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年,86岁的老裁缝叫儿子找县委:我就是开国少将的救命恩人
发布时间:2025-10-29 00:25 浏览量:1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块匾现在还挂在屋里。
四个大字,黑底金字——“红军的亲人”。
木头已经旧了,字迹依然清楚。
李木富去世多年,子孙们没敢动它。
可在1983年之前,这块匾连影子都没有,甚至没人知道它该属于谁。
那年,秀山来了个不寻常的客人。
他是段苏权,时任全国人大常委、开国少将,来找一个他记了几十年却连名字都不知道的人。
事情要从1934年的冬天说起。
那时候红军正在长征。
贵州方向传来消息,红二、六军团准备回师湘西,王光泽和段苏权带着800多人留下来打游击,掩护主力转移。
段苏权那年18岁,是独立师的政委。
很年轻,却打了二十多场硬仗,顶了上万人。
可11月底在秀山县邑梅镇,一场突围战中他被弹片击中右脚踝,伤得很重。
脚粉碎了,走不了,血止不住。
部队行军快,带着他太慢。
他自己知道,再跟下去就是全军覆没的节奏。
通信班长李通珍把他送进了附近一个偏僻小山村。
村里没几户人家,山高林密,走出去都得半天。
他一个人留在那儿,身上没药,也没吃的。
三天之后,被人发现了。
当地的团丁进村搜人,在田埂边发现了奄奄一息的他。
刚清醒过来,眼睛都睁不开,那会儿他只听到一把刀出鞘的声音。
“莫杀他!别杀,他都成废人了。
图点财行了,别要命。”
说这话的,是村里的一个裁缝,叫李木富。
这句话救了段苏权一命。
团丁认得他,知道他给他们缝过衣服,算半个熟人。
最后从段苏权身上搜出一块大洋,走了。
李木富知道,这人是红军。
他没问名字,也没多说。
把人背回家后躲不过邻居的眼睛,只能又背去山庙。
庙里风大,晚上冷得像冰窖。
他老婆抱来稻草,还把自家唯一的旧棉被垫在他身下。
可庙不安全。
两天后,他把段苏权藏进山洞。
每天早晚偷偷送饭,白天还得干活养家。
李家那时候日子也不好过,种几亩薄地,儿子还小,饭都吃不饱。
可人是救下了,一天没落下。
一个多月,段苏权勉强能站了。
李木富看他走路一瘸一拐,咬牙做了两根拐杖,又给他做了个竹筒,装在拐杖上讨饭用。
“你走吧,我藏不住你了。”
段苏权没说话。
走的时候转头看了一眼那对夫妻,没说告别,也没说谢谢。
那时候没这个习惯。
人活着就已经不容易。
后来他靠着乞讨,一路回到湖南老家。
藏了两年,1937年又重新回到八路军。
太原办事处那会儿是任弼时负责的。
见到段苏权,任愣了半天。
“你还活着?”
原来,红军早就以为他牺牲了,还开了追悼会。
那场会,他没到场,连名字都刻在了烈士名册上。
从那之后,他打过不少仗,立下战功,参与解放西南,建国后还做了几年军区副政委。
但这事儿,他一直记着。
几十年过去,很多人死了,很多事淡了。
可那个冬天,那个山洞,还有那句“莫杀他”,他一直忘不了。
1983年,段苏权回到秀山。
他走访了不少人,问村子,问山洞,问当年有没有谁救过一个受伤的红军。
没人说得清。
时间太久了,路也变了。
他只好回北京。
谁知道,没过多久,秀山县委来信,说找到了。
他让儿子去县里说明了情况,还带去他记得的细节。
后来,县里调查核实,确认无误。
段苏权收到信时,已经70多岁。
他拿着几张照片看了很久,回信说:“见到几位老人的照片,我是多么地高兴呀。
他们无愧于红军的亲人。”
1984年4月,秀山县委送了块匾到李木富家。
那天,村里来了不少人,李家挂了红布,饭桌摆了两排。
李木富坐在最中间,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
有人问他那年怎么敢救红军,他只说了一句:
“他要是死在我面前,我一辈子都过不踏实。”
那块匾从那以后就没摘下来过。
参考资料:
陈辉,《川黔边区红军记事》,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
《任弼时年谱(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
《段苏权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
《中国共产党人物传·段苏权》,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