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不得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以缓解学业压力!
发布时间:2025-10-25 08:44 浏览量:2
“妈妈,这次考试我又没进前10名,是不是很笨?”2025年10月,一位初中生的哭诉刺痛了无数家长的心。当教育沦为“分数竞赛场”,当孩子的价值被简化为成绩单上的数字,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教育内卷”终于迎来转折——教育部近日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明确规定“不得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以雷霆之势直击教育焦虑的核心。
一、破局:从“分数至上”到“育人本位”的范式革命
教育部此次出手,直指教育异化的深层病灶。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陷入“五唯”陷阱: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某重点中学教师透露:“学校要求每月公示班级平均分排名,教师绩效与成绩挂钩,导致作业量超标30%。”这种扭曲的评价体系催生出三大恶果:
• 学生身心崩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调查显示,68%的中学生因成绩排名产生焦虑情绪,23%出现抑郁倾向。某医院心理科接诊的14岁患者中,72%因排名下滑自残。
• 教育生态恶化:家长为提升排名投入巨额培训费,2025年K12学科培训市场规模仍达800亿元,远超非学科类培训。
• 创新动力枯竭:PISA测试显示,中国学生数学成绩全球第一,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排名仅第31位。当教育沦为“记忆竞赛”,创造力必然萎缩。
教育部新规以“三减三增”重构教育逻辑:
• 减量: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严禁机械重复作业,鼓励每周设置“无作业日”;
• 减频:减少日常测试频次,初中每学期考试不超过2次;
• 减压:禁止以任何形式公布学生成绩排名,违者将追究校方责任。
• 增质: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开展班级赛、年级赛等全员性体育活动;
• 增能:每月至少开展1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心理韧性;
• 增权:建立三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配齐专职心理教师。
二、溯源:教育本质的迷失与回归
排名禁令的背后,是对教育初心的深刻叩问。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教育非为填充容器,而为点燃火焰。”而当代教育却将“容器”异化为“竞技场”:
• 历史镜鉴:科举制度虽废除百年,但“状元情结”仍深植社会。某省高考“状元”巡讲活动,出场费高达20万元,折射出扭曲的价值认知。
• 国际对比:芬兰教育全球领先,其秘诀正是“去竞争化”——无标准化考试、无成绩排名、无快慢班,学生15岁前不接触学科竞赛。
• 科学依据:神经教育学研究表明,长期处于竞争压力下的学生,前额叶皮层发育迟缓,导致决策能力下降;而合作式学习能激活镜像神经元,提升共情与创造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奇指出:“当教育从‘发现人’异化为‘筛选人’,从‘培养完整的人’退化为‘训练考试机器’,我们就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三、重构:从“单一评价”到“多元生态”的系统变革
破解排名困局,需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支持系统:
1.学校:从“管理者”到“成长伙伴”的转型
上海某实验中学推行“成长档案袋”评价,记录学生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等12项能力指标。校长坦言:“当家长看到孩子从‘排名50’变为‘领导力A级’,焦虑自然消解。”该校学生抑郁症发病率较三年前下降41%。
2.家庭:从“成绩监工”到“情感港湾”的回归
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每学期至少开展2次家庭教育指导,将心理健康纳入家长必修课。杭州某社区推出“亲子厨房”项目,家长与孩子共同烹饪,在协作中重建情感联结。参与家庭的孩子,其学业压力指数下降28%。
3.社会:从“分数崇拜”到“价值重塑”的觉醒
企业招聘开始弱化学历门槛,华为“天才少年”计划明确“不唯名校、不唯论文”;抖音推出“青少年模式”,屏蔽成绩排名相关内容;博物馆、科技馆与学校共建“第二课堂”,让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感受知识的力量。
四、未来:当教育回归“人”的尺度
教育部此次改革,实则是将教育拉回“人”的坐标系。当“无排名日”成为校园常态,当体育课上的欢笑声取代了考前的沉默,当家长会从“成绩分析会”变为“成长对话会”,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政策的落地,更是一个民族对教育本质的重新定义。
芬兰教育专家帕西·萨尔伯格曾说:“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忘记自己在接受教育。”当我们的校园不再有冰冷的排名表,当每个孩子都能在属于自己的赛道上奔跑,教育才能真正成为“点燃火焰”的事业。这,或许就是教育部此次改革最深远的意义——它不仅在缓解学业压力,更在重塑一个民族对“人”的敬畏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