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爆发“大地震”,朱立伦将率211人集体辞职,意在掌控局势

发布时间:2025-10-24 13:21  浏览量:2

交接那天,局面没像外界想的那样崩塌。

几乎在第一轮人事敲定后,原本可能掀起的大规模动荡被按住了。回到现场看时间线:11月1日,国民党正式完成换主席程序。卸任前,朱立伦要求一批人递交辞呈,不只是他的主席办公室团队,还有各地党部主委,总数高达221名党公职被要求先行下台。理由是要给新任主席的人事操作留空间,也有“树个规矩”的意味。听上去像是把交接做得干净利落,但现实比这复杂得多。

先说难处。党产被查冻结着,基层很多开销本来就是靠地方自己凑,租金、会务、志愿者餐饮这些钱并不是中央随手能拨。要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把两百多名主委和党务空位补上,谁也不傻,知道这是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实在的是,原本挂在中央的办公室成员,像许宇甄、林宽裕这类一级主管,按照惯例会跟着卸任者离开,回到私人团队,这一部分走人本来就在预料之中。但把所有地方主委“一律辞职”,这一步把局面推向两种走向:要么新主席迅速安排人进来,要么地方运作一时出现真空。

在这种紧绷气氛里,郑丽文很快亮出第一手牌。她把李乾龙同时放到党副主席和秘书长的位置上,季麟连也被安排为副主席,秘书长负责日常操作,副主席在重大事情上有发言权。把这两职给同一个人,表面上是为了把权力和资源短时间内集合,能快速填补空档;反过来说,也有人担心权力会因此过于集中,出现影子化决策的可能性。不过,空着让基层停摆,后果更严重,这就是选择的两难。

说李乾龙是谁的问题。他在地方派系有广泛的人脉,辅选成绩也算亮眼,又和王金平关系密切。王金平早前还支持卢秀燕竞选党主席,李与王的连结,使得他在卢秀燕系里也有作用。直白点儿说,郑把李放进去,就是要用他的人脉把各地那根线串起来,让地方主委的问题好接好处。季麟连上桌则是把军系和黄复兴体系拉近。季以前是海军陆战队的高阶将领,退役后在黄复兴的网络里还有影响力。要动员有组织的势力,靠语言不一定够,得有人在背后动真格的组织力,这点季能做到。

同时,郑丽文还和傅崐萁牵手,拿下国民党团的支持。她提出县市长选举“现任优先”的操作原则,实际效果是安稳住现任县市长的神经,让他们不至于在换届前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像谢国梁这类在地方有话语权的人也表示认同。这几手合在一起把党内的几股重要力量连接起来:地方、军系、党团与现任县市首长。你把能调动资源、能承受成本的人放到关键位置上,短期内地方机器还能转起来。

这套布置不是随意堆人,而是有目的的。把李的地方网络、季的军方背景、傅在党团的影响加上对县市长的优先承诺,这四条线并行,等于把能迅速动员的人和能顶住成本的人先安上去。党部的日常不是一个空壳,很多地方主委每天要应付的就是租金单、会场安排、志愿者的调度、地方支持者的小额捐款和关系维护。党产一被冻结,这些支出就得靠地方自己掏,主委如果辞了,接替的人没有资源和网络,基层活动就很难维持。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带有赌注意味。把权力和资源在短期内交给少数几个人,确实能稳住眼前的局面,但长期会不会引发摩擦,就看后续怎么调整。现在的操作是先把火扑住,再慢慢理清账本和人事;要是把所有实权最终还是要回到新主席手里,接下来的每一步都会牵动不同派系的敏感神经。

细节上有些场面挺能说明问题:有地方党部的会计还在算着月底的房租,志工群里有人在问下周活动谁来搬桌椅,主委的手机在深夜还在震动问候地方支持者。郑的几项任命像是给这些日常问题绑了根临时救命绳——不是把根本治好了病,而是先把伤口包上,免得流血更多。对普通党员和基层工作人员来说,真正关心的不是高位之间的博弈,而是党务能不能继续运转,地方服务能不能继续到位。

从外界看到的画面是表面平静:人事名单公布、几位重量级人物被任命、党团的声明也跟上。可在桌子底下,那些分配与利益的拉锯并没有停止,只是暂时被新的配置盖住。人情网、资源动员、费用承担这些看不见的线还在牵引着每一个地方党部的日常。夜里,党部的灯还亮着,桌上的租金单、会议记录和志工微信群的未读消息,都是这场人事调整后最真实的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