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5-10-30 07:15 浏览量:1
根据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精神,撰写关于广东省阳江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状况的详细研究报告。
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
阳江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背景与战略意义:介绍城市更新行动背景下阳江道路交通更新的必要性,分析其作为粤西枢纽门户和沿海经济带支点的战略定位。阳江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现状与成效:从跨区域通道、城市内部路网、农村公路、智慧交通等方面分析现状,使用表格总结核心指标进展。阳江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主要措施:分析规划引领、工程建设、精细治理、智慧赋能等方面的具体措施。阳江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讨路网结构、区域均衡、公共交通、要素约束等方面的瓶颈。阳江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改进建议:提出系统性改进建议,包括规划、网络、治理、创新四个维度。结论与展望:总结阳江经验,展望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阳江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背景与战略意义
城市更新是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而道路交通作为城市发展的动脉系统,其更新改造对于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具有深远影响。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精神,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更新应当遵循"以人为本、提质增效、绿色智能、安全韧性"的基本原则。阳江市作为粤西地区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支点和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与北部湾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其道路交通更新改造不仅关乎城市内部畅通,更直接影响粤西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联动效率。
近年来,阳江市道路交通发展已从大规模建设阶段进入存量优化与增量提升并重的新时期。随着"百千万工程"和"融湾入圈"战略的深入推进,阳江市以建设珠江口西岸都市圈重要交通枢纽为目标,全面推进道路交通系统更新改造。2024年,阳江市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80.79亿元,阳江港吞吐量达4041.57万吨,同比增长9.62%,展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然而,面对机动车保有量十年间翻倍增长至约123.1万辆的挑战,阳江市道路交通系统仍面临路网结构不均衡、区域衔接不畅、老旧基础设施改造难等问题。 本报告旨在系统梳理阳江市在城市更新行动精神指引下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现状,分析采取的关键措施,研判面临的问题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路径。
2 阳江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现状与成效
2.1 跨区域通道建设成效
阳江市大力推进跨区域战略通道建设,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联系。广湛高铁阳江段建设已完成总投资的90%,预计2025年建成通车后将实现阳江与广州等大湾区核心城市1.5小时互达。 阳信高速公路阳江段建设已完成总投资的80%,沈海高速阳西支线、阳东支线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将进一步完善阳江高速公路网络骨架。
在港口建设方面,阳江港大桥已建成通车,进一步强化了阳江港的集疏运能力。阳江港作为地区性重要港口,2024年完成港口吞吐量4041.57万吨,同比增长9.62%,为临港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这些跨区域通道的建设显著提升了阳江在区域交通格局中的地位,为"融湾入圈"战略提供了基础保障。
表:阳江市跨区域通道建设主要进展(2024-2025年)
项目名称当前进展预期效益计划完成时间广湛高铁阳江段完成总投资90%融入广州1.5小时交通圈2025年阳信高速公路阳江段完成总投资80%增强粤西与内地联系2026年阳江港大桥已通车提升港口集疏运能力已完工沈海高速阳西支线前期工作完善沿海高速网络待定2.2 城市内部路网优化成效
阳江市高度重视城市内部路网的优化提升,针对交通拥堵点采取"一点一策"的精细化治理模式。2024年,公安交警部门系统排查市区道路交通标线,完成了康泰路、东风三路、漠江路等6条市区重点路段交通标线的重新施划,协调城管部门完成了建设路、漠江中路2条道路标线的更新施划。
在交通信号优化方面,阳江市通过调整信号灯配时方案,使路口通行效率得到有效提高。目前,全市已实现7条道路的"绿波"通行试点,使车辆在连续路口间能够顺畅通行。 这些措施实施后,中心城区晚高峰时段拥堵延时指数从2.45降低至1.69,平均车速由19.16公里/小时提升至23.22公里/小时,显著改善了城市交通运行效率。
针对学校周边交通拥堵问题,阳江市采取了针对性措施。以鹰山路为例,公安交警部门通过在阳江二中附属小学路段施划黄网格线、更新人行横道和减速标线、撤销不合理停车位等措施,有效解决了该路段逢早晚高峰必堵车的问题。 同时,将该路段设为严管路,增设交通监控设备,增派警力巡查,进一步规范了交通秩序。
2.3 农村公路与"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效
阳江市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2024年,全市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503.9公里,危桥改造14座,行政村通双车道比例达到98%,有效助力了"百千万工程"提速增效。
在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平冈镇,农村公路提升工程覆盖了6条园区道路和5条县乡公路,总长约34.7公里,总投资约8162万元。 其中,园区内公路总长约4.1公里,主要新建了路基、路面、给排水工程等;县乡公路总长约30.6公里,通过拓宽路基和路面、改建桥涵、完善标线和安全配套设施等,大大提升了通行能力。
旦祥村委会的道路改造是阳江市农村公路建设的生动缩影。以往坑洼狭窄的乡道已被平坦宽敞的沥青路取代,并配备了清晰的标线、齐全的警示标志和坚固的护栏。 这一民生工程的实施,赢得了村民们的点赞好评,提升了村民出行的安全感和便捷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2.4 智慧交通与绿色建设成效
阳江市积极推进智慧交通建设,科技赋能交通管理。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正在打造更加高效的警务科技运行生态,运用"高精地图+视频采集"技术,实现道路交通设施设备数字化、可视化管理。 智能交通指挥系统在恶劣天气应急处置中发挥重要作用,2024年共发布714次天气预警信息和提示,在台风期间实现了一般伤人交通事故发生次数为零的目标。
在交通管理信息化方面,阳江市建立了可视化指挥调度平台,可实现警力定点、就近处置。 每位执勤民警佩戴智能定位设备,如遇警情可通过系统了解警力分布情况,通知就近民警处理,加快出警效率。 同时,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管所依托"交管12123"APP等互联网便民服务平台,深化"互联网+车管""网上办、掌上办"服务,2024年共减免群众填写书面申请材料约22万份,网上办理业务约18万起。
阳江市还注重绿美公路建设,将道路绿化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截至2024年,全市累计完成绿美干道提升293.9公里,打造了超700公里交通主干道"流动风景线"。 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道路通行环境品质,也体现了阳江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中的生态环保理念。
3 阳江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主要措施
3.1 规划引领与系统设计措施
阳江市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在道路交通更新改造中的引领作用。市政府编制了相关规划,明确构建"机场+双高铁+高速路网+亿吨大港"的大交通格局,推动"融湾入圈"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规划强调了系统思维和长远眼光,为道路交通更新改造提供了明确方向。
在专项规划方面,阳江市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等级道路制定了差异化的更新改造策略。例如,针对东风四路这一连接主城区和工业园区的重要交通枢纽的拥堵问题,阳东区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解决东风四路交通拥堵问题的建议》,被列为年度重点建议,通过系统调研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改造方案。
阳江市注重分类指导的规划策略,对于老城区道路,注重保护现有路网格局,采取微改造方式;对于新城区和产业园区道路,则坚持高标准规划,满足未来发展需求。特别是对穿城路段,计划对21条道路进行改线,总里程约480公里,解决33个镇街的国省道穿城问题。
3.2 工程建设与技术创新措施
在工程技术方面,阳江市针对不同项目特点,采取了多样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于城市主干道快捷化改造,规划了阳江大道、漠江路、东风三路等项目的快捷化改造工程,包括优化交叉口、封堵部分路口、建设辅道、建设跨线桥或隧道等措施。 如漠江路改造内容包括下穿隧道(漠江路下穿创业路、漠江路连续下穿西平路、石湾路、安宁路)和地面道路及管线修复、重建。
在国道改扩建方面,阳江市积极推进G234线岗美至双捷大桥段扩建工程。该项目推荐方案长约13.819公里,采用设计速度80km/h的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采用34米,设置大、小桥1248/17座,涵洞39道,平面交叉17处。 项目采用旧路改扩建模式,路基部分采用左右两侧拓宽,既节约了资源,又提高了通行能力。
针对材料工艺创新,阳江市在道路建设中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如在道路标线施划中采用高性能反光材料,提高夜间行车的安全性。 在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中,引入高精地图和视频采集技术,提升交通管理的精准度。
3.3 精细治理与人性化服务措施
阳江市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道路交通服务品质和用户体验。针对学校、医院等重点区域交通拥堵问题,采取综合整治措施。如鹰山路片区通过施划黄网格线、更新人行横道、撤销不合理停车位等措施,有效改善了交通秩序。 同时,将鹰山路设为严管路,增设交通监控设备,增派警力巡查,进一步规范了重点路段的交通秩序。
在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摩电)管理方面,阳江市采取了综合治理措施。全市成立摩电整治领导小组,形成党政主导、部门共管、社会参与的治理格局。 推广摩电"带牌销售",督促加油站、维修企业对无牌摩托车落实"拒绝供油、拒绝维修"措施;严查违法行为,落实劝导教育机制,结合"一盔一带"等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群众交通安全意识。 这些措施成效显著,2024年全市涉摩电事故同比下降10.31%。
阳江市还创新公众参与机制,通过"局长信箱"等渠道倾听民意。自2021年5月1日开通以来,"局长信箱"共收到来信496封,答复率100%,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322个。 这种互动机制不仅解决了具体问题,也增强了市民对交通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3.4 智慧赋能与技术创新措施
阳江市大力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应用新技术提升交通管理水平。在智能信号控制方面,公安交警部门根据实际交通量确定各交叉口交通信号灯配时方案,并按照高峰期、平峰期的交通特点设置不同时段方案。 信号配时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会根据交通量变化及时优化调整,提高路口通行效率。
在交通监测与应急响应方面,阳江市建立了智能交通指挥系统,利用高清视频监控、互联网道路监测服务平台、指挥一张图等智能化平台,精准预判易涝风险点并发布预警信息。 这一系统在恶劣天气应急处置中发挥重要作用,可提前调度警力执行防灾避险预案。
阳江市还积极探索车路协同技术应用,通过警用无人机、5G执法记录仪等设备实施更精准的交管治理。 这些智慧化手段的应用,为交通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提高了交通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
4 阳江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4.1 路网结构性矛盾与瓶颈问题
阳江市城市路网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主要表现为东西向通道不足、南北向压力集中的矛盾。虽然跨区域通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城市内部路网衔接不畅,部分区域"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特别是老城区道路狭窄,交通组织复杂,改造难度大。
在关键节点通行能力方面,部分交叉口和路段拥堵问题依然存在。如东风四路作为连接主城区和工业园区的重要通道,潮汐式车流特征明显(早上出城方向爆棚、晚上入城车流量大),导致高峰期交通压力较大。 虽然经过治理有所改善,但部分路口通行效率仍有提升空间。市区部分道路交通标志、标线不齐全或模糊不清,导致驾驶员无法提前预判,常出现临近路口时强行变道等违章行为。
城市组团间连接不足也是突出问题。阳江市下辖各区市之间、城市各功能区之间的快速连接仍需加强。虽然城市快速路建设加快推进,但整体路网密度和连通性仍有提升空间,特别是跨区域交通瓶颈制约了城市整体运行效率。
4.2 区域协调发展不平衡问题
阳江市道路交通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城区路网密度高、技术等级高、服务设施完善;而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交通条件仍较滞后。 虽然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显著,但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偏低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偏远山区交通基础设施仍然不足。
在城乡交通均衡发展方面,公共交通服务覆盖不足问题较为突出。农村地区公交班次少、准点率不高,难以满足居民出行需求。 虽然阳江市实现了行政村通班车目标,但自然村之间的公交连接仍有改善空间。部分农村居民交通安全意识淡薄,无牌无证、超员载客、酒后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依然常见,导致涉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事故多发高发。
区域交通一体化也面临挑战。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相比,阳江在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管理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差距。 虽然广湛高铁等项目建设提升了阳江区域交通地位,但区域交通协同机制仍需完善,通行效率和服务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4.3 公共交通服务效能不足
阳江市公共交通系统整体效能有待提升。常规公交线网覆盖面和通达率仍需提高,公交专用道等优先设施建设滞后。 虽然推出了特色公交服务,但公交吸引力整体不强,难以有效分流小汽车交通需求。
在轨道交通建设方面,阳江市尚未形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主要依靠常规公交和慢行交通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虽然高铁和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但城市内部轨道交通系统仍是短板,制约了公共交通分担率的提升。
不同交通方式衔接不畅也影响了公共交通整体效能。公交与慢行交通、公交与城际铁路之间的换乘便利性不足,"最后一公里"问题仍较突出。 虽然高铁站规划了便捷换乘,但其他枢纽的换乘效率仍有提升空间。
4.4 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
道路交通更新改造项目投资巨大,完全依靠财政投入难以持续。阳江市作为粤西地区城市,资金压力较为突出。 如G234线岗美至双捷大桥段扩建工程项目估算总投资90103.3799万元,每公里建安造价约为4548.4816万元,资金保障压力较大。
随着国土空间管控趋紧,道路改扩建项目面临用地指标紧张、征地拆迁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 特别是在建成区开展道路更新改造,空间约束更为明显,制约了道路扩容和线形优化。
人才技术支撑不足也制约了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质量和效率。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相比,阳江在吸引和留住高端交通规划、建设、管理人才方面竞争力不足,影响了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效能。 特别是在智慧交通、绿色交通等新兴领域,专业人才较为匮乏。
5 阳江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改进建议
5.1 强化系统规划,优化空间结构
阳江市应立足粤西地区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坚持规划先行,完善道路交通更新改造规划体系。首先,应结合"十五五"综合交通规划,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和行动方案,明确不同时期交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空间布局。规划应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提升居民出行体验作为核心目标。
其次,应强化区域协同规划。建立健全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规划协调机制,共同谋划跨区域交通通道。 重点推进广湛高铁、阳信高速等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配套路网建设,强化阳江在区域交通网络中的枢纽地位。同时,加强市域内各区市之间的交通协同,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
第三,应完善分类指导的规划策略。针对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不同等级道路,制定差异化的更新改造策略和技术标准。 对于老城区道路,应注重保护历史风貌和现有路网格局,采取微改造方式;对于新城区和产业园区道路,则坚持高标准规划,满足未来发展需求。
5.2 优化交通网络,提升枢纽能级
针对路网结构性矛盾,阳江应重点优化东西向通道布局,促进城市均衡发展。加快阳江北站至市中心快速通道工程建设,形成多通道的东西部连接体系。 推进城市环路系统建设,分流过境交通,减少市区交通压力。
在枢纽能级提升方面,应加快推进阳江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完善周边市政配套设施,提升枢纽集疏运能力。 积极推进各县区枢纽节点的规划建设,形成多层级枢纽体系。强化枢纽与城市交通的衔接,发展"枢纽+城市"的开发模式,提升枢纽周边区域价值。
对于关键节点改造,应采取"一点一策"的精细化治理模式。 针对拥堵严重的交叉口,通过渠化优化、信号配时优化、交通组织优化等措施提升通行效率。 对于重要的交通枢纽节点,推进立体化改造,消除交通瓶颈。推广智能信号控制系统,根据交通流量自动优化信号配时。
5.3 提升治理能力,优化出行服务
阳江市应进一步深化精细化管理,提升道路交通服务品质。针对学校、医院、商圈等热点片区交通拥堵问题,可采取微循环改造、停车管理、交通组织优化等综合措施。 如在校园周边路段,设置接送临时停车位、安装柔性防撞柱等措施,保障学生安全;在医院周边,通过划定出租车候客区、即停即走区,优化交通流线。
在停车管理方面,应加快推进智慧停车项目建设,提高停车资源利用效率。 结合城市更新,增加公共停车场供给,特别是在老旧小区、医院、学校等停车供需矛盾突出区域。 同时,加强路内停车管理,分路段、分时段制定差异化收费政策,提高车位周转率。
针对慢行交通,应完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系统,提升慢行环境品质。 特别是加强学校、医院、商圈等重点区域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保障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出行权益。推广"骑行+公交"等绿色出行模式,构建连续完整的慢行网络。 改善行人过街条件,在主干道增设信号控制过街设施,保障行人安全。
5.4 推动创新融合,促进绿色发展
阳江市应加快推进智慧交通建设,提升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建设城市交通大脑,整合多源交通数据,实现交通运行监测、预警和调控一体化。 推广智能信号控制系统,根据交通流量自动优化信号配时。 积极发展车路协同技术,选择条件适宜的道路开展示范应用。
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应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加快充电桩网络布局。 优化公共交通线网,提高公交服务品质和吸引力,引导市民形成绿色出行习惯。 结合道路更新改造,增加绿化景观设计,打造生态廊道,采用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海绵城市技术,减少道路径流污染。
提升交通韧性水平,加强交通基础设施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针对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制定交通应急预案,保障应急通道畅通。 完善交通安全设施,提升道路安全防护水平,减少交通事故发生。 特别是针对农村公路安全风险,加大安全防护设施建设投入。
6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系统分析了阳江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现状、措施、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分析表明,阳江道路交通更新改造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许多有益经验,但仍面临结构性矛盾、区域失衡、公交效能不高等挑战。未来,阳江应坚持系统思维,强化规划引领,创新技术应用,深化精细治理,完善体制机制,持续推进道路交通高质量发展。
展望未来,阳江道路交通更新改造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区域一体化: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和广湛高铁建成通车,阳江与大湾区核心城市的交通联系将更加紧密,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智慧化赋能:大数据、人工智能、车路协同等新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将日益广泛,智慧交通系统将成为提升交通效能的重要手段。绿色化转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推动交通领域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新能源汽车、绿色出行将得到更大发展。人本化导向:道路交通更新改造将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和体验,从"以车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提升出行品质和幸福感。通过持续推进道路交通更新改造,阳江将逐步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阳江建设沿海经济带重要支点城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