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已经执行,受害者家属为何仍难展笑颜?……

发布时间:2025-10-27 15:10  浏览量:2


#青岛女幼师遇害案凶手被执行死刑#
死刑已经执行,受害者家属为何仍难展笑颜?无辜女幼师挺身而出,为啥连 “见义勇为” 都评不上?2025 年 9 月 26 日,经最高法核准,青岛平度女幼师遇害案凶手李某勇,被依法执行死刑。这个男人用一场预谋屠杀,夺走了两个 24 岁女孩的生命 —— 可疑问更值得深思:他为何对老同学下狠手?又为何连无辜室友都不放过?

时间回到 2023 年 12 月 11 日晚,平度出租屋里,幼师李某菲正休息,李某勇带着事先买的单刃刀找上门。两人本是小学同学,李某勇在一审时供述,初中曾被李某菲骂 “傻子”,后来生活、工作不顺,就把这归罪于当年的羞辱,滋生了报复心。他还通过蹲守、跟踪,摸清了李某菲的住址,多次在附近伺机作案。刀光落下,李某菲倒在血泊中,被逼到室友刘某怡的卧室后,李某勇仍没停手。刘某怡和凶手素不相识,却立刻大声呼救 —— 也正是这声呼救,让第三个室友崔某能锁门报警、逃过一劫。可刘某怡的勇敢没换来生机,李某勇怕罪行败露,反手将她也残忍杀害。更可怕的是,案发后他立刻驾车带铁锤赶往胶州,目标是堂哥李某辉,幸亏警方在其住处附近将他抓获。

庭审的反转更让人愤怒:李某勇一审时对杀人事实供认不讳,还当庭认罪悔罪,可判决后突然上诉,说自己有精神病,要求做刑事责任能力鉴定。法院为啥直接驳回?凭啥认定他精神没问题?这里要讲清法律关键:一审法院查明,李某勇作案时目标明确、行为清晰 —— 从准备刀具、踩点,到杀两人后奔向下一个目标,整个过程逻辑严密,完全不符合精神障碍的特征。法律认的是证据链,不是随口编的借口。

有人问,2024 年 10 月一审就判了死刑,为啥等了快一年才执行?这就是死刑复核程序的作用。我国法律规定,死刑判决必须经最高法核准,这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防错案的最后防线。李某勇在 2025 年 2 月二审时,还拿精神病说事,假意提赔偿,可没任何新证据,3 月就被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可法律给了正义,家属的痛能抹平吗?刘某怡的父亲带着死刑执行的消息去墓前告慰,却在 9 月 30 日收到平度市见义勇为协会的决定书 —— 评审委员会说,刘某怡的行为是 “自我保护层面的本能反应”,不符合认定条件。这位父亲至今不服:“没有我女儿的呼救,可能会有更多受害者”,为了给女儿讨说法,他甚至起诉了另一受害者家属、幸存者室友和凶手表哥,只求有人为女儿的行为作证。

法律终究严惩了凶手,但两个本应守护孩子童年的幼师,再也回不来了。刘某怡的父母至今不敢过节,只能把女儿的遗物按原样摆着,在寂静中想她。正义或许不会缺席,可生命一旦逝去,就再也无法重来。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