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1亿!中国新晋“90后首富”的创业史:开局30万,结局不敢想
发布时间:2025-10-28 15:00 浏览量:1
2025年10月27日,中国股市收盘,一家名叫影石创新的公司,股价定格在287.05元,总市值冲到了1151亿元。
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兼老板,是一个名叫刘靖康的90后,他个人持有的财富,超过了200亿元,这一数字让他成功登顶中国“90后首富”。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故事开局,他只有30万本金,而他走到今天这一步,仅仅只用了10年时间。
对此,你可能会问:他是富二代吗?有什么背景吗?非也!他唯一的背景就是,一台电脑和一个“胆大包天”的脑子。
围绕着刘靖康和他一手缔造的影石创新,舆论场呈现出一种奇特的撕裂感,朋友圈里刷屏的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天才逆袭”剧本,而另一边,冷眼旁观的质疑声同样响亮,直指其百亿市值背后可能是“泡沫”和“看不懂的资本游戏”。
就在不久前,这家公司的市值一度冲破1200亿大关,即便是10月27日,也稳稳站在1151亿元的高位。
作为创始人,这位1991年出生的广东梅州青年,个人财富轻松越过200亿门槛,被冠以“90后首富”的耀眼标签。
然而,赞誉和质疑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气流,同时包裹着这个新晋神话,这个故事的核心,似乎并非一条平滑向上的成功曲线,而是一系列内在矛盾的集合体。
影石创新的技术基因,从一开始就存在一种深刻的二元对立,它的一面,是轻盈的、充满“黑客”色彩的软件炫技与算法创新。
而另一面,则是笨重的、泥泞的硬件制造与供应链搏杀,这家公司的崛起,本质上就是驾驭这两种迥异技术思维的艰难历程。
在南京大学软件学院的日子里,刘靖康就已经展露了对数据和软件的非凡敏感度,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成名作”有两个:一是抓取了校园网上整整7000张同学的照片,用算法算出了一个所谓的学院“平均脸”,这件事在当时引发了病毒式的传播。
另一个故事则更具传奇色彩,在一次公开活动中,他仅凭一段360老板周鸿祎的按键音视频,通过音频频谱分析,硬生生破解出了对方的手机号码。
这些早年的“技术游戏”,精准地勾勒出一个“技术帝”的形象,也预示了他后来解决问题的独特思路。
这种基因,被完美地复刻到了影石的产品里,比如那项让无数用户惊叹的“隐形自拍杆”算法,它并非什么硬件魔法,而是纯粹通过软件层面的图像处理,将自拍杆从画面中抹去,轻松创造出堪比无人机跟拍的视觉奇观。
这种用软件巧劲解决硬件局限的思路,成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但故事的另一面,却充满了汗水和蛮力,当刘靖康决定从软件领域跳入硬件的深坑时,他很快意识到,南京的实验室满足不了他的野心,真正的战场在深圳,那里有完备的供应链、密集的工程师人才和快速打样的工厂。
于是,整个公司上演了一场从南京到深圳的“大迁徙”,这次搬家,也标志着创始人身份的转变。
那个曾经在代码世界里游刃有余的“技术怪才”,瞬间变成了被工厂老师傅嫌弃的“供应链小白”,据说他当时看电路板如同看天书,对硬件的理解几乎为零,转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团队开发的第一代“大方块”相机,就因为一个小小的镜头松动问题,不得不全部召回,这对于一个初创公司而言几乎是灭顶之災。
那段日子,整个团队的日均睡眠时间被压缩到惊人的3小时,而刘靖康自己,也从一个指点江山的“标准哥”,沦落到要亲自在工厂里拧螺丝的“苦力”。
正是这种“软件巧劲”与“硬件蛮力”的结合,让影石创新既能用算法实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又能一头扎进制造业的“粗活累活”里,打磨出真正能被市场接受的产品。
这种能力的背后,是技术理想主义与工业现实主义的残酷碰撞与融合。
资本,在影石创新的故事里扮演了冰火两重天的角色,它既是早期那个“慧眼识珠”的冷静押注者,也是后期那个放大非理性繁荣的狂热“共谋者”。
回顾影石的融资轨迹,你会发现它根本不是什么一路坦途,而是一场冷热交替的惊险赌局,故事的开局相当“冷”,刘靖康最初带着他的技术方案路演时,几乎无人问津。
尽管他的技术演示足够惊艳,但投资人们更关心的是一个现实问题:这东西怎么变成一门能赚钱的生意?资本的现实考量,给这位技术天才泼了第一盆冷水。
即便在公司步入正轨后,危机也如影随形,C轮融资时,公司一度陷入险境,迅雷最终投入的900万美元在当时被不少圈内人看作是“接盘侠”行为,就连最早下注的天使投资方IDG资本,也曾因为资金问题,险些在中途选择退出。
IDG资本最初那笔65万美元的天使轮投资,在今天看来堪称神来之笔,但在当时,它更像是一场“赌上身家性命”的高风险赌博,赌的是一个方向,更赌的是这个年轻人。
然而,一旦赌局开奖,曾经的“冷”便迅速被取代,当年的赌注获得了惊人的回报:迅雷的900万美元投资,最终价值飙升至7.2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是令人咋舌的约94亿元,而IDG资本最初的那笔投资,更是膨胀到了144亿元的价值。
这些天文数字本身,就成了市场狂热情绪的最佳燃料,到了今年6月11日,影石创新登陆科创板,一场资本盛宴正式开席。
47.27元的发行价只是起点,上市首日便暴涨274%,股价一度摸高至287.05元,后续更是连续涨停,累计涨幅高达惊人的530%。
市场的狂热甚至超出了产品本身,券商们在研报里,对公司那台刚刚在今年发布、预计2026年才能量产的无人机AntigravityA1给出了极高的增长预期,资本市场似乎已经不再满足于现实,而是开始为纯粹的“想象力”支付溢价。
可以说,影石创新的百亿市值,既包含了对其连续六年稳居全景相机市场份额全球第一、2024年占有率高达81.7%等硬实力的认可,也掺杂了因巨大财富效应而引发的、近乎非理性的资本情绪泡沫,这种冷热交替,是理解其估值剧烈波动的关键钥匙。
在公众视野里,影石创新被成功塑造成一个“ThinkBold”(始于敢想)的励志神话。
但在这层光鲜叙事的背后,是一个充满焦虑、挣扎与高度压力的“里层”现实,这种表里层的错位,几乎是所有现象级公司故事的共同特征。
从表层来看,这是一个经过精心构建的公众神话,公司的口号“ThinkBold”极具煽动性,上市仪式上,刘靖康别出心裁地用自家相机代替钟槌敲响上市的钟声,这个细节被广为传播,而创始人本人,也被包装成一个“十年磨一剑”的英雄。
一些颇具争议的公关行为,也为这个神话增添了叙事价值,比如那次著名的在公司楼顶现场派发20万现金的事件,虽然被一些人讥讽为“短视频速成鸡汤”,却精准地迎合了资本市场对于创始人“魄力”和“不拘一格”的想象,极具传播效果。
而“90后首富”这个标签,本身就是最具穿透力的故事,它将一个复杂的商业成功,瞬间简化成一个易于普通人理解、崇拜甚至模仿的符号,在社交媒体时代拥有无与伦比的能量。
但如果我们撕开这层叙事,深入到“里层”,看到的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一个充满“糙细节”的现实。
这个神话的起点,并非什么天选之子的大手笔,而是不到30万元的创业本金,其中还包含了从最初坚决反对他创业的父亲那里借来的15万,父子之间甚至达成了一份“对赌协议”。
创业过程中的挣扎更是无处不在,在公司最艰难的时期,刘靖康曾因巨大的压力而严重失眠,深夜独自一人在空无一人的办公室吃泡面的场景,与如今“首富”的光环形成了巨大反差。
团队早期一直笼罩在一种“搞不定就倒闭”的生存焦虑之中,即便是功成名就的今天,压力也未曾消散。
公司内部被员工形容为“挺卷”,高强度的加班文化是常态,而刘靖康本人,据说至今仍会在凌晨两点,在公司的微信群里为某个产品细节与团队反复沟通,这种近乎偏执的“老板病”,是神话光环下不为人知的真实肌理。
公众看到的,永远是那个经过筛选和包装的英雄之旅,而那些关于泡面、失眠和激烈争吵的狼狈瞬间,恰恰构成了这个神话得以成立的、不那么光鲜却无比坚实的根基。
影石创新的百亿市值,更像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窗口下,由技术、资本、叙事等多股强大力量共同作用,达成的一种脆弱平衡。
它既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胜利神话,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资本泡沫故事,而是两者的混合体,甚至可以说是矛盾体。
我们看到了软件巧思与硬件蛮干的矛盾,看到了早期资本的冷静与后期市场的狂热之间的矛盾,也看到了公众神话与内部现实的矛盾,这些矛盾,共同支撑起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影石创新。
就像一些评论所言,“只要还有人愿意相信这个故事,市值就在那里”,但问题是“风口什么时候会变一个方向?”
未来,来自大疆这类行业巨头的竞争压力,消费电子行业固有的周期性,以及被寄予厚望的“第二增长曲线”——无人机业务的巨大不确定性,都是对这个脆弱平衡的潜在威胁。
对于刘靖康和他的团队而言,未来要做的,或许不再是创造一个从0到1的神话,而是在这个由多重矛盾构成的、随时可能失控的庞大体系中,持续地、艰难地寻找动态的平衡。
这个百亿故事并未终结,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文丨太阳当空赵
编辑丨太阳当空赵
1.《影石创新市值1200亿:90后超级新贵诞生了》新浪财经2025-08-20 09:55
2.影石创新A股实时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