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经常手抖出汗,查出糖尿病危象!医生:这种低血糖信号很致命!
发布时间:2025-05-16 17:18 浏览量: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我妈最近老说吃完饭一两个小时就开始手发抖、出冷汗,一开始我以为她是没吃饱,结果后来有一回差点晕过去,我才意识到这不正常。”
说这话的是一个35岁的女性,她刚带母亲从内分泌科出来,脸色有点难看,手上还握着血糖监测单。
她不是不孝,也不是不细心,只是真的没想到,低血糖居然能表现得这么轻,背后却是糖尿病危象。
很多人提到糖尿病,第一反应都是“血糖高”。但真正让人陷入危急的,不是高血糖,而是低血糖。
尤其是隐性低血糖,在毫无准备的状态下,表现出手抖、出汗、心慌、头晕这些常见症状,很容易被误判为体虚、疲劳或者没休息好。
很多患者在早期都曾出现这些现象,但因为症状短暂、能缓解,就没重视。结果某一次突然昏迷,送医时已经进入糖尿病危象状态。
这种状态不是突然来的,而是糖代谢长期紊乱的结果。
身体在“高血糖”和“低血糖”之间反复波动,每次手抖出汗,都是血糖快速下滑的表现。
不是轻微异常,而是神经系统、肾上腺和交感神经已经进入紧急代偿。真正危险的地方,不是低血糖出现了,而是它变得“常态化”。
很多糖尿病患者,特别是长期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的人,会在无声中出现这种“慢性低血糖适应”,一开始有反应,后面慢慢变得不敏感,最后到了重度低血糖也察觉不了。
这种现象叫做低血糖无知觉状态,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一个很危险的并发反应。
研究表明,糖尿病病程超过五年的人群中,约有20%-25%会出现低血糖预警反应减弱或消失。
也就是说,本来该在血糖降到3.5 mmol/L时就出现心慌、出汗、发抖等警告,现在可能要到2.5 mmol/L才有一点点感觉,甚至完全没反应。
一旦低于2.2 mmol/L,神经系统就可能发生抑制反应,意识丧失、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尤其危险的是夜间低血糖。白天人还能感知症状,夜里低血糖发生后,大脑在睡眠状态下难以产生自救反应,很多人就是在半夜悄无声息地进入昏迷。
很多案例中,患者晚上没吃主食或胰岛素剂量过大,结果凌晨出现血糖骤降,第二天发现时已经失去意识。
这不是个案,而是临床上很常见的突发危象。
再说回最常被误解的表现——手抖和出汗。这是交感神经启动的典型信号。
血糖一降,大脑立即感知能量不足,命令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启动应激机制,让肝脏释放糖原、刺激心跳、升高血压,同时外周表现出发抖、出冷汗、面色苍白、肌肉无力。
这个机制本是保护性的,提醒人赶紧进食或调整用药。但当这种反应频繁出现,却不被识别为血糖问题时,真正危险的事就发生了。
很多人觉得“低血糖吃点糖就行”,但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会低?是不是用药剂量过高?是不是三餐结构不合理?
是不是运动强度和进食脱节?是不是合并肾功能损害导致药物代谢延迟?
如果每次低血糖都靠吃糖来缓解,却从不检查背后的机制,只会陷入“反复发作→临时应对→依赖补糖→再次发作”的死循环。
有一个极其关键但常被遗漏的环节是,低血糖后反弹性高血糖。
这叫Somogyi效应。意思是人在低血糖后,身体出于自保启动胰高血糖素和应激激素释放,使血糖反弹上升。
很多人早上起床后测空腹血糖高,以为药效不够,结果加大药量,反而加剧夜间低血糖,形成恶性循环。
不是药不够,而是药多了。不是血糖高了,而是低过头之后反弹了回来。
所以关键不是补糖,而是调整治疗方案。要监测血糖波动范围,不能只盯着空腹和餐后两次,要了解全天的血糖趋势。
现在很多医院都配有动态血糖监测仪,可以24小时记录血糖波动,找到低血糖出现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长,从而调整用药节奏。
没有监测,就无法判断真正问题在哪,治疗就像摸黑操作。
还有一个不常被提起的点是,老年人低血糖的反应往往不典型。
尤其是70岁以上人群,神经反应减弱,手抖出汗未必明显,反而可能表现为嗜睡、反应慢、动作笨拙、注意力下降。
这种状态如果出现在早晨或运动后,一定要警惕是否夜间低血糖未被发现。
老人不说,不代表没问题,很多时候只是说不清。检查血糖才是最直接的判断方式。
再提一点,合并其他慢性病的人,比如肝硬化、慢性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营养不良等,这些人本身代谢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低血糖,而且症状会更模糊。
尤其是长期饮酒的人,肝糖原储备低,清晨空腹状态下最容易突然低血糖。
这类人出现手抖出汗,往往比普通糖尿病人更危险,不能等着“缓一缓”,得马上测血糖。
这种危象的本质,是身体失去了调节血糖的自主能力。
一旦外部因素刺激,比如运动量增加、延迟进餐、情绪波动、药物变化,就会触发不受控的血糖下降。
而人在失去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之后,就成了“无防御状态”,随时可能被击中。
真正的控制不是把血糖压得越低越好,而是把血糖波动控制在安全区间内。
现代糖尿病治疗理念已经转向“平稳控制”,避免过高,也避免过低。
长期低血糖带来的脑损伤、心律失常、认知功能下降,比短期高血糖更可怕。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侯锦杰.老年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低血糖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护理学杂志,2024-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