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和林:从国富到民富,“中国人经济”的深层逻辑丨未来五年

发布时间:2025-10-27 15:47  浏览量:1

“中国人经济”意味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转变,从追求效率转向追求公平,从商品繁荣的规模经济转向重民生、藏富于民的人本经济,从释放贸易影响力转向释放“人本化方案”影响力

□作者 盘和林(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

10月24日上午,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王文涛在谈及“十五五”时期开放工作时说,既看GDP(国内生产总值)也看GNI(国民总收入),既重视“中国经济”也重视“中国人经济”。

什么是中国人经济?和中国经济又有什么区别?

↑资料图。图据IC photo

中国经济和中国人经济,最大的区别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从追求商品繁荣转向追求中国人民的共同福祉;二是从追求国富转向藏富于民。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商品短缺,所以过去中国经济的叙事主题,是以GDP为核心指标的增长方式,强调商品繁荣和经济繁荣,追求速度与规模。而“中国人经济”将“人”置于经济获得的中心,是为了实现三大转变:

其一,从经济发展目标看,中国将从“追求效率”转型“分配公平”。“共同富裕”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目标,通过对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等收入分配制度的优化来优化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将从追求经济规模的“效率模式”,转变为追求财富公平的“共富模式”。未来中国,经济政策将更多聚焦于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就业率的提高。之所以发生如此转变,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有关。

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有效需求不足,而增加有效需求的最佳方法就是增加中国人尤其是普通人的收入水平。换句话说,中国经济繁荣发展和中国财富收入分配制度优化,其实是同一件事。如果盲目追求产能规模,最终无法卖到消费者手中,那产能不会成为中国经济助力,反而会成为负担。另一方面,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前提是老百姓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也要求将共同富裕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二,从经济发展模式看,中国将从“规模经济”转向“人本经济”。经济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而未来中国经济政策将转变思路。以财政政策为例,过去财政开支聚焦在具有规模效应的领域,政府投资都聚焦于增加经济产值,比如“铁公机”等建设领域,因为这些领域的投资拉动经济产值的效果更好。而在未来,中国财政政策将更多“以人为本”,比如聚焦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投资,对中国人养老、健康、教育、生育等方面的大事进行定向补贴,减轻普通人的生存负担。

↑资料图。图据IC photo

这样的转变,一方面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人民群众的幸福美满是党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底层逻辑在发生变化,追求规模就需要加大投资和杠杆,而投资和杠杆会出现“边际效益递减”的问题,即相同的投入,产出却越来越少,此时就需要让财政投资效益最大化。从长远看,中国经济社会繁荣的根本是“人的繁荣”。所以,当人口数量提升减缓时,提升人口质量便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采用“人本经济”思路,符合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其三,从全球看,“人本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经之路。中国经济总量规模已经全球第二,此时,中国经济面临两件事:一方面,中国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就必然需要参与到全球经济政治事务当中,需要扩大中国的全球影响力。有时候,影响力覆盖的地区,中国的商品、服务、金融才有可能进入。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当前规模是庞大的,但全球影响力并非只有经济影响力,中国还需要在其他方面找到新的释放影响力的方式。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下,更多聚焦的是人,这就要求在提高人类福祉、实现人类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方面拿出中国特色的方案。所以,中国转向“人本化”,也能客观上增加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这些影响力最终会转化为中国的金融优势和贸易优势,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突破发展瓶颈,向更高发展水平和质量水平进发。

综合来看,“中国人经济”意味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转变,从追求效率转向追求公平,从商品繁荣的规模经济转向重民生、藏富于民的人本经济,从释放贸易影响力转向释放“人本化方案”影响力。这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当前阶段的必然转变,也是中国共产党守护人民福祉的必然选择。

而在“中国人经济”思想的指引下,未来中国社会在很多方面将可能发生改变:比如,各地考核的指标不再仅为GDP单一指标,还会加入法治、生态、创新、营商环境等多个维度;财政政策更加注重提质增效,尤其重视向社会民生保障领域倾斜,更加关注人的生老病死;法治更加注重公平公正,收入分配制度将转向“共同富裕”,中国将在全球秉持“和平发展理念”来扩大朋友圈,增强影响力。

从规模经济到人本经济的转向,正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在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注脚。当中国以“人”为尺度丈量发展,以“民”为中心谋划未来,一个更加公平、可持续、有温度的现代化中国图景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