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曾指挥过5名元帅,晚年很后悔:若不是犯错,我就是元帅之首
发布时间:2025-08-15 01:20 浏览量:2
一位将军,站在台上,先是冒死给汪精卫唱赞歌,转身又在众人面前把汪精卫痛骂一顿。等到蒋介石那里,他偏偏更是死磕到底,可偏偏到了日本人打进来,这人又收拾好私仇,一路和蒋介石搭伙打仗。这性子,搁在现实里,你说他是聪明还是倔?是圆滑还是忠义?反正不太讨好,朋友们后来说,他心里头挺苦的。
这便是张发奎——别看他晚年口口声声后悔,说什么“再来一次,我就是元帅里头的老大”,但当年在混沌里冲杀的时候,他也没少独自咬牙决断——说不定,那时候他自己也没料到,后头竟然会有那么多的遗憾。
张发奎是广东人,小时候家里也说不上阔,但能送他进私塾——这一点,在满地鸡毛的清末已经算体面。你问他小时候对天下大势怎么想?恐怕只有一件事最让他痛快,就是终于能剪了那根头上的辫子。小伙子年少,头发一理,整个人都能挺起来,别提多神气。
广东是个藏不住脾气的地方,革命风一刮过来,谁都跟着热血。张发奎从小看着孙中山的队伍在家门口喊口号,抗争的情绪自然烧进心里。再加上日本人东一块西一片地抢地盘,什么朝鲜、台湾没了,“国耻”这个词,灌进了他骨头里。早早地,他心里头就认定:总有一天,我要跟这些人算账。
民国刚成立那会儿,其实大多数人还跟着热闹,张发奎也不例外。他少年时没啥英雄梦,只是觉得风头一换,自家的命也能改改。可事儿没那么简单。袁世凯横插一杠,转头一变又想当皇帝。孙中山不能忍,护法运动一闹,张发奎就在这条线头上,第一次跳出来,终于给自己攒了点戏份。
说起来,张发奎也不是那种靠脸混日子的人。脑子灵,勤勉好学,身上有点自来正气,又会来事儿。老孙对他挺看重,直接把他提成了自己的侍卫。那会儿的侍卫可不只是陪着遛弯,更像是贴心参谋。长官赏识,有了跳板,张发奎走得也快,1923年才27岁,就被派去打陈炯明,一打成名,位置直接提到团长。那年头,蒋介石都还没捞上太大名堂呢。
再后来黄埔军校开张,蒋介石当了校长,两人的距离才算有了差距。但这一段差距,张发奎也没完全认,做事还是硬气。北伐战争起来了,叶挺的独立团就归他管。那帮人后来在革命史里也全是响当当的名字,但最早也要归账——叶挺能带兵,张发奎会用人,两个人一个前锋一个后盾,硬是杀出了一条血路。
到1927年,张发奎升职,当了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这名字听着平平,实则风头最劲。你要知道,当时他手底下站着不少后来的大人物——新中国“五虎元帅”,都是在他带兵时混过。叶剑英做参谋长,贺龙直接归他指挥,陈毅、徐向前、林彪那时候还只是小兵,但也混在他的部队里头。许光达、罗瑞卿、陈赓?也都给他点过头。这么说吧,要论交情、要论提携,张发奎手里走出去的,够组半个政治局的。
可热闹终归是热闹,那些年,革命慢慢转了调。大革命失败,国民党里派系斗得跟过家家一样。31岁的张发奎,按说正值壮年,却一下子陷进了局中人的苦楚。人这一生,鲜风水起,往往是关键那几步。后来发生的事,也不都是他能把控的。
蒋介石开杀,汪精卫留在武汉,要张发奎去讨蒋。张发奎骨子里头对汪精卫极尽忠心,但说到底也是个讲情义的人,和共产党那一拨——像邓演达、叶挺——也不是没私交。他有点动摇,但最终多少还是选择了立场。宁汉合流,汪精卫也倒戈,排共的刀子落了下来,张发奎也参与了进去。很多人后来追着问他,这一步值不值得?他自己也明知:“那是我最大的错。”
一个决定,往往就把命运的岔路走远了。后来的十几年里,蒋介石权力一手遮天,张发奎靠着前老关系,跟着汪精卫混,慢慢就被边缘化了。沉寂多年,直到全面抗战,张发奎才又有了露脸的机会。淞沪会战,武汉会战,他都打过。说是能力,也未必全是个人本事,有些心气,怕是真被日本人的仇恨逼出来的。那时候张发奎给部下打气,说得最多的是,“宁愿流光最后一滴血。”真的像一头不服气的老牛。
但仗没那么容易打。日军绕路从杭州湾登陆,张发奎夹在中间,守也不是,退也不是。最后只能撤出上海,心里头憋着气。这种失落,估计只有他自己能懂——当年少壮时风头正劲,如今大战面前却也无能为力。
胜利终于来了。1945年,张发奎在广东收日本人投降。那场面也算豪气。日本第二十三军司令、香港总督田中久一,亲自把投降书交到他手上。田中久一在华暴虐多年,张发奎让广州市军事法庭审判,最后判了他死刑。田中久一死不服,张发奎却咬牙顶住了。和蒋介石比起来更有主见——蒋那边还把冈村宁次放了个干净。
打完仗,张发奎又退出了舞台。到了建国那一年,他没回大陆,也没跑到台湾,最后锁定香港余生。这种选择,外人说轻快也好,说孤独也好,背后都是年代的波折。
晚年都喜欢回头看路。张发奎也不例外。每当有旁人劝他,他总会说:“要不是那时候走错一步,今天元帅之首应当是我。”唉,是不是自谦也好,是不是攀比也罢,这话里头也真有几分苦。只不过,人生哪有重来的机会?就像围棋落子、风雨摆渡,谁都只能往前走。那些失掉的朋友,也都成了历史里的巨人。那些做过的决定,就只剩下年老时的惦念了。
我常想,张发奎若是能再选一次,会不会再犹豫?还是说,世事的洪流,从一开始就不属于某一个人自己。他站在战场上,几十年风雨里,始终都是个有血有肉的人。至于遗憾,也许只是时代的形状。这些历史人物,哪一个不是为了自己的选择、和选择带来的余生,在夜里长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