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2025暑期“跟着作家游新疆”营员作品选登

发布时间:2025-10-28 21:17  浏览量:2

这个夏天,一群少年跟随茅盾文学奖得主刘亮程老师,开启了一场独特的新疆研学之旅。

从乌鲁木齐野马古生态园的汗血宝马,到卡拉麦里保护区的普氏野马;从可可托海功勋矿坑的矿石采集,到乌伦古湖雅丹地貌的地质考察;从禾木村图瓦人苏尔乐声中的毡帽制作,到五彩滩斑斓岩层下的色彩写生——学员们用双脚丈量新疆的辽阔,用双手触摸文化的脉络。

十天的行程融汇地质探索、生态观察、非遗体验与文学浸润,让每位营员都收获了独特的感悟。营员们也将这段难忘的经历化作文字,创作出了一系列真挚动人的作品。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作品,感受少年笔下新疆的壮美与深邃。

《阿勒泰二矿沟的“取经路”》

郑嘉一

暑期新疆之旅中湖光山色都很美,但并非最难忘。真正难忘的是阿勒泰二矿沟那段向内探索的“取经路”。在这段旅程中,所求的“真经”不在终点,而是在每一步对自我的超越。

征途的开始,是山给我的下马威。当车辆无法继续前行,我们只能用双脚去丈量山的高度时,我才真正领教了什么是“躬行”。空气在烈日的炙烤下仿佛变成了透明的刀刃,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灼热的分量。还未走到十分之一的路程,疲惫就像暗潮一般,从脚底蔓延至头顶,我不得不一次一次地停下来短暂休息。我的意识在热浪中飘飘忽忽,竟无意间地想起了《三体》中脱水的人。妈妈用保湿喷雾给我带来了一场微型降雨,那清凉的感觉一下子将我重新拽回现实。

真正的顿悟发生在意志的悬崖边。就在身心即将全面溃败之际,一声“加油,只剩一百米了!”从山顶落下,如同一束流星划破了黑暗的夜空。这一百米,已不再是简单的物理距离,而是我与另一个自己的终极角力。我收起所有杂念,调动每一寸肌肉残存的力量,向山顶奔去。当群山终于被踩在脚下,汗水砸入泥土,我听到的并非欢呼,而是内心深处巨大的、宁静的回响。那一刻,我征服的并非山岳,而是那个差点儿放弃的自己。

“取经”的高潮是在双脚踏入矿洞之时。手电的光柱划破充满历史的黑暗,照亮了各种宝石聚集的洞穴。大家齐动手,挥舞着不同的挖宝工具,激动万分。有的人挖到了海蓝宝石,有的人挖到了石榴石,还有人挖到了珍贵的碧玺。这些宝石中都藏着地球古老的回忆。但比矿石更贵重的,是登顶后那份豁然开朗的心境。我们踏着暮色而归,行囊里宝石沉甸甸的,心中充满了胜利的喜悦。

如今回望,这段“取经路”依然历历在目。最壮丽的风景,常藏于最艰难的跋涉之后;而最珍贵的宝石,最终将是那个在坚持中淬炼出来更加坚韧的自己。

《喀纳斯之旅》

冯小煜

喀纳斯河横陈眼底,阳光慷慨地洒落下来。河水不是单调的碧色,它仿佛融入了两岸松林最浓的绿意,又顺走了天空的一角澄澈,在阳光下缓缓流淌。也能说是“玉鉴琼田三万顷”了。

走近些,河床上的卵石粒粒可数,被水流经年累月地打磨得浑圆光滑,青黑、赭红、暗绿各色交织,在水底如同石斑鱼一样趴在那。水流抚过它们,偶尔激起一小簇透亮的水花,旋即又化作柔滑的涟漪,无声地散开。我蹲在岸边凝视,树叶摇晃着,无意间散落几道细碎的光痕,瞬间便隐入更深更静的水影里。

河面是变幻的画布。水流平缓处,那浓郁的绿便沉沉地沉淀在水底。水流稍急处,阳光被揉碎了,化成无数跳跃闪烁的闪亮小鱼,明晃晃地游动着。

回望那蜿蜒的碧带,它不言不语,只是执着地向前流去,穿过密林,绕过山脚,带着山林的气息和阳光的温度,流向目光无法穷尽的远方。它不喧哗,也不为谁停留,只是这样澄澈地流着——它只负责流淌,便让群山都拥有了生生不息的灵魂。

这河水的静默与流淌,像是天地间最本分的呼吸,它只管向前。当人声远去,唯余水声在耳畔叮咚,仿佛一种清澈的邀约,令人心也随着这碧流,默默流向远方未曾命名的安宁。

我不禁注视着水面。或许,像这清水一样,我们本就清澈透亮,又为何要被世俗的眼光束缚?

我不禁注视着水面,然后俯身单手捞起一汪清水,说时迟那时快,我空出来的那只手直接拿出PH试纸浸在了水中。我的耳边似乎响起了因实验步骤不对,化学老师发出的尖锐爆鸣声,伴随着试纸变色,我欣喜地发现河水是弱碱性的,这就意味着这水对人体好!所以我打包了一水壶,带回了酒店,开启了我的养生之旅。

《可可托海行记》

桑吉星

天光微亮,

远处额尔齐斯河水声幽咽如低诉,

我便已踏在岸边的石子路上。

河水的浅吟低唱,

像是昼夜不息的絮语,

只隐约可闻。

初秋的晨气浸湿了草木,

轻轻敷上脸颊,

沁凉而又清新。

河畔两侧的白桦林,

树身斑驳,

片片剥落的树皮显出灰白颜色,

像极了时光剥蚀过的遗痕。

有些白桦倾斜着身子,

树根却执拗地抓住河岸的土壤,

仿佛在挣扎中固守着自己的位置。

偶尔有早起的牧民肩挑铜壶,

弯腰汲水,

铜壶映着熹微的晨光,

在岸上闪烁一下,

便又缓缓地沉入水中,

搅起几圈水纹,

旋即又被水流抚平。

沿着河流往上走,

可可托海矿山遗址的残迹便兀然撞入眼帘。

矿坑巨大幽深,

壁立千仞,

仿佛大地被撕裂开的一道陈年伤口。

矿坑周遭,断壁颓垣,

荒草蔓生,残破的厂房、

废弃的矿车轨道如同被岁月遗忘的骨骸,

在寂静中诉说曾经喧嚣的过往。

我俯身拾起一块小矿石,

石质黝黑却沉重坚硬,

上面还附着点点金色斑点。

它无言地卧在掌心,

仿佛凝固了无数矿工挥汗如雨的日夜——那奔忙的青春,

终被碾碎成矿粉,

扬散于风中了。

山势渐渐陡峭,

岩石嶙峋裸露,

在阳光下显出深褐乃至暗红的色泽,

山体仿佛凝聚了大地最原始的热血与沉默。

偶有牧人经过,

黝黑脸上沟壑纵横,

表情却如岩石般沉静,

只向陌生人微微点头。

他们身后,

是散落于山坡上的毡房,

细弱的炊烟升起来,

被风轻轻吹散,

如同游牧民族与山峦之间永续的羁绊,

低回在苍穹之下。

我不觉又踱回额尔齐斯河边,

河面渐宽,

水流亦更显从容,

映照出云影天光,

宛如一条微光闪烁的带子,

蜿蜒地朝着远方伸展而去。

黄昏的余晖,

染得河水泛着层层金红,

河水沉默地卷着两岸故事,

并不为谁停留——它只是携带着被磨圆的石子、被淘净的沙金,

向着不可知的远处流去。

河岸旁,

有哈萨克小孩嬉笑着奔跑追逐,

将蒲公英吹散于风中。

蒲公英的绒毛,

轻盈飘飞,

也像那些被时光淘洗过的悲欢,

渺小却坚韧,

终将融入土地,

或飘向河流的远方。

可可托海,

是矿坑的伤痕,

是山脊的沉默,

是牧人皱纹里刻着的风霜,

亦是蒲公英种子的漂泊与扎根。

我站在河岸,

看那流水带走白昼又迎来星辰——时光无情奔流,

却始终没有冲刷掉人刻于石头上的坚毅与希望。

水声日夜流淌,

额尔齐斯河只是流,

它流过矿坑的倒影,

流过牧人的铜壶,

流过蒲公英漂泊的路径;

它不悲不喜地流着,

却已将无数生命悄然纳入其广大的流淌之中,

这河水终将汇入北冰洋,

如同人间的所有故事,

最后都流向那无垠的永恒里去了。

《新疆——一场五彩斑斓的梦》

郑云轩

大多数人对新疆的印象便是“大漠孤烟直”“平沙莽莽黄入天”的茫茫戈壁,却不知新疆也有“乱山倒映碧沉沉”“牧马群嘶边草绿”的悠悠青山。从阿勒泰的凉爽到吐鲁番的炽热;从准噶尔的戈壁到伊犁的草原;从可可托海的矿产到石河子的棉花;再从大巴扎的喧闹到喀纳斯的宁静……这便是新疆。

从在成都得知要独自跟着人文社去新疆体验塞外的风情时,我非常期待。十天、五天、三天……近了、更近了。盼星星、盼月亮, 总算盼到了7月16日,终于出发了,出发去新疆!

夕阳无限好

那次的日落是那么震撼人心。

那天下午出发时,因堵车赶不上日落的景点了,我心中原来的兴奋、原本的喜悦,就像那夕阳,越沉越低,最后只剩下铅云般的失落。突然,听到老师说,我们将在景区外的土丘看日落——我一抬头,外面的天正拨开乌云。

到达后,太阳已将小半张脸藏在了阿尔泰山深处,好似流动的赤金,努力燃烧着天,全力照耀着金山,更照耀着我喜悦的心。

转眼间,太阳飞速西沉。那片片金山好似一场梦,如火苗被微风吹灭了;如冰河被暖阳解冻了。回过神来时,唯有天边微微一抹淡绯色的红晕了,这不正是我学校——锦晖小学的大门镌刻的“织锦成晖”的真实写照吗?

又过了一会儿,光线正急遽地变化,太阳殷勤地献上了最后一缕光丝,四周开始渐渐暗下来,光线正从地平线上无可挽回地消逝着,天空先是浓郁的橘黄、后是温暖的淡黄、再是沉寂的深蓝、最后四周暗淡了下来,天空一片漆黑,唯有苍穹中的点点星光,这时我们只好打开手电筒,恋恋不舍地向大巴车走去。

未能进景区又如何?我们在景区外的土丘上,也寻到了最自然的风景,人生的路上也是如此,可能会有一些小坎坷,但转过弯便会发现不一样的精彩!

阿禾的馈赠

听朋友说阿禾公路是他认为一条风景美如画的公路。恰巧我们从阿勒泰到禾木也是走的阿禾公路。

初入阿禾公路,只见到无边的阔叶林,除了树种有些陌生外,与南方森林没有什么不同。为何朋友说这条路风景美如画呢?我甚不明白。约莫过了1个小时,我们终于驶出了阔叶林,一时林木骤尽,天地豁然开朗。好一片辽阔无垠的绿毯!这真是一幅雄伟壮观的画卷。这是一片草原,是哈萨克牧民们的夏季牧场,牧场上有牛羊无数,还缀了几个毡房。又过了一会,公路已完全在草甸上了,车辆行驶其中,路旁星星点点的野花,好像伸出手便能摘得,有浓有淡,有大有小,有深有浅……坐在我旁边那个同学的脸紧紧贴着车窗,瞪大了双眼,忙不迭地掏出手机,“哇”出了声来。天是那样碧蓝、那样透明,草是那样翠绿、那样清鲜,好一个打翻了的“颜料盘”!

忽然,汽车绕过那道弯,一条小溪跳跃于绿色之中,好像一条蜿蜒的玻璃带子,轻盈盈、静悄悄地躺在无垠的绿毯上。一座草丘后,突然转出了两个骑着马的哈萨克人,头戴毡帽、手攒皮鞭、脚穿皮靴、蹬着马镫,双脚有力地夹着马肚,那马的四蹄错落有序地踏着地,达达的马蹄掀起点点尘土,打破了天地间的宁静,马尾自由的扬着,神气十足,在空中划出潇洒的弧线。

我明白了,正如罗丹所说的那样:“我们不缺少美,只缺少会发现美的眼睛”。人生路上处处是风景,只等着我们去发现。

那草原,那牛羊,又怎能从心中抹去?

人间再无喀纳斯

看!那便是喀纳斯!

水是翠蓝的,那喀纳斯好像一粒镶嵌在翡翠般的群山中的蓝宝石,又像大地最深邃的眼眸。那山,是凝结的翠,那水,是沉淀的蓝,

在天底下,一切或蓝或绿。天晕出了珐琅蓝的湖水,湖水映出了点点白云,白云托出了丝丝清风,清风拂开了片片青山,一时的湖光山色,让人心旷神怡。看着打卡点的人山人海,我一点儿也不吃惊,因为这里实在是太美了!

风拂过,湖面泛起了粼粼波光,轻轻缓缓地吻着岸边已被磨得圆润无比的鹅卵石。水中静卧的孤石上,偶尔憩着一两只孤零零的水鸟,是不是伸出长喙、扇扇翅膀、抬下脚,别是一番风趣。这是一幅写生图,一幅大自然创造的写生图。

人间净土喀纳斯,人间再无喀纳斯。

再见,新疆

一晃眼便是离别的日子了,早已习惯了十天听得同伴们欢声笑语的我,一日未曾听到心中不免空空落落,坐着傍晚时的飞机回成都时,夕阳的余晖再次从天山的山缝间透过舷窗暖暖地撒在我身上,我也送上对新疆的最后一眺。

热合买提(谢谢),五彩滩,你的色彩使我沉醉其中;

热合买提,阿禾公路,你的画卷使我赞叹不已;

热合买提,喀纳斯,你的碧蓝使我乐在其中;

热合买提,新疆,你给我带来了一场永远难忘的、五彩斑斓的梦!

我心中默默念道。

《新疆游记》

安振华

清晨,阳光洒在大地上,我们坐车行在戈壁,四周一望无际,全是戈壁。

正午的新疆大漠是被太阳点燃的金色海洋。一群野马在沙丘后悠闲地吃着草,它们鬃毛被阳光染成赤金色。地上的金黄与天空的湛蓝相映照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忽地,一群马从沙丘后转出,马蹄踏过之处,金沙四溅,仿佛给大地缀上了无数跳动的光点。领头的公马脖颈高昂,鼻孔张大,喷出的气息在灼热的空气中凝成短暂的白雾,又瞬间消散。它们不惧这正午的酷热,四蹄翻飞间,在广袤的大漠上肆意地奔跑着。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公元前 138 年的长安,他带着武帝的嘱托西出阳关,却在河西走廊被匈奴铁骑抓住,一困便是十载。

终于趁乱策马西奔,戈壁滩上划过一道黄色的线。他饮过流沙河的冰水,攀过葱岭的雪崖,在阿姆河畔见到了大月氏的宫殿。未达军事之约,却携回了葡萄种子与战马。

十三年的风霜刻在他眼角。后来他再踏征途,驼铃摇醒了西域三十六国,丝绸与天马在古道上相遇,而那根残破的汉节,早化作史书里不灭的烛火。

这就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背负皇恩,心期异域,踏上迢迢路。” 作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们也要向张骞学习他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永不服输的精神,从而来建设祖国。

《新疆的风》

程弋然

“在新疆我看到的最大的事物不是天山,也不是阿勒泰山,而是风。” 在看到刘亮程老师这句话后,我才幡然醒悟。

对啊,是风。

这是风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可我们所忽略的。

风包含着一切。

它宛如一个苍老却永远不会失去童真的老人。

它包含沾染了几万年的风沙,它包含着村庄老人的歌声,它包含着大片稻麦的香气,它包含着此时此刻正在感受风的我们。

也许这包含着一切的风,或许千年前也刚好拂过张骞白发苍苍的胡须;也许这阵风,几千年前果断地吹起过丘处机的英姿;也许这阵风,穿越了历史的长河,看似巧合却也正好这般刚好吹起我的裙摆。

我们看风,看的不只是风,是用心灵去看,去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秘密与联系。

今日,我们来到刘亮程老师的住宿生活参观。

这里没有精致的床铺,没有丰厚的餐食,甚至连空调等这一系列我们认为最基本的用品也没有。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或许用这句话来形容刘亮程老师的生活方式在再合适不过了。

作为 “中国 90 年代最后一位散文家”,刘亮程有着自己观察、认识世界的方式。

在我想象中,刘亮程是一位风度翩翩,温润如玉,满腹诗书的文人君子。

可他只是一个普通人的长相,甚至常戴了一顶草帽,身上具有农民的气质。

与自然和谐相处,这貌似回到了人类最本质与大自然的关系。人类爱大自然,因为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交流时,我便如痴如醉沉浸在老师温润饱满的声音中。那声音微小,却也足以唤醒另一个人的心灵。

一生的麦地,是刘老师用文字在守护,更是风与大自然,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爱新疆,更不如说我热爱生活的风。

《游新疆》

于依辰

时间如同白驹过隙,一晃眼就溜走了;回忆好似柑橘之美,吃起来汁多肉美;旅行像一场跨越地区的相遇:与不同的人相遇,与不同地点的自己相遇,与不同风景来一场交集。

这个暑假,我来到了中国最大的地区 — 新疆。

新疆这片充满浪漫、富足与历史沉淀的土地。

在新疆我看到过普氏野马,参观过博物馆,吃过丁丁炒面,探过奇幻矿洞,遇过蒙古野驴…… 但令我最印象深刻的还是那次……

“啊” 我无力地叫着,脚下原本坚硬的石头也有了一丝松动,我双手撑着岩壁,一步一步地试探着往前走。洞内昏暗无比,只有几丝微弱的头灯灯光探寻。我战战兢兢地往洞内走去,进入洞后,我就开始了挖掘工作,我拿着铁铲在石头上敲击,奏出美妙乐章……

我挖出了一块水晶便心满意足地回去了。

只有付出劳动才能取得成功。

《新疆奇景》

洪惠岚

太阳从东边升起,照在新疆广阔的大地上,从雪山到湖泊,从山脉到草原,揭开了新疆明媚的诗意画卷——

坎儿井

记录着新疆人民征服自然的“坎儿井”是将沙漠变绿洲的奇迹,丝丝冰凉的水流穿过手心,将百年前的那份执着与勇气传递给了我,任水静静地流淌,流入每一颗晶莹的葡萄里,在我心中留下了甜蜜的记忆。

火焰山

西行神话的故事还在人们的耳畔回荡。这个横越在唐僧师徒西行路上的阻碍,是500年前那个桀骜不驯的猴子自己亲手铸就的麻烦。红色的山体显得无比苍老,历经了岁月的沧桑。

木垒书院

青草的芳香和连绵不绝的虫叫,促成了乡村夏天独有的旋律,普通的生活日复一日地过。在乡村,日子却简单而快活。刘亮程老师生在乡村,他自己也始终觉得自己就是乡村的一分子,离不开,也不会再走。在这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书房里聆听教诲,使木垒的夜变得宁静也更深邃。

天池

碧蓝的池子像被蓝天润过了一般,清澈透亮,山上的雪峰化作倒影,慢慢荡漾进池中,随即便化开,将满山的白雪陷落在湖中。大自然无意间塑造出来的半成品,却成为人间最美丽的风景。

可可托海

神钟山挺拔在可可托海额尔齐斯河河畔,将昔日的荣光浇筑在河畔旁,石子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无比明亮,神明将最美的风景赐给了可可托海,牧民的蹄声叩响那片花海,将记忆中的景象永远留在了这里。

阿依果孜矿洞

阴暗潮湿的矿洞,记录着新中国最真实的岁月,矿洞旁的红色标记,是对这些矿工最深沉的敬意。我们在矿洞里体验矿工们曾经的劳作,历史被我们深深铭记。

禾木

漫山遍野的苍翠,将大地洗得一尘不染。牛的蹄子踏过古朴的村庄,把诗里的风光搬到了新疆禾木。水潭上跨着一座小桥,一只流浪猫立在桥墩上。抬起头,云雾把山顶遮了起来,像个小孩将父亲的眼遮住。

阿禾公路

走下车,山风在我的脸上蹭了蹭,是在欢迎我吗?抬眸,漫山遍野的苍翠,是春神一不小心打翻了装满种子的锦囊吗?给群山披上绿色的地毯,或者,是害怕他们冷了吧……一抬头,便看见天上的云,像撕碎的棉花糖,碎成块,懒洋洋地走着,走着,一直走到尽头去。瞟见一只野鹰在盘旋,似一个灵魂在游荡,洒脱,但孤独。

五彩滩

神的调色盘洒落在额尔齐斯河北岸,将岩石染成五彩的丹霞。郁郁葱葱的胡杨树林笼罩着整个南岸,一边是一片荒凉,另一边是生机勃勃,就像是生与死的界限,额尔齐斯河像一位冷静的裁判,将南北两岸的风景划开。

喀纳斯湖

湖水随着时间变换各种颜色,将漫天的流云都逊色地躲了回去,只留下碧蓝的天在上面跟喀纳斯湖较劲。一抹红色掠过湖面,给人无限的遐想,湖怪的传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成为一抹红色的幻影悬在喀纳斯湖上方……

乌伦古湖

戈壁滩中的她宛如神眼令人难以忘怀,湖面一下一下激起浪花冲刷着沙滩,波浪声不绝于耳,本是平静的湖泊,却偏想成为大海,体验一下人们赞美它的快乐……

经历了十天的游历,再次听到城里的知了在没完没了地欢叫,仿佛歌颂着夏天的绚烂,也掀起我心中对壮美新疆的又一次期待,期待着下一次奔赴,期待着新疆更美更好,更加生动!

《“人间天堂”—— 禾木村》

朱玟伋

中国有句古话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虽然这句话说的是苏州和杭州,但是我去过最美的还要属新疆禾木村!

新疆禾木村由阿禾公路与外界联系,如果你向四周看时,就会发现禾木村四面环山,犹如与世隔绝的仙境一般。

禾木村里基本是图瓦族人,而且他们还有一种特殊的乐器,名字叫苏尔,这是靠胸腔振动而发出声音。

除了这些,我认为禾木村最美的景点就是哈根登平台,传说是成吉思汗西征点兵点将的地方。从山上往下看,能看见整个禾木村,真的是 “一揽禾木村”!

在大多数人会认为新疆大部分都是戈壁滩和沙漠,虽然有一部分是,但是新疆也有壮美山河,各有特点。新疆因为和内地时差有两小时,所以光照也长一些,那么水果也好吃,比如西瓜、哈密瓜、葡萄……

新疆虽然是边疆,但是它对国家的贡献是无可估量的,比如矿业、牧业、果业…… 所以正所谓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木垒书院

木垒书院位于新疆木垒,里面还有一位大咖 —— 刘亮程,木垒书院大致分为三部分:书房、果园、院子。

书房当然是刘亮程的,说到刘亮程,他可是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大作家。书房里有一张雕刻精美的实木桌子,可以供人们坐。最里面还有一个高的台子,离地面大概有六七十厘米高,上面还有好几个蒲团,有高的,有低的,犹如几个高低不同的木桩屹立之上,让人看得非常具有特点。

果园里还有刘亮程亲手种的果树,有海棠果、苹果等,那里果树异常茂盛,果子当然也是鲜甜可口。

我认为最富有生机的是院子,院子里有太阳花、紫罗兰等花,争相开放,五颜六色,然后与草形成一幅美丽的山河花草图。

木垒书院是最富有生机的一个著名书院,同时也是最美丽的!

《新疆游记有感》

王语彤

新疆古称西域,久负盛名,我神往已久,在今年终于得以踏上这片土地。

旅途中,我经历了新疆的风、雨,遇见高山、河流、湖泊。我感受新疆多元的文化,感知新疆独特的美。我如同眺望隔世风景,在每一幕动人的景致前屏住呼吸,按下快门。

车上的惊鸿一瞥,北疆的景色就这样撞进我的眼帘。窗帘的缝隙透出阳光,展出一片灰黄。那是一种震撼人心的,粗犷的美。它诞生于西北荒漠,长于大漠风沙。江南水乡的烟雨,同它相比,都显得太轻,太轻。新疆给我的感受,就像那荒漠上无名的山丘。我欣赏过的许多景物在它的衬托下都像是覆了一层雾霭,影影绰绰看不真切,唯独它依旧清晰。边关的荒凉赋予它生命力,广袤的旷野赋予它胸怀。来到此间,胸腔就慢慢舒展,心也渐渐宽阔,此前所有郁结都消失不见。

新疆的山是覆土的黄,被千万年的烈风粗糙地雕刻,削出冷硬的骨骼。黄土是它的血肉,岩石是它的脊梁,山脊凌乱地嵌着一块块将枯的绿草,一往无尽的荒原在它的脚下臣服。数万年屹立不倒的它,终年与风沙抗衡,坚实地把大地踩在脚下,无言地俯瞰人间种种。我见到绵绵细雨,感到恬然;见到巍峨雪岭,感到惊奇,独见到它,缄默不语。它以一种倨傲,以野蛮的生命力,深深地扎根于贫瘠的土壤。我用手轻抚山上的青草,拾起山上的枯枝,摩挲山上的砂砾,紧贴山上的石头,撩起山上的溪水,去感受它的一切,去倾听它的故事。当我和大山道别的时候,一切言语都是多余的,默默地目送它走出自己的视线。

返程的飞机上,我告诉自己,我一定还会再来新疆,再去体会新疆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