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将逐步淘汰“白内障手术”?做完人就瞎了?专家告诉您真相

发布时间:2025-10-25 11:13  浏览量:2

最近这段时间,关于“白内障手术即将被淘汰”、“做完手术反而变瞎”的说法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很多中老年人看得心惊胆战,原本准备去做手术的也开始犹豫,有的甚至直接打了退堂鼓。

到底这事是真是假?白内障手术真到了被淘汰的地步?做完真的会看不见?咱们今天就把这事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

说白了,白内障就是眼睛里的晶状体变混了,像玻璃起雾,看东西模糊、重影,严重的甚至只能看到光影。它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一个慢慢加重的过程,很多人一开始觉得就是年纪大了,看不清是正常的,结果一拖再拖,拖到最后连自己家人都认不出来。

白内障不会自己好,也没什么药能治。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公认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就是手术,把混浊的晶状体换成清晰的人造晶体。这个说法已经写进了各大权威的眼科指南里,不是哪个医生拍脑袋决定的。

有些文章说“国外已经用激光治白内障了,开刀是老方法”,听起来好像我们还停留在上世纪。那些所谓的“激光白内障治疗”本质上还是手术,只不过是术中某几个步骤用了激光装置辅助,比如切口更精准、能量控制更稳定。

这不叫淘汰传统手术,而是技术的升级。就像以前开锁用普通钥匙,现在有了指纹锁,本质还是开门,只是工具变先进了。目前国内做白内障手术的主流方式是超声乳化吸除术加人工晶体植入,这套技术成熟、安全,全球都在用,不存在被淘汰一说。

“做了白内障手术结果瞎了”,这种新闻确实吓人,但要冷静看背后原因。医学上所谓的“致盲”,不一定是术后完全看不见,也可能是视力没达到预期,或者出现了并发症。但这类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极低,一般在0.1%以下,而且大多可以处理或恢复。

还有一种情况是,患者本身就不适合手术。比如眼底有严重的视网膜病变、青光眼晚期、黄斑变性,这些问题即便换了晶体,视力也上不去。结果患者一看,手术完还是模糊,就以为做坏了。实际上这不是手术的问题,是原本就不该指望手术能“治愈一切”。

其实说白了就是怕动眼睛。眼睛太重要了,谁都怕出事。再加上网上各种“不幸案例”层出不穷,特别是标题党,“白内障手术致盲”、“术后眼睛失明”,看得人心里发毛。

但冷静想一想,我们身边这么多老人做了白内障手术,不是都恢复得挺好吗?你看你爸妈的朋友、邻居,做完手术第二天就能看远看近,不用再眯眼看报纸,难道那些不是“真实案例”?

有些人术后不满意,是因为术前没沟通好期望值。比如有人想一举看清远近,有人希望术后不戴眼镜,还有人本身有散光、糖尿病、眼底病,但手术前没搞明白这些问题,术后效果不理想,就容易怪罪手术。

现在的白内障手术已经不是以前那种“开大口、缝线、住院”的老路子了。现代手术一般只需要2毫米左右的小切口,不缝线,十几分钟搞定,术后当天回家,恢复期短,感染几率低。

更厉害的是,现在人工晶体的种类越来越多:单焦点、多焦点、抗散光、调节型,甚至还有可以应对轻度老花的款式。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用眼需求和眼部条件“量身定制”。这不是淘汰,这是升级,是越来越个性化。

现在有些机构为了赚钱,把白内障手术包装成“高级定制”、“进口晶体”,漫天要价,一只眼动辄上万,宣传得天花乱坠。患者不懂,被吓唬得以为不选贵的就是自己对不起自己。

还有些地方,根本没有正规眼科医生,设备也不达标,术前检查潦草了事,这种地方做手术当然风险大。白内障手术本身错的是那些没有医德的商人和机构。

很多人以为白内障就是模糊点,不严重,能忍就忍。可惜现实不是这样。白内障一旦发展到成熟期,晶体变硬变厚,可能引发青光眼、眼压升高,甚至眼球萎缩。

成熟期白内障手术更复杂,风险也更高。医生常说,做白内障手术不是“早做早好”,但也绝不是“越晚越安全”。合适的时机,是视力影响到日常生活,看不清路、做饭不方便、看电视费劲,那就是该动手术的时候。

国内医学界从没说要“淘汰白内障手术”,恰恰国家鼓励县级医院推广这项技术,提升基层眼科服务能力。卫生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都有明确的技术规范指导。

真正的趋势是“标准化、精准化、个体化,让每个患者都能根据自身情况,接受最合适的手术方案。这不是淘汰,这是进步,是为了让更多人能放心、安心地治疗白内障。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宁利,等.中国白内障手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241-246.

[2]陈蔚云,刘奕志.白内障手术并发症防治策略探讨[J].国际眼科杂志,2020,20(3):416-420.

[3]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临床技术规范(2020年版)[J].中华眼科杂志,2020,56(9):64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