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无作业日” 为学生按下“减压键”
发布时间:2025-10-30 01:05 浏览量:1
转自:衢州日报
舒爱民
近日,记者从教育部获悉,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阶段性特点和突出问题,教育部日前发布10条措施,其中包括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等。(10月24日新华社)
10月24日,教育部发布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10条举措,其中“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是对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积极回应,更标志着教育理念正从“唯分数论”向“以人为本”深刻转型。在学业压力居高不下、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的当下,这一举措犹如一缕清风,为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注入了温情与理性。
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焦虑、抑郁、厌学甚至极端事件时有发生,背后折射出的是过重的课业负担、过度的竞争焦虑以及家庭与学校对心理健康的忽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多项调查显示,超过三成的中小学生长期处于高压学习状态,睡眠不足、缺乏休闲时间已成为常态。“无作业日”的提出,正是对这一现实的精准把脉与有力回应。
“无作业日”绝非简单的“减负”口号,而是一种教育哲学的转变。它传递出的核心理念是: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与身心的健康成长。一天没有作业,并非放任自流,而是为孩子腾出时间发展兴趣、参与体育锻炼、与家人交流或单纯地放松休息。这种“留白”式的教育安排,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激发内在学习动力,也让他们在紧张的学习节奏中获得必要的心理缓冲。
更重要的是,“无作业日”是对家庭关系与亲子互动的积极引导。许多家庭的矛盾源于“陪写作业”,作业成为亲子关系的“火药桶”。当一天没有作业,家长与孩子得以从学业压力中暂时抽离,或共读一本书,或进行一次户外活动,或只是安静地聊天,这种情感联结的重建,远比多做一张试卷更有价值。心理健康的基础,往往就建立在这样温暖的日常互动之中。
当然,政策的落地还需配套措施与科学引导。如何避免“无作业日”沦为“补习日”或“游戏日”,需要学校与家庭共同规划,提供丰富的替代性活动建议。同时,应警惕“一刀切”或形式主义,鼓励各地各校因地制宜探索实施方式。关键在于理念的转变——减负不是降低教育质量,而是提升教育的温度与效能。
从“唯分数”到“重健康”,从“拼时间”到“讲科学”,教育部此次举措释放出鲜明的信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设立“无作业日”虽是一小步,却可能是推动教育生态变革的一大步。期待这一政策能真正落地生根,让每一个孩子不仅“学得好”,更能“活得快乐、成长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