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集体教研别做“无用功”,抓牢4个核心,教出更优秀的孩子
发布时间:2025-10-27 15:21 浏览量:2
每次期末总结会,总有老师私下吐槽:“每周一次的集体教研,要么是各说各的,要么是围着教案念一遍,除了凑够时长,啥用没有。”这话戳中了不少人的痛点——集体教研本是教师成长的“加速器”、学生提分的“助推器”,可一旦流于形式,就成了浪费时间的“走过场”。
从事教育工作15年,从普通教师到教研组长,我牵头的教研组曾培养出10多位市级骨干教师,总结出的“问题导向教研法”还在区域内推广。结合经验来看,真正有价值的集体教研,从来不是“聚在一起聊天”,而是要抓牢这4个核心。
第一个核心:锚定“真问题”,拒绝“伪研讨”。
教研的价值在于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难题,可很多教研组偏偏爱聊“大空话”。比如研讨“如何提升课堂效率”,半天下来全是“要多互动”“要讲重点”这类正确的废话。真正高效的做法是“带着问题来,拿着方案走”。我们组每次教研前,都会让老师提交1个本周教学中最棘手的具体问题,比如“班里3个学困生总跟不上文言文翻译节奏”“数学应用题学生总漏看关键条件”。教研时就围着这些具体问题拆解,有人说方法,有人谈经验,有人提改进建议,最后形成可落地的方案,下次教研再反馈实施效果。
第二个核心:打破“学科墙”,跨界找答案。
很多人觉得教研就该“语文老师凑一堆,数学老师聚一群”,可实际教学中,很多问题需要跨学科解决。比如我们发现初二学生写作文总“言之无物”,单纯语文组研讨了好几次,效果都一般。后来拉上历史老师和道法老师一起聊,思路瞬间打开了:历史课讲“甲午战争”时,让学生结合史料写感想;道法课分析“校园欺凌”时,让学生写倡议书。跨学科的素材积累,让学生的作文有了真实的内容支撑,这个问题很快就解决了。教育是一个整体,学科之间本就相通,打破壁垒才能碰撞出火花。
第三个核心:带着“学生视角”,回归育人本质。
教研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受益,可不少教研会全程只聊“教什么”“怎么教”,却很少提“学生怎么学”。有次听年轻老师试讲《背影》,她把重点放在了段落划分和修辞分析上,教研组研讨时都觉得流程没问题。可我提出:“有没有想过,初中生对‘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感动,和成年人的理解不一样?”后来我们调整思路,让老师先分享自己和父亲的故事,再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感受,课堂效果好了一大截。教研时多问几个“学生会怎么想”“学生需要什么”,才能避免教得“热闹”却学不到位的情况。
第四个核心:建立“闭环机制”,让成果落地。
不少教研组研讨时说得热火朝天,可会后没人跟进,成果慢慢就石沉大海了。我们组有个“三步闭环法”:第一步,教研后明确分工,谁整理方案、谁试点教学、谁跟踪效果;第二步,试点教师每周反馈实施情况,及时调整优化;第三步,每月汇总成果,形成教案、课件、习题等资源包,全组共享。去年我们研讨的“分层作业设计”,就是通过这个机制,从最初的3个班级试点,变成了全年级推广的模式,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合适的作业量。
说到底,集体教研不是“任务”,而是一群老师为了让孩子更优秀而共同努力的过程。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把教研做到实处,受益的不仅是老师,更是每一个孩子。
你所在的教研组有哪些高效的做法?有没有遇到过“走过场”的困扰?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也别忘了点赞关注,后续我会分享更多教研和教学的实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