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临帖反而成大师!康有为书法好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5-10-27 15:06 浏览量:1
康有为的字,像老榕树的气根,遒劲盘曲中透着不服管的野气。那管笔在他手里,不似文人清玩,倒似樵夫劈柴的斧子,往纸上一落,沙啦啦刮出北碑的风霜。
我曾在岭南藏家处见他一通手札,信手写在八行笺上,墨色深深浅浅,像雨打芭蕉叶。藏家说这是戊戌年后流亡时所书,字字都带着孤愤——竖画如断戟,横笔似崩云,那“有为”二字的牵丝,竟像海船在浪里挣扎的缆绳。
细看笔法,浑似把《石门铭》嚼碎了咽下肚,再用自己的筋骨重新托生。长撇如象鼻卷舒,捺脚似虎尾横扫,转折处棱角峭拔,分明是锤凿击石的力度。最妙是“康”字广部的横折,肩膀耸起如怒狮昂首,偏又在下行时泄出几分无奈的回锋。
墨色最见性情。饱蘸时浓似漆,枯笔处淡若烟,飞白丝丝缕缕像裂帛残絮。给梁启超写信,“任公”二字忽作涨墨,团团墨晕如泪痕渍纸;抄《广艺舟双楫》稿本,“碑”字最后一竖枯墨擦出飞白,恍若大漠孤烟直。
他的手札尤耐品读。给友人选帖的便条,“宜取《爨龙颜》之拙朴”,八字写得如老吏断狱,斩钉截铁;给女儿的家书,“海外荔枝红否”,笔锋忽转柔婉,点画间竟带出岭南荔枝的甜润。这般刚柔相济,恰似他主张的“托古改制”——借千年碑版的外壳,装自家胸中的块垒。
今人学康体,多摹其雄强,却不见手札里藏的文人本色。去年见拍卖会上一页诗稿,“秋风海上已黄昏”七字,竟有苏东坡的洒脱。这让我想起徐悲鸿的评价:“南海先生字如昆仑横空,云霞幻灭处忽见江南春色。”
康有为的墨迹,是煮了又煮的工夫茶。初品有岩韵凛冽,再品出蜜兰幽香,最后留在舌底的,竟是咸涩的海风——就像他在《大同书》里勾画的乌托邦,那管笔既要劈开千年桎梏,又不得不在现实礁石上碰出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