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豆瓣8.9到两对半嘉宾?《再见爱人》为何放弃治愈沉迷流量套路

发布时间:2025-10-28 15:22  浏览量:1

2024年10月23日,《再见爱人》官微发博说新一期要延期上线,等到第二天节目播出时,观众发现嘉宾路行没了踪影此前卷入“行贿”风波的他,已经宣布退出节目。

路行的镜头被节目组连夜剪掉,原本的三对嘉宾变成了“两对半”,节目时长也跟着缩短。

这样的操作听起来有些离谱,但放在现在的《再见爱人》身上,好像又不算意外。

毕竟这一季开播后,嘉宾身上的话题就没断过,何美延与梁淞的家暴争议、李施嬅与车崇健的八年情感终结,一次次把节目推上热搜。

可看着这些热闹,我总忍不住想,这档曾经让人觉得温暖的节目,怎么就变成现在这样了?《再见爱人》刚出现的时候,完全是另一副模样。

2021年第一季开播,豆瓣直接给到8.9分,那时候的热搜关键词满是“破防”“泪崩”“意难平”,没有现在这些乱七八糟的争议。

印象最深的是章贺和郭柯宇,他们有十年婚姻,却活在完全不同的节奏里一个早睡早起爱运动,一个熬夜成瘾喜安静。

可就算婚姻走到头,他们也没闹得鸡飞狗跳。

在悬崖边,章贺说了句“感谢你”,郭柯宇含着泪微笑回应,那一幕让很多人明白,原来离婚也能体面,不用非要变成仇人。

还有老王和朱雅琼,本来想觉得老王太苛刻,总否定朱雅琼的创作,可后来发现,他其实也记得“和自己在一起时的她在发光”。

那时候的节目,从不把人分成“好人”或“坏人”,就只是把亲密关系里的无奈和在意摆出来。

观众看的不是别人的狗血,是自己感情里的影子可能是和伴侣说不通话的委屈,也可能是明明在意却没说出口的温柔。

观察室的嘉宾也不像现在这样“诊断”别人,更像陪着观众一起看,一起琢磨“原来感情里的矛盾,大多不是谁错了,只是不一样而已”。

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档曾让人觉得温暖的节目,后来却慢慢变了味,变化是从第二季开始的,张婉婷和宋宁峰的出现,彻底改了节目的讨论方向。

张婉婷的情绪波动大,网友就给她贴“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标签;宋宁峰话少,就被说“被动攻击型人格”,原本用来理解人的心理学名词,突然变成了攻击人的武器。

到了第四季,麦琳的遭遇更让人揪心,很显然,节目组这时候已经没了当初做“精品”的心思,比起让观众反思,好像更想让大家吵起来。

麦琳一出场,配乐就变了调,矛盾片段还没等正片播,就先在“抢鲜版”里放出来,网友顺着这些剪辑,骂她是“疯女人”,给她扣上“NPD(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帽子。

后来麦琳被骂得抬不起头,李行亮过了一年才发长文抗议网暴,说当时因为保密协议不能说话,可等能说的时候,大家该骂的都骂完了,澄清也没人听了。

再看现在的第五季,节目里的嘉宾更像被精心挑选的“话题样本”。

邓莎和路行的“冷暴力婚姻”、何美延和梁淞的“Rapper式争吵”,故事线太像按模板写出来的,一点真实感都没有。

本来想找些能共鸣的点,可看下来只觉得陌生路行比邓莎大18岁的豪门婚姻、分手八个月才来复盘的情侣,这些事离普通人的生活太远了,哪里还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更让人担心的是观众的变化。

以前大家看节目,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想自己的事;现在却总想着当“互联网医生”,对着屏幕里的片段就给人下诊断。

搞不清节目组是不是忘了,当初大家喜欢这节目,不是因为想看谁“疯”,是因为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

对比同类型的《春日迟迟再出发》,人家到现在还在做“治愈”的事,没靠放大冲突博眼球,可《再见爱人》却把“理解”换成了“审判”。

毫无疑问,这种“全民确诊”对嘉宾太不公平,毕竟心理诊断是专业的事,凭几个剪辑片段就下结论,并非明智之举。

而且更可怕的是,这种“贴标签”的习惯,已经从节目里传到了现实中,有人开始用这些名词定义身边的伴侣、朋友,却忘了人本来就复杂,哪能靠一两个词说清?

《再见爱人》原本该是面镜子,照见我们在感情里的样子,陪着我们学怎么去爱,可现在,它却变成了制造焦虑的机器。

情感综艺不该是这样的,要是连“尊重”和“理解”都丢了,只剩热度和争吵,那这节目再火,也没了当初的价值。

希望节目组能好好想想,到底要做一档让人记住温暖的节目,还是只赚一波流量就走的“快消品”毕竟观众要的不是“狗血”,是能让人相信“就算感情有问题,也能好好面对”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