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下如何保持独立思考 周国辉:人永远是手握方向盘的“机长”

发布时间:2025-10-29 12:27  浏览量:1

9月25日,一名观众在德国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与人形机器人握手。(新华社记者张豪夫摄)

如今,AI已成为我们工作生活的好帮手,但它同时也在提供一种“认知捷径”,让人们不用费力思考便能得到想要的答案。一开始只是查询信息、翻译文字,慢慢开始利用AI辅助写邮件、工作总结、研究论文,甚至进行重要决策……过度依赖AI,利用其进行“思维外包”,有可能让我们日渐丧失思维的主导权。

警惕“AI依赖” 人机共生时代如何保持独立思考

此文甚好,让我产生不少思想共鸣。我们今天在台州召开的2025Sci2U科普大会,主题就是凡人驭AI。

因为随着AI深度融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AI依赖”确实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如何从“人机交互”向“人机共生”演进,关键是与AI这个新伙伴正确相处,保持人类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是关乎个体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核心议题。

在我看来,“AI依赖”并非指使用AI,而是指过度依赖以至于放弃了自身的认知主权。其风险包括:认知能力的退化,就像过度依赖GPS会削弱我们自身的导航能力一样思维的同质化;思维的同质化,大多数主流AI模型基于相似的数据集训练,其输出结果容易呈现出一种“平均主义”的、缺乏真正独特视角的答案;事实与判断的混淆,AI尤其是大语言模型本质上是“概率预测机器”,它不“理解”事实,而是自信地编造内容,发生幻觉,如果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会导致判断失误;责任主体的模糊,当一个由AI辅助做出的决策出错时,责任应该由谁承担?是使用者、开发者还是AI本身?过度依赖会模糊责任边界,让人产生“是AI这么说的”的推诿心理。

人机共生时代,如何保持独立思考?这不是说要一味拒绝AI,而是将AI定位为强大的“副驾驶”,而人永远是手握方向盘的“机长”。

首先,要确立人的主体性,你才是“主人”。要做到先思考,再提问。在向AI提问前,先自己进行一番头脑风暴,形成自己的初步观点和问题框架,以确保你的思考不被AI的答案带偏。明确自己的目标。你想用AI解决什么问题?是收集信息、激发灵感、校对文字,还是进行头脑风暴?明确的目标能帮助你更有效地利用AI,而不是被它牵着鼻子走。

其次,要强化批判性思维,对AI的输出进行“质检”。要敢于追问来源与证据,要求AI提供其结论的依据或信息来源。对于关键信息,务必通过多个可靠渠道进行交叉验证。要善于识别偏见与局限。要保持AI模型可能存在训练数据带来的文化、性别或意识形态偏见的意识和警觉。要善于寻找对立观点,主动要求AI提供反方意见或替代方案。这能帮助我们看到一个问题的全貌,而不是满足于一个看似完美的单一答案。

其三,将AI工具化,而非一味“神化”。要把其视作“超级计算器”或“灵感催化剂”,就像我们用计算器处理繁琐的计算,但数学思维仍属于我们自己一样,用AI处理信息检索、草稿撰写等基础工作,但把深度思考、逻辑构建和价值判断留给自己。要用于拓展,而非替代,用AI来拓展你的能力边界,而不是替代你的核心能力。如设计师用AI生成多种概念草图,但最终的创意筛选、美学把控和细节深化则必须由自己完成。

所以,人对待AI这个新伙伴的正确的态度,应当是把它当作一位博闻强识、不知疲倦、但缺乏常识和情感的“实习生”或“专家顾问”。从人本身来说,一是始终保持主动学习的心态。使用AI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对话”和“学习”的过程。通过AI的答案,去发现新的知识盲区,激发你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兴趣。让AI成为你探索世界的起点,而非终点。二是主动划定人机能力的边界。AI擅长的是数据处理、模式识别、生成草稿、提供信息、不知疲倦地重复劳动,而人类所独有的是情感共鸣、道德判断、审美品味、战略直觉、真正的从0到1的创新。要清楚理解语境和潜台词、爱与责任,清晰地知道哪些事可以交给AI,哪些事必须亲力亲为。三是坚定维护人类的核心价值。在情感、伦理和创造性领域,人类必须牢牢占据主导地位。重要的决策、关乎他人的情感交流、具有重大伦理影响的判断,最终必须由人类基于自身的价值观和同理心做出。四是培养AI无法替代的能力,有意识地加强那些AI目前难以企及的能力,包括提出深刻问题的能力、跨领域联想和隐喻的能力、团队协作与领导力、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艺术创作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总之,面对AI,既不要恐慌排斥,也不要盲目崇拜。最明智的态度是 “主动利用,保持警觉”。我始终认为,人机共生的最高境界,不是人变成机器,或者机器变成人,而是人类利用机器的增强,变得更加像“人”,更富有智慧、更深刻、更具创造力和同理心。

海报由AI共同创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