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在南京举行,与会专家表示“残疾人服务业要变成经济引擎”

发布时间:2025-10-26 13:05  浏览量:1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陶炜 南京摄影报道

“我们对于残疾人事业的投入不能光看成民生保障的支出,同样也是对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的投资”“残疾人服务业要变成中国经济升华的基本引擎”——类似的提法在第十九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上的专家演讲中频频出现。在不少残疾人事业专家看来,对残疾人事业的投入,也能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

2025年10月25日—26日,第十九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在南京举行。论坛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南京大学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共同主办。论坛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提升残疾人公共服务质量”主题深入开展研讨。中国残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副理事长李东梅,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忠伟,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会长关信平,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索文斌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论坛还邀请了16位嘉宾和专家学者作主旨发言。

以“提升残疾人公共服务质量”为主题

本次论坛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提升残疾人公共服务质量”主题深入开展研讨。

李东梅在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深刻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科学擘画了“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美好蓝图,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对残疾人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本届论坛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闭幕后第一时间召开的残疾人事业学术盛会,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首要任务,为“十五五”残疾人事业建言献策、共谋发展。

她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残疾人事业也要现代化。要传播现代理念,完善现代制度,提供现代服务,推进现代治理,推动残疾人事业向着现代化迈进。要认真谋划“十五五”残疾人事业发展,着力提升残疾人民生保障水平,提升残疾人公共服务质量,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科技助残创新应用,扎实推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同步基本实现残疾人事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本届论坛邀请了16位嘉宾和专家学者作主旨发言,还专题举办了家庭支持与残疾人服务质量提升圆桌对话,并开设了6个分论坛,围绕“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残疾人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提升残疾人就业服务水平的策略、路径和方式”“残疾人托养照护的理论、政策与政策实践”“残疾人精神富裕的实现路径”“各级残联和残疾人工作者服务能力建设”展开深入探讨。

国务院研究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司局以及地方残联有关负责同志,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数十所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有关企业和社会组织代表共150余人参加了论坛。

残疾人服务业要变成经济引擎

在现场的演讲过程中,《华夏时报》记者听到这样的观点:残疾人服务业要变成中国经济升华的引擎。

全场第一个发表主旨演讲的嘉宾、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创始院长王振耀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到了一个阶段,人类商业文明出现从总体短缺到总体过剩的大转折,财富的内在逻辑开始转型,社会价值开始决定经济价值,商业文明开始争真、争善、争美,他将这样的时代称之为“善经济”时代。在这样一个“善经济”时代,生活性服务业崛起成为主要方向,残疾人的服务体系建设将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业。

“第一,3亿以上的老年人,重度失能者大体在2%即600万人上下。而残疾人群体中,60岁以上的比例则占了40%以上。深度老龄化与老残的融合使得残疾人服务业有了广泛的需求与特殊的地位;第二,中国残联和民政部都公布了残疾人辅具的康复目录,这是一个巨大的内需产业;第三,残疾人的服务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场景。AI技术需要与残疾人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我国的科技发展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第四,残疾人的服务业将成为庞大的就业场所,助残的各类职业也会日益专业化,残疾人的服务将会产生更为广泛的家庭服务业。在残疾人服务领域,产生几千万的就业人员是完全必要的!”王振耀由此认为,残疾人服务业的特殊地位是要变成中国经济升华的基本引擎。

在他看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行定位的调整,推动残疾人服务业从“基本生存”“物质保障”向“发展需要”及“服务保障”转型;需要系统加强残疾人服务的体制性建设,残联的服务项目需要相当正式地纳入财政预算等;需要优先在一些重点领域突破,如着力加强残疾人的医疗、康复、出行、照料等服务性、社会参与性的保障等;需要对康复产业进一步加强支持。

与王振耀有类似观点的还有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司副司长孙慧峰。他认为对于残疾人事业的投入不能光看成民生保障的支出,同样也是对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的投资。

“过去社会上较多地关注到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需要关心帮扶的一面,但对残疾人本身的自律性、创造性这些方面的关注还不够。广大残疾人中间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许多残疾人通过康复都可以正常地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我自己是一个近视眼,我不戴眼镜什么也干不了,眼镜戴上以后各种都不受影响,残疾人也是一样,你提供适当的辅具和康复服务,他就可以正常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对于残疾人事业的投入不能光看成民生保障的支出,同样也是对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的投资,而对人的投资是可以长期发挥效应的。”孙慧峰认为,对残疾人就业、教育、康复、残疾预防的投入,既具有保障基本民生的特征,也具有提高残疾人自身能力素质,增厚全社会人力资本的重要功能。对残疾人每增加1元钱的投入,将来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带动几倍的社会经济价值。

孙慧峰还提出,老年人群体和残疾人群体不仅具备人群上的重叠性,他们的照护服务和托养服务需求也有一定的共性。“目前我国全国养老机构的空置率是比较高的,一些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业务量也不太饱和,如果能够把相关资源统筹利用好,用到有需求的残疾人身上,这对于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对于增进残疾人的服务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双赢、共赢的局面。”他说。

他还提出,助残领域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重要的应用场景,像智能轮椅、智能仿生手、AI助听器,智能语音交互产品等等,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不仅残疾人可以用,老年人也可以用,有些产品健全人也可以用,这个需求是非常大的。“‘十五五’时期,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助残领域重点科技研发,围绕残疾人需求,实际上是围绕全人群需求,开发更多先进适用的创新产品。”他说。

孙慧峰发言中所提到的残疾人的人力资源价值,在圆通速递副总裁叶锋的发言中得到了印证。“很多残疾人身体有残缺,但是他们不缺意志和才华,他们缺的是打破障碍的机会和证明自己的舞台。我们不把残疾人当成特殊人看待,我们对他们同岗同淘汰,同激励。目前有500多名残疾员工走上网点负责人,他们身上的自立自强,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是我们很多健全人应该学习的,他们身上有非常特殊和宝贵的价值观。”叶锋说。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