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银发,别只想起“经济”
发布时间:2025-10-29 20:21 浏览量:2
□陈得之(湖南工业大学)
秋意渐浓,重阳又至。然而,在祝福尚未传递之前,各地消保委的提醒却已频频响起——警惕消费陷阱,守护老人权益。当平台操作复杂、服务体验不佳的问题一再被提及,我们不禁反思:在银发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过于聚焦其“经济”属性,而忽略了背后更为重要的人本关怀?
银发经济,无疑是当前经济结构转型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银发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预测,到2035年,中国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占GDP比重10%,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这背后,是老年人口从3.1亿向3.9亿的快速增长,是“元气老人”重新定义年龄、拥抱科技、追求品质生活的生动写照。从AI康养到智慧陪伴,从旅游打卡到健身锻炼,银发群体正以崭新的姿态,推动消费升级,也映照出健康中国的幸福图景。
然而,当资本与市场竞相涌入,我们更需冷静审视:银发经济,绝不只是一门生意。它本质上是一项民生工程,关乎亿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尊严与幸福感。如果我们只盯着“经济”二字,而忽视其背后的伦理责任与社会文明,那么所谓的“银发红利”,很可能演变为一场对老年群体的系统性忽视甚至剥削。
现实中,一些乱象已初现端倪。有的平台界面复杂、默认勾选、弹窗倒计时制造焦虑,诱导老人“手滑”消费;有的利用AI技术编造家庭矛盾谣言,点对点灌输焦虑,从中牟利;更有甚者,在打车、点餐等日常场景中植入消费贷,让老人在不知情中陷入金融陷阱。这些披着“服务”外衣的设局,不仅侵害老人财产权益,更侵蚀着他们的心理安全与社会信任。
即便不是恶意设套,许多服务设计也无形中筑起高墙。从手机挂号到扫码点餐,从线上缴费到智能门禁——这些对年轻人习以为常的操作,对不少老人而言却是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他们被困在“不会用、不敢用、用不起”的焦虑中,逐渐被边缘化于主流生活之外。
因此,发展银发经济,绝不能止步于产业规模与市场增速,而应回归到“人”的本身,回归到“陪伴”与“守护”的伦理初心。常言道:“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真正的孝顺,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陪伴的温度;不是技术的堆叠,而是理解的深度。
我们需要的是有温度的银发经济——它应当以老年人的真实需求为出发点,以提升其生活品质与幸福感为目标。这既需要政策引导与产业规范,如成都等地推出的产业链行动计划,推动老年医药、康复辅具、智慧养老等优质服务落地;也需要社会共同营造“适老环境”,如在公园划分广场舞区域、在公交系统设置老人免费时段、在公共服务中保留“免手机”渠道。
此外,我们还应清楚地认识到,陪伴,不单是物理空间的“在一起”,而更多的是心灵的靠近与理解的延伸。我们要教会父母使用新技术,但也要尊重他们选择传统方式的权利;我们要接他们来城市生活,但也要理解他们对故土的眷恋与社交的需求;我们要为他们消费把关,但也要倾听他们真实的心声。
当我们谈论银发经济时,我们谈论的不仅是GDP的增长,更是每一个具体而真实的晚年生活。当我们陪伴父母长辈慢慢走时,我们走的不仅是一条回家的路,更是一条通往更温暖、更共情、更文明社会的路。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