又拿了兴国府、安陆、沔阳和中兴路,处决了不少元朝的官员。那一年,他麾下的丁普郎、杨普雄、项普略等人分头南下北征,一度把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苏、湖南的一些州县攻了下来。二、三月时,欧普祥、彭莹玉等人又攻下袁州、江州、饶州、徽州、信州,甚至有时候连杭州都被占过。到了八月,俞君正还拿下了荆门、安陆、沔阳,元朝好些知州被杀,那会儿天完政权看着像是一块要崛起的大蛋糕。
好景不长。至正十三年底,元军组织反扑,蕲水失守,城破后四百多名官员被屠戮。徐寿辉和同僚被迫突围,一路跑到黄梅山和沔阳湖边,政权一度低迷。到至正十四年,因江南其他红巾力量牵制了元军,徐才有机会恢复兵马,收复湖广、江西等地。至正十五年里,倪文俊又攻下沔阳,元军被打退;三月,徐一度拿下襄阳,但很快又被夺回。五月,中兴路又被倪文俊拿下,元帅朵儿只班战死。七月,徐又夺回武昌和汉阳,短时间内看起来好像有起色。
回头看看徐寿辉是怎么从一个小人物爬到台面上的。人名里有记载叫他真一或真逸,出生在1320年,老家在蕲州附近,早年是个卖布的,混得并不出奇。至正十一年八月,他和铁匠邹普胜、和尚彭莹玉等人在天堂寨举起了红巾,打着白莲教、弥勒教的旗号,开始动员百姓起义。九月,起义军第一次大胜,打败了元朝派来的威顺王宽彻不花,占领了蕲州和黄州路,还俘了对方的儿子。十月,民间把徐拥立为帝,国号有天完或自称宋,年号治平,定都蕲水或说汉阳。邹普胜做太师,倪文俊任领军元帅,陈友谅排在元帅簿书椽上。就这么一朝一夕,从市井小贩摇身一变成了“皇帝”,这事儿听着像小说,但确确实实发生过。
这一路走过来,天完政权内部的矛盾其实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各路将领都想分一杯羹,倪文俊、陈友谅、明玉珍、彭莹玉各自有算盘。大规模攻城掠地带来的不是长久的秩序,而是各方权力的重新洗牌。有人当将有人当谋,有人死,有人背叛,连带着政权的稳定像纸糊的一样,经不起风吹。十年时间里,高潮和低潮交替出现,最终结局是被同僚牵着走、被陈友谅在采石矶收了场。
说到最后那几天,徐寿辉身边能信任的人本就不多。被俘、被挟持、被暗算,这些词连成一串,描绘出那段权力流动的真实样子。尸体放在那里,没了掌控局面的力量,政权很快被人拿去重新分配。历史上类似的场面不少:当军队不听命于皇权,皇位就成了空壳,最终被人捡去当作牌子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