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岁大姐突发脑卒中离世,提醒:冬天再冷,也不要做这6件事
发布时间:2025-10-28 16:32 浏览量:2
天气一冷,身边人不是喊头晕、就是手脚麻,甚至有的半夜突然倒下再没醒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冬天对中老年人来说,不是简单的“冷”,而是实打实的考验。尤其是血管系统,遇冷就容易收缩,血压波动大,心脑血管疾病随时可能“偷袭”。
前段时间,有人听说附近小区一位59岁的大姐刚出门倒垃圾,几分钟后就倒在地上,再也没醒过来。
医生说是脑卒中,来得又急又猛。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冬天里有些“常见小动作”,表面看是日常习惯,实则是“健康地雷”。
第一件不能做的事,是早晨不吃东西就出门。很多人早上图省事,喝口水就去广场遛弯、买菜,觉得“清清爽爽”“轻松点好”。但特别是天气冷的时候,空腹出门很容易诱发低血糖和血压骤变。
清晨本来就是血压变化最剧烈的时段,如果此时肚子空着,血糖低,血管又因为冷空气收缩,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晕倒在路上。尤其是有三高或心脑血管病史的人,风险更高。
还有人一大早就冲出去“晨练”,风一吹,脖子都没捂住就开始快走、打太极。其实冬天的早晨,尤其是6点到8点这个时间段,空气温度低、湿度大,对呼吸道和心血管负担都挺大。
有医生提过,清晨是心脑血管事件高发的“魔鬼时间”。如果非得锻炼,也别赶在天没亮的时候出门。太阳出来后,等气温稍微回升一些再活动,才更安全。
第三件事,是洗澡水一下开太热,或者洗澡时间太久。冬天洗个热水澡确实舒服,但水温太高会让皮肤血管迅速扩张,造成血压骤降、心率加快。
特别是中老年人,一进浴室猛一冲热水,脑子一懵,不少人就是在浴室里倒下的。洗澡时水温别超过40度,洗澡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而且洗澡前先把卫生间的温度调一调,避免冷热刺激太强。
家里暖气也不能开得太猛。有人一整天把空调稳在28度,屋里像蒸笼,结果反而头晕、心烦、口干舌燥。
室内外温差过大,会让血压忽高忽低,增加心脑血管负担。最合适的是把室温控制在18到22度之间,屋里开着加湿器,保持一定湿度。太干、太热都对健康不利。
有些人还爱在冬天猛吃火锅、喝老白干,觉得“吃辣喝点酒能驱寒”。但其实这只是短暂的“假温暖”。辣和酒精会让皮肤血管扩张,人一时感觉热,但体温很快会流失更快。
酒精还会让人对寒冷反应变迟钝,容易忽略低温带来的危险。特别是喝完酒出门、或者睡觉忘了盖被子,第二天起不来的人,不是没见过。
最容易被忽略的,是晚上临睡前洗脚时猛加热水,甚至拿热水袋捂脚,水烫得能冒烟。有人觉得“烫一烫,血液循环快”,但其实脚底血管丰富、神经密布,高温刺激反而容易引发血压波动。
尤其是神经反应不敏感的老人,容易烫伤自己还不自知。洗脚水温控制在38度左右就好,别“烫得发红才叫暖”。
其实这些看似“常见”的习惯,一旦放在低温的环境下,再加上中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差、代谢慢,就很容易引发问题。
那天在菜市场听一位大爷说,邻居大姐早上去倒垃圾回来还喊“头有点晕”,没过半小时就倒下了,家人还以为是低血糖,结果送医院已经脑卒中离世了。
脑卒中这事,说来吓人,但真不是毫无预兆。有人觉得自己只是“有点头晕”“眼前发黑”,或者“说话有点含糊”,都没当回事。
其实这几个症状要特别注意:突然头晕、视力模糊、一侧肢体无力或走路不稳,说话不清楚。这些都是脑卒中的前兆信号,千万别硬扛。
冬天不光冷在外面,更冷在身体的“系统”里。血压忽高忽低,心率飘忽不定,很多人一到冬天就觉得“怎么越来越容易累”,其实不是你老得快,而是身体在提醒你该注意了。这几个习惯真的很伤身,不改,迟早出事。
身边人常说“冬天是老年人的坎”,其实不是冬天本身多毒,而是人在冷的时候,更容易暴露出身体的“漏洞”。
血管一紧张,心脏一负担,问题就来了。冬天不是拼谁最能扛冷,而是看谁最会避寒。
还有一点得提醒,那就是“别逞强”。太多中老年人,尤其是上了点岁数的,觉得自己“还能干”“不想让人担心”,结果身体一出事,反而最让人担心。
那天体检时,隔壁大姐跟医生说“我只是最近耳朵有点闷”,结果一查血压180,医生都吓一跳。她还笑着说“我平时都挺好的”。其实身体“挺好”的标准,不是自己感觉出来的,而是检查出来的。
冬天该吃点热的,穿得暖点,睡得早些,走得慢点。别把“硬抗”当成健康。尤其是上了年纪之后,身体最怕的不是“病”,而是“拖”。很多病并不是一开始就很严重,而是拖着拖着,错过了最好的干预时机。
所以说,冬天再冷,也不能做这6件事:空腹出门、清晨锻炼过早、水温过热洗澡、室温过高、酒辣驱寒、用热水猛烫脚。
听起来都是小事,但对中老年人来说,每一件都可能是“压倒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
早点调好节奏,把这些冬天的“雷区”避开,人才能安安心心地过冬。大雪封门时,能暖暖地坐在家里,喝杯热茶,看看窗外飘雪,就是最幸福的事了。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王琼,刘芳,张晓.植物性膳食与老年人慢性病预防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10):2503-2507.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冬季心脑血管疾病防控知识手册[EB/OL].2023-12-01.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卒中防治中国指南2023[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3,56(6):40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