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论坛发言《AI来了,教育向何处去?校长如何引领变革?》

发布时间:2025-10-28 08:15  浏览量:3

——在校长论坛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们能齐聚一堂,一起谈谈“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这个话题,我觉得格外有意义。首先,这不仅是一个热门话题,更是关乎教育未来走向的重要方向。尤其从基层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来看,我想,这些年给我们的冲击不只是“新技术”的震撼,而是一种极强的现实感:教育已进入一个新的生态场域,而AI正是推动我们重构方法、流程、理念的主力。

我接触AI谈不上早,但这些年跟技术一点点“对上话”之后,我越来越有这种感触:这不是潮流,而是底层结构的转移。

一、先说一段真实的心路历程

前段时间,刚好赶上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开通三周年。我们领导班子也一起收看了2025年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部署电视电话会议。说实话,当时怀部长在会上反复强调“人工智能要深度嵌入教育全过程”,我心里第一反应是:我们这些干传统工作习惯了的中老年校长,会不会慢慢“跟不上节奏”?

我身边也有人打趣说:“你再不学AI,早晚要被淘汰。”这话当时听着不太舒服,但越想越觉得不无道理——时代已经不是原地踏步等你的时代了。如果你还在用20年前的管理手段、10年前的教研节奏、几年前的信息认知去面对今天云平台+智慧教育的新现实,你不是被淘汰,就是拖团队后腿。

有时候我们以为AI离我们很远,实际上它​早就穿进了我们工作生活的“缝隙”里头,只是我们还没充分意识到而已。

二、人工智能其实早已悄悄接管了我们的一部分“日常繁琐”

当校长,管理一所学校,说白了,大事不掌握不行,小事不清楚更不行。过去我们可能花了80%的时间处理信息传递、表格填报和事务安排,只有20%的时间能真正思考课程改革、师资建设这些核心性问题。

但这一两年,AI逐步替我们“减负”“赋能”的地方越来越具体了。

(1)在信息管理上,校长不再是“传话筒”,而是真正成了“指挥塔”

以前一个政策从上到下传递,层层转发不说,一圈下来面目全非;老师找个文件,可能得在各级文件夹里翻上半天;家校沟通靠微信群,一有事,找谁都说“等下我问问”。

现在情况在变化。

我们学校今年开始试用教育局推荐的数据汇总与交流系统,不夸张地说,从前需要两天整理的月度教学情况数据,现在五分钟就能出一张图表,还带对比、异常分析、建议汇总。去年学校搞了一次主题课程改革推进会,以前总结材料光整理教研资料就得三四个骨干老师合起来弄一个周末,现在通过平台调用数据资源包,15分钟下来了一个结构清晰的结构骨架,老师们都感叹“信息流动效率根本不一样了”。

目前我们校级管理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越琐碎的事越让AI去做;越需要判断力的事,校长该做主。

这才是真正的“管理升级”。

(2)教学支持上,AI像一个全天候“影子教练”,尤其帮得了新老师忙

以前我们扶一个新教师成长,最怕什么?怕他上手慢、控场差、自信不足。

但现在,AI辅助教学系统给了我们非常多“导师式”的解决方案。我举几个例子:

教师第一次教新单元,不确定教学设计结构行不行,AI系统可以提供“单元级”模板,还能推荐同类课堂实录;

新老师放完试讲,当场就出分析报告,指出“口语表达不稳定、重难点讲解时间分配不均衡”等细节问题,不仅指出问题,还有建议;

上课录像不只是自己看,系统自动标注师生互动次数、停顿点、提问的递进层级,帮助老师“照镜子”。

这意味着什么?哪怕你是刚毕业三个月的新老师,也可以借助AI的反馈工具迅速找到自己的调整区间,而不是靠“撞经验”。

我们学校有位新进数学老师,去年开学初几节课谈不上出彩,但他主动用AI课堂回放工具连续分析自己每次教学节奏,做了一个自我调整周志,三个月之后课堂满意度排名全校前列。这不是靠“天赋”,是数据+回馈给了他明确的成长路径,节省了试错时间。

(3)在学生学习分析上,AI比经验更快、更细、更具规律性

以往我们分析一个学期数据、重点关注转化率、关注后进生,靠的是成绩册、教师印象、个别访谈,一个年级几百人,你能靠“观察”知道的有限得很。

现在很多平台已经具备将学生整体学习行为映射成“学习画像”的能力,不只是成绩变化,还涵盖:

学情测评走向(如逻辑型思维强但阅读速度慢)

课堂互动活跃度(是否经常发问,是否集中)

作业习惯偏好(选择类更优,书写类相对弱)

这背后提供给我们的是前所未有的“快速诊断+定向介入”的能力。尤其针对个性化补弱或者类型学生的分层管理,比我们人工判断+手动归类效率高了不止一个量级。

说自己做得好的,不过是用了工具对方向;说未来能看得准的,是因为背后有数据支撑研判。

三、人工智能不是夺权,而是一次专业拓展能力的“工具革命”

说到这儿,我特别想强调一个点:AI有没有威胁我们的岗位?有没有让教育“去人性化”?

我个人认为:不可能。

再智能的系统也替代不了人与人之间的教育温度、洞察能力和情感共鸣。但如果我们害怕AI、排斥它、甚至干脆拒绝尝试,那我们自己就是“在把未来的钥匙推开”。

AI能替代“重复性事务”、能加快“数据处理”、能分担“工作存量”。可它无法承担“判断”“共情”“引领”“激励”这些教育核心业务。也正因为此,我们要做的不是“被动迎合”,而是主动驾驭。

我现在对每一位中层干部、每一位教科研骨干提出明确要求:

必须掌握AI教学辅助软件的使用,加到日常教师课堂反馈工具里;

教务组必须同步开展AI招生评估、学生性格画像的数据整合;

德育组必须尝试将心理行为评估系统和日常观察结合做细化筛查。

四、未来的学校核心,不是有多少教学传统被保留,而是“有没有让教师更有价值”

之前我听上海一位知名校长讲过一句原话让我印象很深:“未来的好教师,一定是与AI共生而不是被AI取代的教师;而未来的好校长,一定是把握技术趋势而不是因循管理惯性的校长。”

今天站在这个论坛上发言,我不是来宣传哪个智能平台有多先进,而是想说,技术变革从来不是等我们准备好了才来,而是它已经路过门口了你还在犹豫要不要开门。

学校如果想真正走进下一阶段,一定是在以下几件事上抢先落笔:

1.用AI优化日常行政数据流,提高资源调度效率;

2.用AI支持课堂教学反思体系,减轻教师教后负担;

3.用AI拓展学生全景了解系统,形成科学个性评估;

4.用AI做真正的“精准家校沟通”,避免“千篇一律回复”。

不是AI取代了我们,是我们终于知道怎么用对AI了。这就是鸿沟与机会的分水岭。

结语:不做“纸上谈智慧”的校长,要做“下手操作”的实用者

最后,我想以一句略带情绪的话收尾:这年头,我们不能再只是读文件谈“智慧校园”,而是要把“智慧”真正写进自己每天的操作路径中。

你点开过多少个AI平台的实际使用端?

你为自己的教学流程装配过哪些“数据支持”工具?

你有没有亲手用AI分析过一次学困生的知识盲点?

你有没有为学校日常例会使用“问答式文本生成”辅助写要点?

如果这些答案是“少”或“没有”,那就不是“不会”,是你还没真正重视。技术从不为谁而停下,但机会永远属于愿意走一步、学一步、多点尝试的校长团队。

未来教育不在纸面,不在设想,就在我们今天是不是愿意“一点点打开、一天天推进”。

打开AI,别关掉可能性。

谢谢大家!

《校长管理经验交流材料汇编》(精编版)需要的朋友私信!!!

(一)

01.《数智育人 智创未来》

02.《数智时代,人工智能赋能学校深度变革》

03.《数字赋能,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04.《以AI赋能提升教育质量,持续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05.《以AI为翼,做新时代教育的领航者》

06.《AI来了,教育向何处去?校长如何引领变革、促动成长?》

(二)

01.《教育之路永无止境》

02.《谈校长教学领导力的提升》

03.《穿透管理表象,回归育人本真》

04.《以匠心育桃李,以深耕促发展》

05.《守正创新育桃李,精细管理谱新篇》

06.《守教育初心,办有根有魂有光的学校》

07.《突出特色促质量,分级管理见成效》

08.《以精细化管理为笔,绘师生成长新篇》

09.《三维驱动,新时代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10.《管理“四力”:激活学校发展的核心密码》

11.《柔中有刚,才能刚中带温!》

12.《匪性、雅性、刚性、柔性》

13.《不是光照进了夹缝,而是我们在夹缝中点起了光》

14.《守正与创新的辩证之道》

15.《以领导力温度,筑教师归属之基》

16.《风正悬帆踏浪行》

17.《破解 “生源差” 困局:三大教学环节的重构》

(三)

01.《基础教育 “负面清单” 下校长的治理新实践》

02.《基于新课标背景的学校管理现代化转型实践》

03.《做新时代好校长,需修“五心”育未来》

04.《奏响“四有教育”四重奏,谱写立德树人新篇章》

05.《未来青少年科学教育的理念与思考》

06.《三维突破攀质量高地,矢志深耕育时代新人》

07.《强基铸魂——积极探索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08.《当校长拥有远瞻力、包容力、引领力,奇迹这样发生》

09.《教育新赛道“素养+质量”双引擎,开启孩子成长加速度》

10.《我们是这样调动教师积极性的》

11.《提升协同教育的“六化”水平》

12.《抓实两支队伍建设,提升学校内涵发展》

(四)

01.《校长评课“三聚焦”》

02.《导师履职及考评的实践与探索》

03.《深耕内涵建设,筑牢育人根基》

04.《以缓求智,以稳筑基,以远育人》

05.《以初心聚人,以智慧成事,以坚守守正 》

06.《校长领导力的三重进阶,从引领到共生》

07.《科学午休提效赋能,劳逸结合助力成长》

08.《文化为根,情感为桥,志向为帆》

09.《治校三字诀——文化铸魂,情感育人,志向导航》

10.《以实践谋突破,以协同促提升》

11.《聚力破局解难题,守正提质育新人》

12.《校长在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13.《以“有温度”的领导力唤醒教师归属感与教育使命感》

(五)

01.《守正创新育桃李,培根铸魂立根基》

02.《三个密码,激活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03.《守好教学根本,避免舍本逐末》

04.《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七抓七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