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公司计划送数千枚“镜子”卫星到太空 为在夜间出售阳光!

发布时间:2025-10-24 12:29  浏览量:2

“打开手机APP,选定坐标点击‘点亮’,5公里宽的阳光就能准时倾泻在夜空下的农田或电站。”这一看似科幻的场景,正被美国初创公司“反射轨道”(Reflect Orbital)推向现实。这家公司计划向太空发射数千枚“镜子卫星”,通过反射阳光在夜间提供照明服务并对外售卖,目前已收到超26万份体验申请,却也因可能引发的生态与天文灾难遭到学界强烈反对。

这场“把阳光卖给黑夜”的尝试,并非全新构想却暗藏技术突破。早在1988年,前苏联就曾将65英尺高的镜子送入轨道,成功反射光束横穿欧洲,但受限于散射问题与高昂成本未能落地。如今“反射轨道”的核心创新,在于名为“准直器”的聚光技术——通过大量精确的抛物线凹槽将阳光集中成定向光束,创始人本·诺瓦克称这一技术已将成本降至过去的1/90,让商业化成为可能。

按照规划,这些“镜子卫星”将组成一套精密的太空照明系统。首批试验卫星拟于2026年4月发射,最终到2030年将部署4000颗卫星,每颗搭载10米×10米至54米×54米不等的聚酯薄膜反射镜,在距地面6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沿晨昏线运行。用户通过手机端即可调度服务:太阳能电站可申请延长发电时间,农场能为作物补光,灾害现场可快速获得照明,每次光照覆盖直径约5公里,持续时长约30分钟,亮度可达月光的4至5倍。此前该公司已通过热气球模拟试验,成功将阳光投射到太阳能发电场,验证了技术可行性。

商业前景看似诱人,背后却藏着难以忽视的风险。首当其冲的是对天文观测的毁灭性打击。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副主席罗伯特·马斯西直言“这是灾难性的”——数千颗卫星在轨道运行时产生的反光,会大幅增加夜空亮度,遮蔽微弱天体信号,让地面望远镜的观测精度严重下降。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副教授迈克尔·布朗进一步测算,要达到正午20%的光照强度,至少需要3000颗卫星协同工作,如此规模的“太空反光群”将让大片夜空彻底“失色”。

生态链的扰动更引发学界警惕。科学家警告,夜间额外光照会打破自然昼夜循环:迁徙鸟类可能因强光偏离航线,蝙蝠的捕食节律将被打乱,海龟幼崽甚至会误将反射光当作月光,偏离前往海洋的正确路径。即便公司承诺“仅照亮8平方英里区域”以减少干扰,但卫星运行的动态性与光束散射的不可控性,仍可能让影响范围远超预期。

面对质疑,“反射轨道”试图以“精准服务”与“环保价值”回应。诺瓦克强调,卫星可定向聚焦光照,避免波及无关区域,且延长太阳能发电时间能减少化石燃料消耗,符合碳中和目标。目前该公司已获得2000万美元投资,并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提交了首颗卫星发射申请,正等待监管层面的关键审批。

这场“太空售光”的博弈,本质是技术野心与自然法则的碰撞。当人类试图通过人造卫星改写“昼夜交替”的自然规律,商业价值与生态责任的天平如何平衡,成为无法回避的核心命题。截至目前,审批结果尚未公布,但4000颗“镜子卫星”的蓝图已让学界与环保组织保持高度警惕——毕竟,夜空的静谧与星空的璀璨,从来不是可以随意售卖的商品。而一旦技术失控,人类或许将付出比“额外阳光”更昂贵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