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医到离世仅8天!这种糖尿病并发症一旦确诊,生命就进入倒计时
发布时间:2025-10-27 13:53 浏览量:1
“医生,他昨天还好好的,怎么今天人就不行了?”一位年近七旬的父亲,前一天还在家里看电视剧、吃饭聊天,第二天清晨却突然意识模糊、呼吸急促,被紧急送进ICU。8天后,心跳停止,永远离开了家人。诊断书上写着几个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发高渗性高血糖状态。
这不是个案,而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在不经意间走向生命终点的真实写照。你可能以为糖尿病只不过是“血糖高一点”,但你不知道,一些并发症一旦发生,死亡可能只需几天时间。
那到底是哪种并发症如此可怕?它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夺走生命?我们能否提前识别、避免这场悲剧?请继续读下去,答案就在下面——
场景你也许熟悉:老年人退休在家,饭后常感觉口渴、乏力,有时夜里频繁上厕所。家里人以为是年纪大了正常现象,也没特别在意。直到某天突然不省人事,被送到医院才发现,血糖飙到40mmol/L,血液严重脱水,体内呈酸性,肾功能也在迅速恶化。
医生说,这叫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或高渗性高血糖状态(HHS),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常常来得快,致死率高达5%~20%,尤其在老年人中更为凶险。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HHS是因严重高血糖、高渗状态引发的意识障碍、电解质紊乱等综合征,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高达30%以上。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是“慢性病”,慢慢控就好。但有一种情况,是“慢病里的急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和高渗性高血糖状态(HHS),合并称为“糖尿病急症”,是糖尿病患者最致命的并发症之一。
DKA多见于1型糖尿病或胰岛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而HHS多见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那些原本控制不好、又有感染、脱水、服药不规律的人。
发病时会出现以下症状:口干舌燥、极度乏力、恶心呕吐、呼吸深快(像喘气)、意识混乱甚至昏迷。这些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中暑、消化不良、甚至中风,一旦误诊或拖延,病情可在数小时内急剧恶化。
很多家庭对糖尿病的认知仍停留在“不能吃糖”“饭后测个血糖就行”。但以下这些常见现象,其实是在喊“救命”:
持续口渴、尿多、体重减轻:说明身体已经处于脱水和代谢紊乱状态。感冒、发烧后血糖突然飙高:感染是诱发糖尿病急症的头号推手,尤其是肺炎、泌尿系感染。停药、漏服胰岛素:很多老人觉得“最近血糖不错,可以不打了”,却不知道停药一天,可能就引爆酮症。
吃不下饭、呕吐、腹泻:这类“肠胃不适”可能是身体在向你发出代谢危机的信号。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即使血糖仪显示的数据没有特别夸张,也要立刻就医、检查血酮、电解质、肾功能等指标。
从医学角度看,糖尿病急症之所以凶险,在于它对全身系统的“连锁打击”:血糖飙升导致血液高渗,身体内部像“浓汤”一样,细胞内水分被大量抽出,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肾功能衰竭。
紧接着,身体代谢脂肪产生活性酮体,血液变酸,心脏、神经系统功能受损,出现昏迷、心律失常、呼吸衰竭。最终,患者可能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很多老年人本身就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慢性肾病、脑血管问题,一旦进入这种状态,抢救成功的几率极低。
第一,提高警觉。一旦糖尿病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疲乏、呕吐、呼吸深快、意识模糊等症状,不要犹豫,立刻就医。
第二,自测血酮。尤其是1型糖尿病或长期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可以在家准备血酮仪,发现血酮>1.5mmol/L时,即为预警。
第三,感染期间严密监测血糖。感冒、腹泻、伤口感染等都可诱发急症,期间应增加血糖监测频率,并根据医生建议调整用药。
第四,避免“想当然停药”。有些患者在血糖控制好之后擅自减药、停药,结果引发反弹,一发不可收拾。
第五,建立“糖尿病急症应急卡”。记录患者基本信息、用药情况、过敏史、急救联系人,一旦发作可帮助医生第一时间决策。
误区一:血糖不高就没事?很多人只盯着“空腹血糖”,但糖尿病急症时有些患者血糖不一定特别高,而是电解质紊乱和酮体积聚在作祟。
误区二:吃不下饭就别打胰岛素?这是非常危险的误区。即使进食减少,也要调整胰岛素剂量,而不是直接停用。因为身体仍然会分解脂肪产酮,导致酸中毒。
误区三:糖尿病老年人发烧就当普通感冒处理?老年人糖尿病合并感染时,往往表现不典型,但病情进展更快。一旦合并神志模糊或脱水表现,应高度怀疑急症发生。
我们过去总在强调“血糖多少”,但真正能保护生命的,是对并发症风险的识别与预防能力。糖尿病的管理,不只是数字游戏,而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工程。
很多糖尿病患者每年体检、吃药打针,但却不知道酮症酸中毒、HHS这些“急症雷区”在哪儿。我们不能只盯着“慢”,而忽视了“快”。未来的糖尿病管理,应该像管理高血压突发脑出血一样,提前预警、提早干预、有备无患。
如果你家里有糖尿病患者,请告诉他,糖尿病并不只是“不能吃糖”,而是需要系统管理、科学预防、定期监测、及时就医。
不要等到昏迷那一刻才后悔没早一点去医院。不要等到ICU病房外,才明白血糖带来的不是“慢病”,而可能是“快死”。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2]李慧,周娟,张宁.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24,31(03):352-354.
[3]王晓芳,刘军.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08):568-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