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卷尺量出城市治理新维度,网络善治激活千万市民心
发布时间:2025-10-25 11:07 浏览量:3
深圳的街头,一位手持卷尺、腰挎小包的中年人成了现象级网红。两年间,他带着这把卷尺丈量城市细节,记录下松动的地砖、占道的树木、倾斜的危墙,发布千余条“找茬视频”,被网友亲切称为“卷尺哥”。令人惊叹的是,他的每一条视频几乎都能在三天内得到响应,部分问题甚至当日解决。这场市民与政府的“双向奔赴”,不仅成就了“指哪改哪”的治理佳话,更掀开了网络时代善治革命的序幕。
“卷尺哥”的卷尺,量的是毫米之差,量的更是城市治理的精度与温度。他视频中记录的并非宏大工程,而是斑马线模糊、井盖松动、坡道过陡等微观痛点。这些细节看似琐碎,却直接关乎老人防摔、盲人出行、儿童安全。更值得深思的是,深圳市政部门对“卷尺哥”的响应并非特例。背后是一套名为“@深圳-民意速办”的智能系统,它整合了537个民意渠道,将市民诉求像网购订单一样追踪处理。平台注册用户超2000万,日均处理1.4万件诉求,响应速度精确到分钟级。这种“未诉先办”的机制,正从“接诉即办”的被动响应,升级为从短视频平台等渠道主动发现问题的前瞻性治理。
网络善治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治理的时空壁垒,构建政府与民众的实时协同生态。当“卷尺哥”用短视频曝光问题,算法推送让内容迅速触达公众,形成舆论监督压力;而政府通过平台抓取信息、智能分拨、限时处置,实现“发现-响应-解决”的闭环。深圳政务部门负责人坦言,他们并非“盯着某个账号”,而是建立了覆盖40多个主流平台的互联网线索挖掘系统,去年以来主动发现17万条线索,形成5000多宗工单。这种扁平化互动,消解了传统层级申报的臃肿,让市民的“随手拍”直接转化为政府的“即刻改”。正如浙江温州的外卖小哥“哨声行动”、沈阳的“城建质量随手拍”,全民参与的监督网络正成为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
“卷尺哥”现象的深层意义,在于它重新定义了市民与城市的关系。当一位普通市民的千余次发声均获回响,他不再只是问题的抱怨者,而是化身为城市共同的缔造者。这种“主人翁效应”点燃了更多社会力量:福州的市政工程师龚灿宁通过短视频传授道路安全知识,武汉的种植户靠网友接力解决菌菇不出菇难题。北京大学教授马亮指出,民众参与积极性的背后,是“诉求直达—快速响应—结果可溯”的正向循环。当市民发现自己的声音能被倾听、诉求能被落实,公共责任感便从个体行为蔓延为群体自觉。
这场静默的革命,本质上是以技术赋能实现“善治”的伦理进阶。善治追求的不是政府的单向管理,而是多元主体共创公共价值。深圳的实践表明,当政府以“首办负责制”厘清部门职责,用“类案治理”将个别问题升维至系统解决,城市治理便从“修补漏洞”转向“制度创新”。例如,针对“卷尺哥”反映的高频问题,深圳每周组织“每周一议”,从规划源头杜绝类似缺陷。这种以市民智慧滋养治理创新的模式,正是“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生动诠释。
从深圳蔓延至全国的“卷尺哥效应”,预示着一个政府与民众共治新时代的开启。当技术平台消弭了信息不对称,当制度设计保障了参与有效性,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成为城市进步的推动者。正如“卷尺哥”那看似微不足道的卷尺,丈量的不仅是道路的平整度,更是文明社会应有的信任尺度——政府对民意的尊重、制度对个体的关怀、技术对人本的回归。这或许正是网络善治最动人的力量:在每一个被看见的需求中,在每一次被珍视的互动里,城市真正成为承载幸福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