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为何探花比状元更受追捧?背后原因太真实

发布时间:2025-10-24 13:11  浏览量:2

每逢科举放榜的年份,长安城的冬天总显得格外热闹。哪怕巷口的冰还没化透,街头巷尾的话题早被进士榜占满卖豆腐的小贩能随口聊出去年榜眼的籍贯,茶馆里的茶客更是围着榜单争论不休。可让人纳闷的是,论名次,状元是妥妥的第一,论前途,状元也是朝堂重点培养的对象,可偏偏最吸睛的,却是排在第三的探花。这到底是为啥?难道古人也和现在一样,格外看脸不成?
翻遍唐宋时期的史料你会发现,每次殿试放榜后,十里长街最热闹的场景,往往和探花有关。那会儿只要探花郎一出现,连街坊里不爱出门的懒妇都会连夜跑出来围观,就为了多看两眼。倒不是说状元没人关注,只是大家看状元时多是带着敬畏,看探花却多了份热闹劲儿探花郎走得慢,路人看得细,眼神里全是这小伙子真俊的赞叹。

谁还会纠结他的文章是不是比状元差一点?谁还会在意他的官帽将来能戴多高?眼睛早就跟着探花郎的俊俏模样走了。
不过你可能不知道,探花一开始并不是指科举第三名。在唐代,殿试结束后会办一场探花宴,说白了就是文人之间的风雅派对。大伙儿在宫殿前折些鲜花,一边赏花一边写诗,最后要选出两位长得最俊的进士当探花使,让他们捧着花在宴会上吟诗助兴。那会儿的探花使,就像宴会上的焦点,围观的少女们个个捧着脸,心里都在偷偷羡慕既能写诗又长得好看,这才是理想中的才子模样啊!直到北宋,这习俗才慢慢变了样,探花才成了科举三甲里的第三名,但受欢迎的程度一点没减,甚至在民间传出了探花郎必是俊朗才子的说法,连有些文人都羡慕探花,说状元太死板,探花才是有故事有风采的人。
更有意思的是,不光老百姓喜欢探花,连朝堂上的文武百官,甚至皇帝本人,见了探花郎都忍不住多瞅两眼。

你说这不是因为相貌,还能是因为啥?状元的考卷是按规矩评出的最优解,可探花却是全场最亮眼的门面担当。民间有句话说得更直接才子能写诗,俊郎能做梦,意思是有才华的人能写出好诗,可长得俊的人才能让人有美好的想象,你说哪个更有派头?那会儿的年轻人,早就不觉得苦读书有多枯燥了,他们更希望自己能像探花郎一样,风流倜傥,走到哪儿都是人群的焦点。
说起来有点讽刺,科举本是凭文章选人才的,可到最后,评判探花时却常常把相貌算进去。不少史家的手记里都提到,选探花的时候,外貌出众几乎是默认条件之一。有时候哪怕你才学一般,只要长得够好,说不定也能考上进士可要是长得普通,哪怕文章写得再好,也很难当上探花。这到底公平不公平?还真不好说。但在那个年代,才貌双全就是实打实的优点,没人能反驳。

再看看状元和探花的日常,差别就更大了。状元郎们考上后大多很低调,要么回家祭祖,要么赶紧准备入朝为官,很少在街头抛头露面可探花郎不一样,他们走到哪儿都是谈资,哪怕只是在街头走一圈,都能引来一群人围观。也正因如此,很多探花后来在官场反而比状元吃得开皇帝喜欢带他们出席宴会,其他才子也愿意和他们交往,走到闹市里,老百姓一看见就会喊这是探花郎,根本不是因为他文章写得好,就是因为他名气大长得俊。你去查清代人画的探花画像,全是粉彩明亮眉眼生动的样子,一看就比状元的画像多了份灵气。
当然了,探花受欢迎也不单单是因为长得帅。唐代人本来就喜欢追求美好的事物,唐诗里的浪漫劲儿也感染了读书人。探花宴上,赏花赋诗跳舞,既要才华又要颜值,状元端坐主位看着端庄,探花郎在宴上吟诗跳舞看着活泼,一静一动,把文坛的风流劲儿全展现出来了。

那会儿还流行一句话读书做状元,做人当探花,意思是读书的目标是考状元,可做人的样子得学探花既有才学又有风采。探花之所以更吃香,就是因为他把歌舞颜值诗词和人情味儿都占全了,不像状元那样只带着学霸的光环。
放到现在来看,咱们身边到处都是状元式的榜样比如考试考第一的学霸工作业绩顶尖的同事,可像探花那样才貌双全的人却少见。虽然科举早就废除了,但人们先看脸的习惯好像没怎么变。就像现在的就业市场,简历上只写学历和能力,没地方放照片,可面试的时候,长相和气质还是会悄悄影响面试官的判断。历史好像给了我们教训,又留下了迷茫选人的时候到底该看才学还是看外貌?当年科举明明是选有才华的人,可最后还是没逃过现实的审美,不管是李白那样的狂放才子,还是杜甫那样的沉稳文人,他们的形象气质其实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别人对他们的评价。

查资料的时候会发现,关于探花的故事真不少。比如明代有个来自王恭厂的探花,有人专门在史料里记下他外形俊逸,还有他回乡时小镇有多热闹,老乡们都说状元郎太高不可攀,还是探花郎看着亲切。北宋的时候更有意思,士子们进京赶考,都把探花郎称作书生仙人,好像他们不是来考试的,而是从画里走出来的才子。不过话说回来,大众只关心探花的长相不关心成绩,这种逻辑到底对不对?其实也未必全对。古人本来就看重面相,不管是皇帝选妃子,还是选拔进士胥吏,长相都是隐形的标准。状元可能在才学上是第一名,可论颜值,往往比不过探花。官场和民间的审美,再加上权力的影响,这里面的门道其实挺微妙的。

有人说貌美不如才学,可事实却是,才貌双全才是历史长期认可的标准你看那些被人记住的江南才子,大多是不胖不瘦气质出众的样子,这不就是探花郎的标准形象吗?
当然也有人不认同这种现象,觉得大家太关注探花,反而忽略了状元真正的价值。可你要说状元真的不受重视,也不对。毕竟在朝堂上,状元的话语权通常比探花大,探花虽然是民间的宠儿,但在仕途上,大多还是比不过状元。状元就像高冷的山,让人敬畏探花就像热闹的集市,让人喜欢。到底谁更好谁更差,还真说不清楚。
之前看互联网上的数据分析,讨论古代颜值高的官员时,探花的话题热度比状元高不少。有个交流平台做过统计,过去十年里,和探花相关的关键词检索量,是状元的15倍。你说这不是大家偏爱看脸文化,还能是什么?不过话又说回来,探花的优势也不全是靠长相,还是得有才华打底要是连诗都不会写,怎么能在探花宴上出彩?怎么能被人记住?才貌双全这四个字,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都很吃香。

很多后来当大官的探花,不光长得好,做事也很厉害,这才真正站稳了脚跟。
其实想想也正常,状元就那么一个,不是谁都能当的,可人人都想活成探花的样子既有才学,又有颜值,走到哪儿都受欢迎。官方更看重状元的能力,民间更偏爱探花的风采,两边的立场不一样,看法自然也不同。历史上也有不少状元默默无闻,反倒是探花名声大噪的例子,看起来很戏剧,其实一点都不奇怪社会既需要有能力的人做事,也需要美好的事物来丰富生活,文学颜值这些,本来就缺一不可。
不过也得说句实在话,探花的风光也不是长久的。虽然他们一开始很受关注,但大部分探花的仕途没有状元稳定,有的探花年纪大了,外貌不如年轻时,名气也慢慢淡了下去,最后还是得靠真本事立足。

这算不算一种命运的反讽?现在科举虽然没了,可状元和探花的影子还在状元变成了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探花变成了受大众喜欢的明星网红。社会的审美在变,选拔人才的标准也在变,可人们在才和貌之间的纠结,好像从来没停过。考试成绩不是唯一的标准,颜值也不能当饭吃,到底该看重什么,到现在也没人能给出标准答案。
说到底,古代人喜欢探花,不只是因为他们长得俊,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有股人情味既有才学的光环,又有颜值的加持,还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民间的话语权才学的实力颜值的加分,探花把这些都占了,大家自然更愿意关注他们。所以说,探花比状元更让人喜欢,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历史里的探花故事,有的是真的才貌双全,有的可能只是人们的美好想象,但不管怎么说,这些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代社会更真实更鲜活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