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经师”“人师”相统一的新时代教师,北京首创“教师六功”核心能力培养体系
发布时间:2025-10-26 12:40 浏览量:1
10月23日,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工作总结会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举行。北京市教委、市教科院等单位相关领导出席。各区教委、教研机构负责人,优秀教师代表及特邀教育专家等近400人齐聚一堂,围绕包含教师素养功、课程功、学生功、教学功、评价功、数字功在内的“教师六功”核心能力体系,共话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
全域覆盖 教师练功蔚然成风
此次教师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历时一年,自2024年6月启动,覆盖全市16个区及燕山地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了数万名教师参与,掀起了一场以“锤炼六功、赋能强师、共育新人”为主题的教科研热潮,实现了从“选拔性竞赛”向“发展性培训”的根本转型。
本次展示交流活动面向除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学科和高中思政学科之外的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各学科教师,构建了“市级顶层设计—区级在地创新—校级实践转化”的三级联动机制。基于这一机制,市级层面研制《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基本功指南》,开展专题培训;区级层面如东城、西城、海淀、石景山等因地制宜,开展诊断式听评课、主题教研、工作坊研修;校级层面将“六功”融入日常备课、听课、评课,真正实现“减负增效、专业下沉”。市级展示设置个人展示与跨学科团队展示两大类别,分小学、初中、高中、跨学科四个组别同步推进。
据统计,活动期间共开展市级培训200余场,3万余名教师直接参与,各区组织指导活动超千场,辐射教师达8万人次。经过严格评审,在全市评选出1449名学科教师、57个跨学科小组参与市级展示。最终有294名教师荣获“六功卓越”称号、443名教师获得“六功优秀”称号,展现了首都教师的整体实力与蓬勃活力。在跨学科融合方面,28个团队荣获“六功卓越”跨学科小组,充分体现了跨学科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此外,活动还设立“六功”单项奖,以表彰在特定能力维度上表现突出的教师。
首创“六功”体系 引领教师发展新范式
据介绍,本次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教师六功”核心能力体系,系统回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新要求。活动突破传统“教学技能”的局限,为教师专业发展从“教书匠”向“大先生”转型提供了科学框架与实践路径。“六功”体系不仅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更强调育人情怀、课程理解、学生研究、评价反馈与数字素养的全面提升,推动教师从“经师”向“人师”跃升。
数据显示,参与市级展示的1449名学科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达58.2%,平均年龄35.8岁,30岁~40岁教师占比近六成,展现出首都教师队伍结构优、活力强、潜力大的特点。统计分析表明,学历、职称与专业成就呈显著正相关系,博士、正高级教师获奖比例突出,体现出专业深度与实践经验的双重价值。此外,教师认知也在发生深刻变革:技术观从“炫技”转向“服务教学”,评价观从“筛选”转向“发展”,教学设计从“由教定学”转向“以学定教”,专业身份从“任务执行者”转向“发展规划者”与“学习共同体引领者”。
练功育心 共筑成长共同体
在教师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中,北京市各区各校积极探索教师专业成长新机制,形成了一系列典型经验。北京市西城教育研修学院院长石玲玲从精准定位、协同联动的整体设计,聚焦课堂、以展促教的特色实践以及促进成果转化、注重长效巩固三个方面,介绍了区域做法。北京学校副校长程岚分享了学校以“共愿”锚定育人价值、以“共为”深耕课堂实践、以“共享”推动教学评一体化、以“共荣”回归育人本质,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校本实践。
展示活动中,来自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吴雨晴、首都师大二附中初中物理教师刘丹旸、北京市第五中学高中历史教师张艾琪、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数学教师张爱萌从对学科的再认识、课堂实践等方面,讲述她们参与培训和展示活动取得的收获。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胡久华、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姚守梅、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校长管杰、北京市昌平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小平、北京市东城区教科院教研员王迪、北京市朝阳区教科院教研员王素英等知名专家、一线校长和教研员,围绕“教师基本功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核心作用”“教学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创新基本功培训模式”“区域、学校如何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等热点话题,分享了他们的观点。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董竹娟表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首善之区建设,教师队伍既要坚持终身学习,千锤百炼基本功底,又要强化示范引领,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更要激发内生动力,积极贡献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