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郑智化发声!

发布时间:2025-10-28 12:47  浏览量:2

郑智化发了道歉帖,说“连滚带爬”是气话,不再追究;深圳机场也在事后道歉并承诺改进残障旅客的登机保障。

事儿从那条很直白的吐槽开始。10月25日,郑智化在社交媒体上说,自己在深圳机场登机时遇到了麻烦:航班是深航ZH9073,要去台北,但航班被安排到远机位,机场给了登机升降车。他说升降车与机门之间大约有25厘米的高度差,轮椅推不进去,自己上机时不得不用“连滚带爬”的方式把腿跨进去。文字里能看出他的无奈和气愤,有人看了点头表示理解,歌手李琛也留言说自己以前遇过类似情况,觉得无障碍设施和服务意识都还得改进。

事情被摆上台面后,机场很快回应。当天晚上,深圳机场发了说明,讲得比较详细:这班ZH9073因为前序航班占用了近机位,所以上了远机位;按安全规范,飞机在上客和装货时会有上下浮动,登机车与机门之间通常要留20厘米左右的高度差,防止设备蹭到机身。说明里说,当时现场有一名航空公司地勤和一名机组人员在帮忙,最后郑先生是通过登机车进入客舱的。机场在声明里也承认保障上有不足,提出了几条改进措施:优先安排廊桥,不能靠桥时现场保障人员从一名增加到两名,试点带坡度的连接装置,尽量缩小升降车和机舱门之间的高度差。这些措施从当晚就开始部署,具体效果还要等后续航班去观察。

10月26日,又有媒体放出了机场的监控视频。视频里能看到地勤和机组人员在登机口协助,郑智化坐在轮椅上,工作人员把他引导并送进客舱。视频出来之后,舆论的节奏又变了:不少人说实际情况没那么糟,指责早先的说法夸张;也有人觉得视频可能被剪过,有“几十秒”没放出来,担心关键片段被遗漏。于是网上热闹起来,讨论从“是不是被刁难”延伸到“视频是否完整”“媒体传播责任”等等。

到了10月27日,郑智化在社媒上又发了文字。意思大概是,那句“连滚带爬”是当时一时气愤说出的气话,他承认帮他推轮椅的工作人员态度是好的,甚至有人直接搀扶他的腿进机门,他对这些服务人员表示感谢;同时他也不打算再追究,希望借这件事推动机场改进残障旅客的保障。说白了,就是当事人愿意和解,但也想看见实实在在的改进。

把这件事放在一起看,可以分清楚几类问题。第一类是硬件问题:机场的登机升降车在飞机有微小上下移动时需要留安全间隙,这个技术限制带来了现实操作难度。第二类是调度问题:廊桥资源紧张、被占用,航班被安排到远机位,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地面保障工作。第三类是人员与培训问题:现场有几位工作人员在帮忙,但当事人的感受里包含了对工作人员态度的判断,机场也在说明里提出增派人手和试点新设备,说明这方面确实可以加强。第四类是信息传播问题:不同版本的文字、视频和解读,让公众对事实真相有多种看法,信任度会被削弱。

网络上的反应也有几拨。最开始是很多人为残障旅客鸣不平,说公共场所的无障碍服务还远远不够;视频出来后,一部分人开始质疑最初的叙述,觉得被夸大了;还有人把注意力放在视频是否完整和媒体有没有责任上。这种情绪来回摇摆,不稀奇。天平常常在“谁的话更真实”这个问题上左右倾斜,尤其涉及到个人体验与官方流程的时候。

细节里能看到现实的复杂性。机场说的那20厘米规范不是凭空而来,它牵涉飞机在地面作业时的安全考量。可问题在于,安全规范如果只按“统一模板”执行,遇到有特殊需要的人就会显得生硬。再比如远机位的安排,短时间内调配廊桥资源受前序航班影响,这是调度层面的现实;但如果事前有更周到的计划,像优先给需要帮助的航班安排近机位,很多矛盾就不会出现。还有一点是现场工作人员的临场手法和表达方式,哪怕动作是正确的,语气和处理细节也会影响当事人的感受——这点很多公共服务场景都能看到。

关于当事人本身,资料显示郑智化1961年11月14日生于台湾台北,是歌手兼词曲创作者。上世纪90年代通过《水手》被内地听众认识,后来出过《星星点灯》这样的专辑,作品还有《落泪的戏子》《最后的夜都市》等。他在社交媒体上的表达一向直白,这次的发帖也延续了这种风格。这一点在事件的发展中也起了作用:公众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在他一句话、一条帖上的措辞和情绪。

从事件进程看,有几个关键节点值得关注:第一是当事人的第一条投诉,把问题推到公众视野;第二是机场的官方说明,提供了操作流程和安全规范的解释;第三是监控视频,把一个画面呈现出来,改变了不少人的判断;第四是当事人后续的道歉与感谢,把矛盾朝和解方向引导。每一步都带来了新的澄清或新的疑问,但总体上把焦点拉回到了一个现实问题:对轮椅旅客的登机保障细节,确实需要更多关注和改进。

现在的问题是两方面,一是机场提出的那些整改措施能否落到实处,二是信息发布能不能更透明、更及时。前者需要硬件升级和调度优化,也需要对工作人员培训的常态化;后者需要媒体和机构在传播时尽量保持完整性,别让局部画面变成整体结论。许多网友现在一边看着机场的承诺,一边盯着接下来几天的相关航班,想看看到底有没有实际变化。

这类事件往往会有短期的舆论高峰,之后变成长期的制度改进需求。短期内每个人的情绪会被放大,长远看能不能把注意力变成改进的动力,才是真的考验。人们讨论的不仅是一个登机瞬间,而是整个体制如何对待那些需要特殊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