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爱人》新观察员张春遭集体投诉,观众为何大喊“换人”?
发布时间:2025-10-27 18:01 浏览量:1
节目里的婚姻危机还没解决,观察室先亮起了红灯。
“若不是有papi酱与胡彦斌坐镇,这一季根本没眼看!”《再见爱人5》刚开播,新加入的观察员张春就引发了观众潮水般的批评。上一季,黄执中因过度输出个人情绪、围剿嘉宾麦琳引发不满;这一季,送走黄执中,却迎来了另一个极端的张春。
节目刚播出一期,张春就被观众集体投诉到节目官博,甚至被呼吁换回前观察员沈奕斐。 观众的不满集中在“失准的中立性”与“单薄的观点输出”。
01 观察员还是“追剧观众”?张春的三宗罪
在路行与邓莎的宠物矛盾中,邓莎养的六条狗每天凌晨频繁狂吠,导致路行睡眠不足影响工作。尽管路行仅口头提议“送狗”,实际却主动救狗、熟记狗名,尽显对妻子的包容。
张春却将其定性为“扔狗就是扔邓莎的骨肉”,默认婚姻中女性处于弱势。 她既不质疑邓莎养狗未考虑伴侣感受,也未探究她“将情感过度寄托于宠物”的深层原因。
相比之下,其他观察员的观点更专业全面。林心如认为“养狗需夫妻协商,这是尊重问题”,直指矛盾核心是“共同生活的边界感”。
教授刘擎则提出“邓莎是否在宠物身上弥补家人未给予的情感”的深层思考,引导观众看到问题本质。
更让观众不满的是,张春身为“心理咨询师”,却未履行专业职责。当路行分享教育孩子的理念时,她当众表示“听不懂他在说什么”。
她还武断断言“来节目谁不想离婚”,忽视部分夫妻“寻求解决问题”的初衷。 这些表现让观众觉得她更像一个“代入感极强的追剧观众”,而非专业观察员。
02 观察室的标杆:理性与感性并存才能赢得观众
回顾《再见爱人》历史上成功的观察员,不难发现他们共同的特点:理性分析与感性共情并存。
五季元老胡彦斌虽然恋爱经验有但婚龄为零,但他天生共情能力强,情商高,分析问题角度全面。 他承担起“中译中”的作用,当专家学者们表达理论观念时,他一针见血的总结能让观众瞬间理解。
前观察员沈奕斐的表现更是被观众念念不忘。她曾打破“爱情变亲情是遗憾”的误区,提出“亲情是爱情的更高阶段,需建立在爱之上”,缓解了观众的焦虑。
在劝说嘉宾时,她不会直接指责“大男子主义”,而是用“用正确观念控制对方,会忽略爱人本身”的温和表达,让嘉宾主动反思。
papi酱则擅长用生活化的比喻点明问题核心。她用“老古董爸爸与青春期女儿”比喻路行和邓莎的关系,精准点出路行“默默付出却不善沟通”、邓莎“渴望关注却无从插手”的拧巴关系。 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正是观察员最需要的素养之一。
03 观察室的价值:解读而非煽动,引导而非对立
观众对张春的不满,本质是对“观察室初衷跑偏”的担。 节目之所以精彩,不仅在于夫妻间的冲突,更在于观察室通过多元观点拆解问题、探索婚姻本质。
而张春的“立场先行”,不仅无法提供有营养的见解,反而可能引导网络暴力,违背了节目“治愈与反思”的初衷。
正如网友所言:“不求观点多深奥,至少别用个人情绪拉偏架,让观察室回归理性讨论。”
在评价夫妻问题时,观察员需要保持客观公允。比如李行亮向麦琳道歉,众人理解麦琳的不开心,但胡彦斌却看到了李行亮的孤立无援,以及选择道歉的勇气。 这种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是观察员不可或缺的素质。
04 节目将何去何从:选角失误的警示
《再见爱人5》目前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观察室的争议。随着路行因负面新闻退出节目,邓莎的角色也从主角变成了旁观者,使节目看点大打折扣。
节目组在选择嘉宾时的背景调查不足,让整个节目的基调变得沉重。 这一事件成为了一次重要的反思契机,让人们重新审视嘉宾的选择标准。
真正的观察室应该提供多元独到的见解,而非单一片面的批判。 观众想看的不是观察员以自我为出发点对嘉宾的好恶点评,而是希望他们以各自身份为基础,为观众带来更有深度的思考。
观察室的价值在于搭建一座连接观众与嘉宾的桥梁,而不是加深双方的理解鸿沟。观众期待看到的是理性分析与感性共情的平衡,而非偏颇的批判。
节目后续会如何调整?张春是否会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再见爱人》能否重获观众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