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堂变革,共研教师成长——朝阳区“学研训用”项目成果展示活动在北京景山学校朝阳学校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10-30 00:43 浏览量:1
2025年10月17日上午,由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主办、北京景山学校朝阳学校承办的“学研训用”项目总结活动在北京景山学校朝阳学校顺利举行。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于永强副院长出席活动并作总结讲话。张东主任,以及姚咏梅、师海红、何春生、徐慢等多位学科研训专家亲临现场指导。来自云南、内蒙古、日坛东润学校、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学校等单位的领导干部和教师代表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
活动伊始,语文、数学、英语、道法与物理五个学科的教师代表,为与会领导与专家呈现了五节精彩纷呈的课堂展示。
语文组余蕾老师执教《故乡》,在深情的文本解读中引导学生感悟文字背后的乡愁情怀;
数学组胡光老师带来《综合与实践——确定匀质薄板的重心位置》,通过可乐瓶实验探究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体验数学建模思维;
英语组马旺宏老师执教外研版八年级上册《Play by the Rules》,以情境任务激发学生语言表达,以班级辩论的形式促进学生思辨规则的柔性与刚性;
道法组郭淑民老师展示《网络生活》一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探讨网络行为的规范与责任;
物理组刘子健老师讲授《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以实验探究促进学生在观察与推理中理解科学原理。
五节展示课充分体现了"学为中心"的课堂理念,学生思维活跃、参与积极,教师引导精当、收放有度。在随后的分学科评课环节中,五位研训专家围绕"学研训用"主题,从学习方式、问题链设计、思维深度等维度进行了精准点评,现场研讨氛围热烈,教学智慧在对话中不断升华。
在活动交流会上,首先由北京景山学校朝阳学校副校长申秋璇围绕“学为中心 生命成长 构建课堂新样态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专题汇报,系统阐述了学校依托“学研训用”项目,构建“学为中心的生命课堂”的探索与实践。学校以“五大教育理论”为支撑,形成了“课堂变革、精准诊断、教研创新、链条培养、学术引擎”五位一体的教学生态体系,推动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实现思维的生长与生命的丰盈,显著提升了课堂质量与教师专业水平。
作为一线教师代表,余蕾老师结合自身语文教学实践,分享了“学研训用”项目在语文学科中的落地探索。她以“感恩、破茧、绽放”三个关键词,真挚表达了对学院领导与导师团队的由衷感谢。发言情真意切,余蕾老师生动勾勒出自己从“教书匠”向“研究者”的破茧成蝶之路,充分展现了青年教师在校本研修中迸发出的学习力与创新力。
随后,陈连林校长围绕“为教师成长奠基”主题作交流发言。他指出,教育的根基在课堂,课堂的核心在教师。景山朝阳学校始终将教师发展视为学校改革的原点,深耕课堂教学。学校以课堂变革为抓手、科研引领为路径、共同体建设为支撑,推动35个课堂实验团队,持续破解教学中的真实难题。陈校长强调,真正的教师成长,不仅是专业能力的精进,更是教育境界的升华——从单一学科的专业化走向“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自觉,使教师在“学研训用”的共生体系中实现自我发展与生命绽放。
活动最后,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于永强副院长作总结讲话。于院长指出,教与学是育人的重要载体,是知识与活动相统一的具体体现。课堂教学应聚焦三大核心要素:问题要素,通过贴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链设计,引导知识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生成;情感要素,兼顾价值认同与科学发展,构建中长期教学方法,以教促学,助力学生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互助要素,正视学生差异,通过互助学习与自我反思,将碎片化知识整合为有机结构,推动每位学生在参与中建立成就感,实现全思维的系统建构。
于院长进一步指出,全思维的建构基础,源于多元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持续关注、在解决问题中的不断反思与重构,以及思考与革新并行的教育实践。“学研训用”不仅是一种研修机制,更是一种推动教育系统性变革的思维方法,旨在让学习回归育人本质,让教师在研究中获得专业尊严与成长力量。
本次“学研训用”项目总结活动,成功展示了项目在区域层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我们深信,在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的专业引领与大力支持下,该项目必将为深化课堂变革、赋能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持续动力。
未来,景山朝阳学校将继续以“学为中心的生命课堂”为核心命题,持续深化教学研究与教师培养,让“学研训用”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支点,让每一位教师与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向阳生长,行稳致远。
- 上一篇:银发经济,撑起万亿康养新赛道
- 下一篇:设立“无作业日” 为学生按下“减压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