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370万报名虚火?近300万人凑热闹,陪跑多于真考生
发布时间:2025-10-28 12:57 浏览量:2
国考报名破370万,又创历史新高!最近不少人被这样的消息刷屏,再配上万里挑一的热门岗位截图,看得准备考公的人心里发慌。但真相没那么夸张,这370万报名人数里,水分其实不小——根据2025年国考的最新数据,真正坚持到最后考完所有科目、认真冲刺的考生,连总数的三分之一都不到,近300万人说白了就是陪跑族。
今天就用国家公务员局2025年10月刚公布的官方数据,把国考“报名热、参考冷”的实情讲透:哪些人是真备考,哪些人纯属凑热闹,2025年的新政策又给考生挖了哪些“坑”,准备考公的一定要看明白,别跟着瞎起哄白浪费时间。
先算笔明白账:341万过审,最后只剩229万考完,近120万直接弃考
首先得纠正一个常见误区,所谓的“370万报名”大多是预估数,官方公布的2025年国考通过资格审查的人数是341.6万,计划招录3.97万人,算下来平均竞争比86:1,看着确实吓人。但从报名到考完,人数一路“缩水”,光弃考的就快120万。
这中间有三波明显的“退潮”:
第一波是报名确认缴费阶段。341.6万过审考生里,有43.4万人没缴费,直接放弃了,最终缴费人数只剩298.2万。这些人要么是报完名发现岗位竞争太激烈,自己没信心;要么是同时报了省考或找了工作,把国考当“备胎”,干脆不花钱凑热闹了。
第二波是笔试当天上午考完行测后。行测题量大、难度高,很多人考完觉得“凉了”,下午直接不来考申论,这一波又少了40万人,上午行测实际参考258.6万,下午申论就只剩229万左右。相当于每6个缴费的考生里,就有1个上午考完直接放弃。
第三波是“隐性弃考”,也就是虽然去考试了,但根本没认真准备,纯属“裸考”练手。有机构统计,229万完考考生里,至少一半没系统复习过,很多人连真题都没刷过几套,纯粹是想“碰运气”,这些人本质上也是陪跑。
这么算下来,341万过审考生里,真正认真备考、完整考完的也就100万出头,所谓的“86:1竞争比”,实际得降到57:1左右。那些喊着“国考太难”的,可能根本没意识到,对手里一大半都是“凑数的”。
三类“陪跑族”占了大半,真考生其实没多少
为啥国考报名人数这么“虚”?不是大家故意凑热闹,而是很多人根本没想清楚就跟风报名,最后自然成了陪跑。2025年最典型的就是这三类人:
1. “跟风试水型”:反正报名不花钱,先报了再说
这类人占比最高,尤其以应届生居多。很多大四学生看着同学都在考公,自己也没明确规划,抱着“不报白不报”的心态填了信息。反正资格审查不用花钱,等缴费的时候再决定要不要考,就算缴费了,到时候不想去也能弃考。
2025年国考应届生招录占比67%,2.67万个岗位专门招应届生,这部分岗位限制少,吸引了大量“没准备好”的应届生报名。比如某高校中文系,30个毕业生报了国考,其中22个没缴费,缴费的8个人里,只有3个认真复习过。
2. “保底备选型”:把国考当“练手工具”,目标其实是省考
很多考生真正的目标是省考或事业单位考试,知道国考竞争激烈,干脆把国考当成“免费模考”。他们会认真报名、缴费、去考试,但备考重心根本不在国考,考完直接投入省考复习,自然成了国考的“陪跑者”。
这种情况在三四线城市特别普遍。比如山东、河南的考生,很多人觉得国考岗位少、离家远,更想考本地省考,国考只是用来熟悉考场流程、感受考试难度的,考不上也无所谓,反正没抱太大希望。
3. “条件不符型”:没看清要求瞎报名,过审了也白搭
2025年国考岗位要求其实比往年更严,但还是有很多人没仔细看就报名,就算过了初审,最后也只能陪跑。比如有些岗位明确要求“党员”“英语六级”“基层服务经历”,但非党员、没过六级的考生也跟风报,结果要么资格复审被刷,要么就算考上也没法入职。
抖音上有个考生吐槽,花了上万报班,最后发现岗位要求“省部级以上高校毕业生”,自己是民办本科,连报名资格都没有。这种情况不是个例,2025年有157个岗位无人报考,就是因为要求太严,而另一边,限制少的岗位却被挤爆,本质上是考生没精准匹配岗位。
2025年国考新变化:这些“门槛”筛掉不少人,真考生更有机会
2025年国考有几个关键变化,看似提高了难度,其实反而帮真考生“筛掉”了很多陪跑者,认真准备的人机会更大了。
1. 年龄放宽但招录缩编,“真刚需”考生更占优
2025年国考首次放宽报考年龄,从35岁以下放宽到38岁以下,应届硕博生能到43岁。但同时招录人数首次下降,从2024年的3.97万人减少1600人,变成3.81万人。
这意味着什么?以前被年龄卡掉的“职场中年人”,很多是有明确规划的“真刚需”考生,他们备考更认真;而缩编又让跟风报考的人更犹豫,缴费率、参考率反而可能提高,陪跑的比例会下降。对认真准备的人来说,这其实是好事。
2. 岗位要求更细化,“三不限”岗位减少,筛掉盲目报考者
2025年国考“三不限”(不限专业、不限学历、不限政治面貌)岗位比往年少了近20%,很多岗位加了“党员”“四六级”“专业技能”等要求。比如税务系统的岗位,大多要求“经济学类专业”“英语四级”,政法系统岗位要求“法律职业资格证”。
这些要求看似严格,却能直接筛掉大量“裸考”“跟风”的考生。比如某海关岗位要求“党员+海关管理专业+英语六级”,报名人数只有87人,竞争比29:1,比那些“三不限”岗位的几千比一轻松多了。对符合条件的真考生来说,反而降低了竞争难度。
3. 笔试新增内容,“裸考”根本没戏
2025年国考部分岗位新增了政治理论科目,考国际大事、国家政策,不是临时抱佛脚能应付的。比如行政执法类岗位,除了行测申论,还要考“行政执法基础知识”,这需要长期积累,那些没准备的“陪跑族”,就算去考试也很难拿分。
而且笔试评分标准更严了,行测的常识判断、申论的政策理解题分值占比提高,靠“蒙题”得分的概率越来越低。这意味着,只有认真复习、系统备考的真考生,才能脱颖而出。
给真考生的3个实在建议:别被“报名人数”吓住,抓准关键更重要
如果你是认真想考公的真考生,别被“341万报名”的数字吓倒,抓住2025年的政策特点,做好这3点,能少走很多弯路:
1. 选岗比备考更重要,避开“热门坑”
很多人报岗只看“岗位名称好听”“地区发达”,结果挤上“万里挑一”的热门岗。比如2025年中华职业教育社的“联络部一级主任科员”岗位,竞争比16702:1,其实这个岗位限制少,但工作强度大,很多人是盲目跟风报考。
正确的做法是“精准匹配”:先看自己的专业、党员身份、证书等硬性条件,筛选出符合的岗位;再排除竞争比超过100:1的岗位,优先选“限制多、离家近”的岗位。比如广东的考生,选珠三角周边地市的岗位,比挤广州、深圳的岗位更容易上岸。
2. 别信“裸考上岸”神话,至少留出3个月备考
2025年的真题难度比往年高,行测的资料分析题计算量更大,申论的“大作文”更侧重政策解读,没有3个月的系统复习很难考好。真考生要制定明确计划:前1个月刷真题熟悉题型,中间1个月专项突破薄弱环节(比如数量关系、申论写作),最后1个月模拟考试练节奏。
尤其要注意新增的政治理论内容,每天花30分钟看《人民日报》评论、“学习强国”的政策解读,积累素材,不然考到的时候根本没思路。
3. 关注关键时间节点,别错过流程
2025年国考的关键时间点一定要记牢:10月15日到24日报名,10月28日查报名序号,11月1日到6日缴费,11月25日到30日打印准考证,11月30日笔试。很多人因为错过缴费、忘打准考证,白白浪费了报名机会,这是最可惜的。
可以设个手机提醒,把每个时间节点记在备忘录里。报名的时候多核对岗位要求,不确定的打电话问招录单位,别因为“看错要求”成了陪跑族。
最后说句实在话:国考拼的不是“人数”,是“决心”
说到底,国考的“报名热”更多是“虚火”,341万过审考生里,近300万是陪跑,真正的对手只有100万出头。2025年的政策变化,其实是在“劝退”跟风者,给真考生更多机会。
考公从来不是“随大流”就能成功的,它需要明确的规划、系统的备考和精准的选岗。如果你只是想“碰运气”,那大概率会成为陪跑;但如果你是认真准备、目标明确的真考生,别被表面的数字吓倒,踏踏实实地复习、选岗,上岸的概率其实比你想的要大。
要是你还不清楚自己符合哪些岗位,或者不知道怎么制定备考计划,可以上“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网站”查岗位表,也可以找往年上岸的学长学姐取取经。考公是场持久战,别被“热闹”乱了阵脚,做好自己该做的,就已经赢过一大半陪跑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