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别让“吃苦幼儿园”标签误读劳动教育
发布时间:2025-10-28 13:00 浏览量:2
近日,河南漯河一所幼儿园在网络上走红。走红的原因,是这所幼儿园的娃娃们不背古诗不做手工,而是整天围着灶台和农田转。这个画风清奇的幼儿园刷屏冲上热搜。
当这所幼儿园走红之时,“吃苦幼儿园”的标签也随之刷屏。这枚标签看似褒扬,实则将劳动教育窄化为“苦难体验”,矮化了其育人本质。当公众为“5岁娃会做烧鸡”惊叹时,更该清醒,劳动教育从不是让孩子“遭罪”,而是教会他们在烟火气中触摸生活本真,在动手实践中成长为完整的人。
“吃苦”标签的流行,根子在功利化教育的长期扭曲。多年来,不少教育者和家长将孩子当作“知识容器”,3岁背单词、5岁学编程的 “军备竞赛”愈演愈烈,把生活技能训练挤出了成长空间。当“高分低能”成为普遍焦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孩子增多,人们便急于从“吃苦”中寻找解药。这种标签化认知,本质是对教育本质的误解。既忽视了劳动中蕴含的创造乐趣与智慧传承,也将“艰辛体验”与 “劳动价值”粗暴画了等号。
这种窄化认知潜藏多重危害。容易将劳动异化为“苦难表演”,若为追求“吃苦”效果刻意增加劳动强度,反而会扼杀孩子的劳动兴趣,就像有网友担忧的“今天晒做烧鸡,明天卷到砌墙盖房”。同时,割裂了劳动与生活的自然联结,使劳动沦为脱离实际的任务,而非融入日常的习惯。另外,消解了劳动教育的文化内涵,让灶台农田只留下“辛苦” 的印记,却丢失了其中的文明密码与生活智慧。
劳动教育重在育人非“吃苦”。拨开“吃苦”的迷雾,劳动教育的真谛在实践中愈发清晰。有的幼儿园的孩子跟着四季劳作,秋天用山楂熬制冰糖葫芦,冬日动手打年糕,用塑料刀具学切菜,在带防护的灶台旁学烹饪,既收获技能更享受乐趣。也有的幼儿园将疍家文化融入劳动课,孩子们在“疍家农庄”认识农具,在厨房把自种食材做成家乡美食,劳动成了文化传承的载体。这些实践证明,劳动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而非“吃苦”。
别让“吃苦幼儿园”标签误读劳动教育。做好劳动教育,关键要撕掉标签、回归本真。课程设计应“顺天性、融生活”,像漯河这家幼儿园那样,在柴火灶教学中穿插食品安全知识与工具进化史,让传统劳作连接现代文明,而非单纯复刻艰辛。同时,安全保障需“有分寸、巧设计”,采用儿童适配的防护工具,提前排查隐患,让家长放下“受伤”顾虑。另外,家园联动要“去表演、重日常”,通过家庭劳动任务清单,让孩子从“幼儿园做饭”延伸到“家里洗碗”,避免劳动成为作秀。
总之,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适应生活、创造生活的“完整的人”。“吃苦”标签当休矣,劳动教育本是生活诗。漯河幼儿园的走红,本质是社会对“去自然化教育”的反抗。但我们不必追捧“吃苦”的形式,而应守护“生活即教育”的初心。当劳动教育走出“苦难叙事”,融入烟火气与文化味,孩子们自然会在灶台边懂得责任,在农田里收获成长,这才是劳动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曹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