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正度过一个“没中国货、最恐怖”的万圣节,白宫发言人仍嘴硬

发布时间:2025-10-28 16:00  浏览量:1

距离2025年万圣节还有五天,美国人本该忙着准备装扮、采购糖果,可今年大家的心情却有点沉重。

不是因为“妖魔鬼怪”不够吓人,而是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让过节的成本一路飙升,钱包先一步感受到了“恐惧”。

加州的企业家泽夫罗怕是最有体会,他的仓库里堆着各式各样的万圣节道具,乳胶面具、电影周边、丧尸玩偶一应俱全。

这些道具本该带来收益,可近几个月,他的公司却在经历真实的“资金流血”。

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泽夫罗的企业进口成本瞬间暴涨。

谁都未曾料到,关税竟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冲击,80多万美元的额外开支,让这家苦心经营了15年的公司难以为继,最终不堪重负。

无奈之下,他只能裁员15人,这是公司成立以来的第一次。

“那是我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天之一”,泽夫罗的话里满是无奈,这些被裁的员工都是他的朋友,他还盼着有一天能把大家再请回来。

泽夫罗的遭遇不是个例,美国各地的万圣节相关企业,几乎都被关税压得喘不过气。

连锁服饰店经理高德曼家做这行几十年了,经济衰退、新冠疫情都熬过来了,今年却格外艰难。

他店里去年没卖完的机械小丑道具,今年价格直接从不到400美元涨到了近600美元。

这么大的涨幅,商家也不想看到,可关税成本就摆在那,只能往售价上分摊。

高德曼透露,他们尽量不让儿童服饰涨价,可成人服装还是得涨5到10美元。

更让人头疼的是,不少大型专供道具,今年只能直接放弃销售。

万圣节与服饰协会早已发出警示,小型制造商既无力转移成本,也难以将生产迁回美国,如此困境之下,订单只能无奈搁置,令人唏嘘。

本来想靠着万圣节冲一波业绩,结果却因为关税缩手缩脚,这生意做得实在憋屈。

企业这边日子不好过,消费者那边的感受更是直接。

美国零售联合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万圣节总支出要冲到131亿美元,人均花的钱比去年多了11美元。

别小看这11美元,分摊到服装、糖果、装饰上,每一项都让人觉得“肉疼”。

加州的赫尔南德斯给6岁儿子选万圣节帽子,看中的一款居然要30美元,她根本负担不起,只能分期购买装扮用品。

如此看来,不是大家不想好好过节,是实在掏不起更多钱了。

还有不少家庭干脆放弃了买服装,今年的万圣节,只能简单应付一下。

除了服装,糖果价格也涨了,一箱48条装的巧克力棒,以前40美元就能拿下,现在得花50多美元。

有人说是西非可可减产导致的,可关税带来的进口成本上涨,肯定也脱不了干系。

更有意思的是,连欧洲的葡萄酒、苏格兰威士忌这些节日饮品,也因为关税变贵了。

本来过节就想喝点好酒助助兴,结果价格一涨,不少人只能选择放弃。

面对这些问题,白宫的回应却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

发言人库什・德表示,真正的繁荣并非依赖廉价的中国进口商品,而是在于为美国民众创造优质的就业岗位,推动社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这话听着挺有道理,可现实是,普通民众过节要多花钱,小企业要裁员缩产,所谓的“繁荣”到底体现在哪呢?

泽夫罗言辞直白,直言关税实则由进口商支付,此乃基础经济学之常识,寥寥数语,便将这一关键要点清晰道出,凸显其对经济原理的深刻认知。

他还呼吁,要是真想让制造业回流,得用激励政策,而不是惩罚那些依赖海外工厂的公司。

显然,制造业回流绝非空喊口号这般容易,美国的基础设施状况、监管要求以及原材料供应等因素,皆对企业于本土开展生产活动形成制约。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本意可能是想保护本土产业,可从万圣节这个小切口就能看出,最终的成本还是落到了美国民众和企业身上。

企业流血、消费者买单,这样的结果怕是和政策初衷背道而驰了。

贸易政策的制定真该多考虑实际影响,节日经济看似是小事,却能反映出大问题。

关税大棒挥出去容易,可带来的连锁反应,最终还是要自己人承受。

在今年美国的万圣节,关税政策迎来了一场“试炼”,万圣节宛如一块“试金石”,清晰映照出政策成效,然而,这场测试的结果着实令人深感失望。

未来是否会改变,或许唯有时间能揭晓答案,但当下,美国人不得不为这个“高价万圣节”埋单,在现实的经济压力下,他们正面临着节日消费的沉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