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婚姻最旺一个家?在爆火的鸡排哥身上,我发现了答案

发布时间:2025-10-30 11:17  浏览量:1

你听说过“鸡排哥”李俊永吗?

他是江西景德镇一个卖炸鸡排的普通摊主,因为和顾客的幽默互动语录走红全网:

“做你的,做完你的做你的,做完你的做你的……”

“我要把它炸到位,炸不到位,我是无法原谅我自己的。”

图源:央视频截图

但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他被问到“人生中最大的成功是什么?”

“鸡排哥”对着镜头坚定地说:“我人生中最大的成功是选对了老婆。她品性好、性格好、辛勤劳作,对人真诚友善。”

这句话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却在短短几天刷爆了评论区。

有人说:“这才是爱情最好的样子。”

还有人说:“一个懂得欣赏另一半的人就是拥有了幸福的人。”

在这个“爱情”经常被轻视、质疑的时代里,“鸡排哥”的表达显得格外真诚。

因为这背后藏着一种难得的能力:欣赏。

“欣赏”听上去像是一种情绪,其实是一种关系结构。

它意味着,当一个人看向你时,看到的不只是“你能为我做什么”,而是“你是谁”。

多项心理学研究指出,在稳定而幸福的伴侣关系中,持续的欣赏与肯定,比外貌、经济或价值观一致,更能预测关系满意度与持久性。

这样的婚姻,也会更旺一个家,使得夫妻生活越来越美满。

为什么被欣赏和肯定有这么大的力量?

今天,壹心理想跟你聊聊“欣赏型伴侣”。

被欣赏,是每个人的底层心理需求

“鸡排哥”的采访之所以能打动那么多人,正是因为他那份质朴的感激,击中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共同渴望:被自己深爱的人,真正地看见和欣赏。

这并非虚荣,而是深植在人性底层的心理需求。

社会学家查尔斯·库利提出的“镜中我”理论指出,个体的自我观念很大程度上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的。

我们就像在一面“社会的镜子”前塑造自我,而伴侣,无疑是这面镜子中最清晰、也最重要的一面。

当你被伴侣真正地看见和肯定,这种体验会让你更认可自己的价值,也会让你更清楚“我是谁”。

而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视角下,“爱与被爱”是仅次于生理与安全之后的核心需求。

它是一种被看见、被理解、被确认的“存在性需求”。

因此,伴侣的欣赏,本质上是一种“存在性确认”。

这种确认让亲密关系变得特殊和稳固。

它仿佛在两个人之间建立起一个安全的心理空间,帮助我们抵御外部世界中遭遇的否定和挫折,并提供最深层次的心理支持和安全感。

同时,被欣赏也意味着一种持续的“积极关注”。

研究表明,伴侣间的情感验证与积极关注,不仅能显著提高关系满意度,还会增强个体的自尊与心理韧性。

它会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力量,促使我们不断成长,变成更好的自己。

正如伏尔泰所说:“真正的爱情,是两个人彼此欣赏,彼此呵护,彼此成就。”

“欣赏”不仅是浪漫和爱的表现,还能让关系中的能量流动起来。

它让两个人在相互理解中保持自我,也让爱变成一种可持续的、不断再生的心理资源。

如何识别“欣赏型伴侣”?

当我们提到“欣赏型伴侣”时,并不仅仅意味着不批评、不抱怨。

而是一种主动、持续地从伴侣身上发现积极特质,并愿意表达珍视的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伴侣是“欣赏型伴侣”?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

1、看重“你是谁”,而不是“你能给我什么”。

欣赏型伴侣的核心特征,是以品格为欣赏的焦点。

TA们的爱不以条件为前提,也不以结果来衡量价值。

就像“鸡排哥”谈起妻子时,没有夸她“漂亮”“能干”,而是说她“性格好”“品性好”“对人真诚友善”。

他没有从功能角度去赞扬妻子,而是基于对妻子人格的尊敬,由衷地表达对妻子的认可与感谢。

他真正感激和欣赏的,是妻子面对生活琐碎时展现出的善良与韧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正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的体现。

它是指一种无条件接纳的态度,让一个人能在安全感中成长为最真实的自己。

在这样的关系中,你不需要不断地证明自己;

被爱,也不再以“表现”为前提。

你可以安心地“做自己”,而不是“演一个理想中的自己”。

图源:小红书账号@景德镇鸡排哥

2.在你脆弱时,依然能看见你值得被爱。

欣赏型伴侣不会只在成功时为你鼓掌,更会在你失败、迷茫甚至崩溃时,稳稳地接住你。

电视剧《小欢喜》中,方圆在一家公司兢兢业业打拼了十几年,以为自己能升总监,结果却被裁员。

他无法接受这种挫败和羞辱,陷入自我怀疑,瞒着家里偷偷出去假装上班。

但他的妻子童文洁知道后,完全没有抱怨丈夫,也不提他被裁员给家庭经济带来的负担。

反而不断肯定方圆这些年在工作、家庭中的付出,甚至支持他去追求收入不稳定、但一直想从事的配音工作。

这正是欣赏型伴侣最难得的特质:TA们在脆弱时刻,不是急着修复你,而是先看见你。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Donald Winnicott把这种关系模式称为“安全容纳”,即当一个人感受到自己“被安全地容纳”,才能允许真实的情绪被表达、被接纳。

被欣赏的时刻,其实是在被“容纳”的时刻。

欣赏型伴侣传递出的信号是:“你可以失败,也依然值得被爱。”

图源:《小欢喜》台词截图

3、支持你的成长,但不塑造你。

真正的欣赏型伴侣,从不试图把你“塑造”成TA们期待的模样。

而是会尊重你的意愿与选择,相信你的节奏,陪伴你成为想成为的人。

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雕像本来就在石头里,我只是把不要的部分去掉。”

欣赏型伴侣就像一个雕刻家,陪伴你剔除多余的部分,不是把你塑造成TA们想要的样子,而是帮助你更接近心中的理想自我。

反之,很多关系之所以让人疲惫,恰恰是因为TA们把“改造”当作“欣赏”。

比如一个很常见的例子:

朋友小A很看重自己的工作,经常主动加班学习,希望能取得一番成就。

但她的伴侣只欣赏她的“顾家”和“贤惠”,经常跟她说:“你太辛苦了,不用那么拼,把家照顾好就行了。”

这看似是赞美和心疼,但实则是一种价值错位的欣赏,忽略了她内心真正的渴望。

它没有触及到小A的核心价值观,反而让她觉得自己被限制在别人定义的角色里。

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心理僵化与关系隔阂。

还有朋友小B曾跟我抱怨:“我男朋友每天都告诉我,哪里可以更好,比如换个工作、瘦一点、说话方式圆滑一点。我知道他是为我好,但我却越来越讨厌自己。”

这正是“伪改进型关系”的典型,也是一种“自我实现预言”:当一个人被长期投射为“需要修正的对象”,TA最终会真的相信“我永远不够好”。

而欣赏型伴侣恰恰相反,TA们会让你在被看见中成长,在被尊重中主动做出改变。

如何培养一段“欣赏型关系”?

事实上,我们谁也无法保证,一定能遇见一个完美的“欣赏型伴侣”。

其实,真正能让一段关系持续发光、彼此滋养的,从来不是“找到”一个对的人,而是两个人愿意并肩学习,一起去成为那个“能看见、能珍视、能温柔对待彼此”的人。

所以,与其不断寻找,不如从今天起,和你的伴侣共同培养一段 “欣赏型关系”。

你们可以尝试从下面的方法开始练习:

1、学会用“欣赏的语言”。

心理学家Shelly Gable曾提出“主动-建设性回应”理论:

当伴侣分享一个小成就或感受时,你的回应方式,决定了这段关系的温度。

与其说“还行吧”“不错啊”,不如说:“我注意到你今天工作时特别专注,那让我觉得特别有魅力。”

这种“观察+表达”的语言模式,能让对方感受到自己被真正看见。

神经科学研究也发现,这样的正向反馈会激活大脑的多巴胺与催产素系统,让双方在生理层面上“更靠近”。

每天哪怕只花一分钟,说一句真诚的欣赏,都能让关系更加保鲜。

2、从“改造取向”到“成长取向”。

很多关系逐渐变得紧张,是因为彼此都陷入了“改造”模式:“你要变得更积极”“你不应该在这个时候换工作”“你应该更有上进心一点”……

但真正稳定的伴侣关系,是成长取向的:“你想成为谁,我愿意陪你去靠近。”

例如,与其说“你怎么还没换工作?”,不如问:“你觉得哪份工作更能靠近你想要的生活?”

自我决定理论指出,人只有在感到自主和尊重的环境中,才容易主动做出改变。

欣赏型伴侣会懂得:想让伴侣改变,不是推着TA走,而是让TA感到被理解后自然成长。

3、把“欣赏”变成一种日常仪式。

爱不是靠某个纪念日或礼物维系的,而是靠微小而持续的“被看见”。

你们可以固定每周一个“欣赏时刻”:

在吃饭、散步时,甚至睡前十分钟,彼此聊聊“这周我注意到你哪件事让我很感动”。

这类微行为在关系研究中被称为“微互动”,根据心理学家Gottman的追踪研究,这种小而频繁的积极互动,比偶尔的大动作更能预测长期幸福感。

它能让两个人在日常生活的碎片里,一点点地靠近彼此。

4、 先看见自己,才能更好地看见彼此。

在任何关系里,欣赏都不是单向的给予。

健康的欣赏型关系,是两个互相“被看见”、也愿意“去看见”的人之间的双向流动。

很多人之所以在关系中感到失落,不是因为没人欣赏TA们,而是TA们自己也不确定,自己真正希望被欣赏的是什么。

当你能清楚地意识到这些,你也就更能告诉对方:“这是我希望你了解的我。”

你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小练习:

写下三个“我希望被看见的自己”,比如:温柔、努力、有创造力;

再写下三个“我想对伴侣表达的欣赏”,比如:谢谢你总是默默准备好早餐、我喜欢看你认真跟孩子讲故事的样子、我很开心你总是会主动承担部分家务……

这个练习能帮助我们更清楚自己在关系中的“心理需求点”,也提醒我们:被爱与爱人都需要主动。

最后——

不是每段关系,都能满足“被欣赏”的需要。

如果对方暂时无法给予你需要的看见与珍视,这并不意味着你爱错了人,但或许意味着你们对关系的期待有所不同。

你可以选择 “接受并感谢”,保持边界、减少消耗;

也可以尝试“重构连接”,明确告诉对方你的情感需要;

当然,你随时都有离开一段关系的权利。

心理学研究显示,长期处于“被批评”“被忽视”的关系中,会逐渐磨损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甚至影响未来去爱的勇气。

所以,无论你此刻正处于什么样的关系中,请保持这个信念:

你始终值得被看见和欣赏。

写在最后

这是一个高度“自我中心化”的时代。

我们习惯了关注自己的感受,努力学着看见自己、爱自己。

这并没有错。

但身边的人,却总是容易在我们的“高度自我关注”中,被忽略、被冷落,甚至被错过。

而欣赏,恰恰是另一种选择——选择将目光转向对方,将焦点投向彼此。

在看向爱人的目光中,我们会收获一种不同的体验。

就像在欣赏妻子的“鸡排哥”身上,我们看到了平凡生活中最真实、最动人的幸福。

它让我们发现,去爱,有时比被爱更让人感到丰盈。

愿我们都能在生活中学会看见他人,并被温柔看见;

懂得用心欣赏,也被所爱之人真诚地欣赏。

世界和我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