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钢铁护工”进入家庭,Figure 03如何重建老年居家生活?

发布时间:2025-10-30 09:37  浏览量:1

2025年度最佳发明

作者 | AgeClub徐龙捷


前言

当下,全球正在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龄化社会,劳动力短缺的现状与老年照护需求之间的矛盾正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爆发式的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为我们提供了打破生活界限的另一种可能。

初创公司Figure AI发布的人形机器人“Figure 03”,凭借其与OpenAI技术结合,一经发布便引起热议,人们得以清晰地预见到一个由智能机器人深度参与家庭生活、特别是老年人照护的未来。

本文将以Figure 03为视角,探讨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生活,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趋势与机遇。

PART 01

技术突破,重新定义家庭服务机器人

今年10月,初创公司Figure AI正式发布了第三代人形机器人“Figure 03”,这款产品刚刚发布,便被《时代》杂志评选为“2025年度最佳发明”之一。

(点击播放视频)

人类“驯服”机器人的历史已有数十年,从亚马逊、阿里巴巴的移动机器人分拣包裹,到汽车工业的机械臂组装汽车。到现在,一整座完全由机器人主导的工厂,也不再是什么新鲜事。

每日电讯报在10月12日发表了名为《》的文章,文中称西方高官们震惊于中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

图源:每日电讯报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最新数据,2014年到2024年,中国部署的工业机器人数量从18.9万台飙升至200多万台。去年一年,中国增加的机器人总数为29.5万台,而同期德国为2.7万台,美国为3.4万台,英国仅有2500台。

在工业与代工机器人领域,国内企业已建立起显著优势。正因如此,Figure AI此前发布的主要面向工业与商业用途的前两代机器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并未引起太多关注。而本次,Figure AI选择将重心转向家用场景,意图开辟新赛道。

Figure AI首席执行官Brett Adcock称,Figure 03将与其前代产品大不相同。他们希望它能很快成为第一个适合在家中做家务以及各种体力劳动的机器人。

图源:TIME

从工业场景,到家庭应用,仅仅是一个转身,便为Figure AI博得全球关注,这恰恰证明了,机器人进入家庭的生活,是一种美好而广泛的愿景。

本次推出的Figure 03搭载自研AI平台Helix,该系统整合了视觉、语言和行动能力,使机器人能够直接从人类身上学习。同时,经过了硬件与软件层面的双更新,相比于上一代,03人工智能程度更高,更适配家庭使用场景。

为了应对更多家庭中的复杂场景,Figure 03的手部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升级,指尖传感器可感知最低3克的微小压力,相当于一个回形针的重量;通过自适应指尖,实现稳定抓取各种形状和材质的物体;嵌入手掌的摄像头,提供了更宽的视野与更好的视觉反馈,超精密的触觉系统的建立,让Figure 03实现了真正的家庭精细操作。

图源:NEW Atlas

从叠T恤到叠毛巾,从装填洗碗机到操作洗衣机,从打扫卫生到桌面整理,Figure 03似乎已经为不远后的家庭生活打开了想象的大门。

PART 02

银发浪潮席卷,机器人入户已成趋势

机器人真正进入家庭或许尚需时日,但这并不科幻,也非想象,而是全球老龄化趋势下的现实需求。

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UNFPA)发布的《2024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持续加剧,这给各国的医疗保健、退休保障和劳动力结构带来了严峻挑战。目前,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约8.3亿。按照联合国预测,到2054年,这一群体规模将翻倍,增至约17亿人。

图源:Our World in Data

根据世界助老会的调查,日本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近30%,其次是德国和意大利,分别占21%和23%。中国也处在快速老龄化的阶段,2024年末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22.0%,预计至2040年,这一比例将超过30%。

显而易见,老龄化的未来势不可挡,劳动力与人口结构之间的矛盾只会愈演愈烈。眼下,大规模机器人工厂已经成为现实,机器人进入家庭不过是时间问题。

以日本为例,根据ORIX LIVING的调查数据,日本老年人对于机器看护的接受程度是整体上升的,2018年愿意接受机器人看护的人比例达到了84.3%。而在国内,由于机器人产业的快速成熟与发展,当宇树机器人在春晚上转起花手帕,国内老年人对于机器人有了全新的认识。

图源:nippon

抛开社会趋势,机器人进入家庭承担日常的生活清洁、照护、陪伴等功能对于老年人而言都能极大地提升生活质量。

以Figure 03为例,在其6分钟的宣传片中,展示了机器人在家庭中的种种工作,可以端茶送水搬运物品,也可以清洁餐具收纳整理,还可以自主洗衣折叠整齐,甚至连浇花遛狗也不在话下。

图源:YouTube

这些对于普通人来说轻而易举可以完成的日常行为,对于身体机能开始退化的老年人来说,很多时候已经是有心无力了。机器人的使用,能够大幅地将老年人从生活琐事中解放出来,低龄老人可以有更多时间享受生活,高龄老人也能更轻松地进行居家养老。

总之,类似Figure 03这样的人形机器人对于老年人的生活改善是多维度的。

首先是生活自理与安全保障。人形机器人可以协助或完全替代老年人完成日常家务,以减轻老人的身体负担。同时,机器人更是24小时安全员,可以实时进行监测跌倒、异常状态提醒、用药提醒等,也可以在发生紧急情况时第一时间通知家人或医疗机构,为独居老人提供坚实的安全网。

其次,是可以帮助老人维持独立与尊严。对许多老年人来说,失去自理能力是难以接受的,同时也是尊严丧失的开始,通过人形机器人的协助能让他们更长时间地居住在自己熟悉的家中,而非被迫迁往护理机构,满足大多数老人“在家养老”的心理需求,这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至关重要。

同时,机器人还能为老年人提供情感陪伴与健康管理。现在,人形具身机器人所展现的人工智能能力,在老年人的护理中潜力巨大。它既可以是家庭生活的好帮手,也可以成为老人的“赛博儿女”,陪说话,听唠叨,排解孤独感。同时,机器人也可以根据老人的病历,为老人提供更高质量的居家健康管理。

对于老年人来说,比起空荡荡的房间或是被迫搬到养老院,家里多一个能干活能说话的机器人并没什么不好的。

PART 03

重构养老服务体系,产业的黄金时代

很显然,家用机器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即便是轰动市场的Figure 03也依旧不完美。

然而回看AI技术的发展,2019年ChatGPT的前身甚至无法连贯地写出一句话,而今年年初deepseek横空出世,便将AI人工智能带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各类型的AI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种行业与AI相互交融,这一切仅仅不过10个月。

科技的发展是迅速的,产业的力量是庞大的,人形机器人无疑是市场中最受关注的话题,无数的企业都在围绕着人形机器人的应用进行率先突破。而养老产业也是如此,“每个家庭都会有一个类人机器人,它们会做从清空洗碗机到铺床的家务。”Brett Adcock说道。

人形机器进入家庭,不光是老年人生活的福音,对于企业来说,更是直接催生了一个庞大的银发科技生态,为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首先是创造出全新的消费市场,一旦成本进入可接受范围,家用护理机器人将成为一个庞大的蓝海市场,Brett Adcock认为,全球机器人行业潜力约40万亿美元。

目前,上海如身机器人已在两年内实现了4轮融资,其核心产品“齐家Q1”养老机器人具备生活照料、移动辅助、情感陪伴与健康守护等功能,支持“操作形态”与“轮椅形态”一键切换,可完成起身、递水、喂饭、载人移动等高频任务,预计在2026年实现量产。

图源:如身机器人公众号

大量资本进入更是证明了家用人形养老机器人的潜力。不仅如此,不光是机器人本体的销售,后续的服务与维护也潜力巨大。

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后还能催生“机器人即服务”(RaaS)模式的发展,企业可以提供租赁服务,让家庭无需一次性投入高额费用,即可享受机器人护理服务。同时,提供软件订阅、功能升级、远程维护等增值服务,创造持续性的收入来源。

目前RaaS模式已经在国外实现较为广泛应用。情感陪伴机器人ElliQ设备与云端服务结合,采取一次性购机 + 订阅服务的模式,在订阅期内不断向老人提供娱乐陪伴、人际联系、健康养生以及日常生活协助等四大类型的服务。

图源:ElliQ

其次,人形机器人不仅可以进入家庭,同样可以进入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缓解老年养老中的医疗压力与护理压力以及照护压力。机器人可以分担护理人员大量重复性、体力性的工作,让他们能更专注于需要人类情感投入和专业判断的核心护理任务,从而提升整个护理行业的效率与服务质量。

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研究团队最近研发出一款照护机器人,能协助长期卧床的高龄者翻身、更换尿布,还会根据照顾对象的行为,自行调整机器人的反应行为,同时还能协助对象穿袜子、完成折叠衣物等简单工作。

图源:公视新闻网

在德国的部分州,养老机构正在尝试使用人形机器人“Pepper”对老人进行健康管理与情感陪伴,老年人可以使用机器人进行“娱乐”“时事”“大脑训练”和“锻炼”;慕尼黑Navel Robotics公司推出的社交机器人Navel,自2024年开始它已成为部分养老院的常驻日常伴侣。

图源:Navel

Figure 03的出现,不是单纯的技术突破,它更像是吹响了时代观念变革的号角,在工业与商业机器人赛道日益拥挤的当下,养老机器人的突然爆火证明,通用人形机器人走入家庭、服务社会的未来已不再遥远。

对于企业而言,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正是一个万亿级市场的起点。无论是机器人制造商、养老服务提供商,还是医疗健康、智能设备、家居改造等行业,都将在这场革命中找到新的增长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