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鼎:(56)从陕西扶风县五泉乡走出的开国少将

发布时间:2025-10-14 02:08  浏览量:1

铁血丹心照陕甘——纪念开国少将张西鼎同志(1913年一1977年)陕西省扶风县五泉乡(今属杨陵区)人。解放战争时期,张西鼎为创建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和解放陕南做出了突出贡献。建国后,担任陕西省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陕西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甘肃省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职。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上,无数陕甘儿女怀揣救国理想,在战火中淬炼成长,开国少将张西鼎同志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从扶风这片关中热土走出,以一生的坚守与奉献,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铁血忠诚,其事迹与精神,至今仍在三秦大地上回响。

一、黄土高原孕育的革命火种:早年经历与投身革命(1913年12月-1935年)

1913年12月,张西鼎出生于陕西省扶风县五川乡(今属杨凌示范区)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彼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关中平原的贫瘠与动荡,在他年少的心中刻下了深刻印记。家境贫寒未能阻挡他求知的渴望,在乡邻的接济与自身的刻苦下,他断断续续读完私塾,后又进入当地小学,接触到进步思想的萌芽。

1930年,陕军甄士仁部收编灾民时,在凤翔成立军官学校,张西鼎入伍当了学兵。甄部后隶属杨虎城的十七路军。

1934年入孙蔚如第38军教导大队。

12月被分配到第17师任通讯排排长。

青年时期的张西鼎,目睹地主豪强欺压百姓、列强势力渗透内陆的现实,逐渐萌生了“救亡图存”的念头。他常与志同道合的青年秘密传阅进步书刊,讨论国家前途,在心中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陕北的消息传来,如同惊雷划破长空,让身处关中的张西鼎看到了希望。这一年秋,经地下党员介绍,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告别家乡,踏上了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道路。

二、陕甘苏区的峥嵘岁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5年-1937年)

入党后的张西鼎,迅速投身土地革命的洪流。当时的陕甘苏区正处于巩固发展阶段,他被派往陕甘边根据地,担任基层党组织宣传员,负责发动群众、建立农会、开展土地改革。

在艰苦的环境中,他白天深入农户,用陕西方言向农民讲解“打土豪、分田地”的道理,夜晚则冒着生命危险,在窑洞里秘密印刷革命传单。一次,为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清剿”,他与战友在子午岭的山林中隐蔽了半个月,靠野果、树皮充饥,却始终没有放弃传递革命信息的任务。1936年,红军东渡黄河进行东征战役,张西鼎主动请缨,参与后勤保障工作,往返于苏区与前线之间,运送粮食、药品,为战役的胜利贡献了力量。

这段在陕甘苏区的战斗经历,不仅磨练了他的意志,更让他深刻理解了“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革命宗旨,为他后续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抗大熔炉与敌后烽火: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同年12月,根据党组织安排,张西鼎奔赴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学习。在抗大这座“革命熔炉”里,他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军事战略战术,聆听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的讲课,思想觉悟与军事素养得到极大提升。

1938年初在结业后,奉派回家乡筹建中共扶风县委,任县委书记。

1938年10月,因无公开,职业做掩护,中共组织派他到山西,加入在中条山与日军鏖战的国民党38军赵寿山部任补充二团通信排长,九十八团三营便衣队队长,教导大队区队长、连长做党的秘密工作。

1939年2月,中共陕西省委决定成立中共38军工作委员会。张西鼎为工委委员,工委把培养训练干部作为部队的中心工作,先后办了五期教导队,第二期,1939年春在茅津渡举办。张四鼎奉派担任第一队区队队长兼中共第一队军官小组组长。

1940年三月,三十八军以军部教育连名义在娘娘庙附近举办第三期教导队,张西鼎仍参与,任教育连连长兼中共军官支部负责人。为38军培养了一批军政骨干。

1940年冬,38军被调离中条山,张两鼎随军移防河南巩县、泗水一带。

1941年皖南事变后,蒋介石对38军施加压力,点名要赵寿山军长将张西鼎等几十名红色军官送往西安劳动营受训。军中中共地下组织和赵寿山共同努力,使这批中共党员脱离了险境。中共38军工委分析了部队的处境和形势,听取了赵寿山的意见,决定派张西鼎去延安向中共中央汇报。

张西鼎以送家属为名,由巩县入潼关抵耀县。通过封锁陕甘宁边区的哨卡进入中共陕西省委驻地照金,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汪峰带他到延安。先向中共中央军委和第18集团军总参谋长叶剑英做了汇报,用一周时间研究了中央军委提出的"部队行动方案",为以后同中共中央进行无线电联络,他还学会了密码翻译。随后,毛泽东接见了张西鼎,对中共38军地下工委和赵寿山军长的工作做了肯定,并亲切的说:“纵观全局,38军不宜拉向解放区,你们若发现中原新的动向,及时速报中央,再决定你们的行动”。

1941年5月初,张西鼎返回部队,仍然是先到照金,再由省委派人送过国民党封锁线,于5月中旬回到巩县。及时向中共军工委和赵寿山转达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

1942年深秋,由于蒋介石派汤恩伯的六个军队遭受三部形成包围,中共军工委和赵反复研究,将部队拉向解放区的应急措施,又一次派张西鼎和范明到延安汇报请示,毛泽东先后两次召见他们,在详细询问了38军的处境和赵寿山的行动计划后,毛语重心长的说:“你们的工作成绩,经验是好的,是我们党的统战工作的典范。今后党在赵部的方针是,进一步做好上层统战工作,坚持抗战到底,具体做法要隐蔽骨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待机而做”。“要广交朋友,外灰内红,尽量使党的骨干向上爬,掌握兵权,保证实力,巩固好38军部队。北抗日本,南斗重庆。还说:“我们对赵军长是完全相信的,可向他公开38军中共地下党员名单,使赵心中有数”。38军贯彻毛泽东的指示。中共地下组织的工作越做越好,但是国民党顽固派不会让38军外灰内红。

1944年3月,蒋介石把赵寿山调往第三集团军任总司令,另派亲信张耀明接任军长。为防不测。

张西鼎和范明等一批中共党员撤回陕甘宁边区。张西鼎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1944年冬天。张西鼎和周忠英突然接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召见,派他们再到38军,帮助中共38军地下工委工作,临行前,中共中央领导同志还意味深长的说:山高路险,注意安全。

1945年元旦,张西鼎、周仲英从延安出发,辗转回到38军驻地,整顿了中共地下组织,确立了工委核心领导小组。指定了各团、营、连的中共组织负责人,为起义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3月份,张西鼎、周仲英一起隐蔽到副团长尤继贤(中共党员)领导的陕县国民兵团。六月,八路军豫西军分区收编的地方武装,两个旅被国民党顽固派策反叛变,张西鼎和周仲英同军分区失去联系。关键时刻,他俩接到中共中央通知:38军17师有西调迹象,应迅速决然将该师拉出来,其他部队能拉多少就拉多少。他俩立即同共产党员徐又彬,梁励生,朱曼青进行研究,一面布置17师立即准备起义,一面组织陡县国民兵团应付突然事变。7月7号,国民党顽固派的两个保安团和两个自卫大队向陕县国民兵团发起攻击,张西影和周仲英带一个小分队占领制高点进行抵抗。尤继贤率团部及几十个武装人员向西突围于次日12点找到八路军豫西军分区的部队。7月17号17师起义部队也顺利抵达豫西军分区。部队起义后成立了军政委员会和中共17师总支部。張西鼎任中共总支部书记。

四、解放战场的铁血征程: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内战,张西鼎先后担任晋冀鲁豫军区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第17师政治部主任,陕南军区第17师政治部部主任,陕西军区安康军分区副政委等职参加了上党,邯郸,豫西,宛西等战役,为创建。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和解放陕南做了大量工作。

五、建设时期的坚守与担当: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1977年)

新中国成立后,张西鼎并未停下奋斗的脚步,而是转身投入到国防建设与军队现代化的事业中。历任陕西省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陕西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甘肃省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职,为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人民军队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张西鼎因其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卓越贡献,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解放勋章。致力于军队思想政治建设与后勤保障体系完善。在任期间,他深入基层部队调研,倾听官兵心声,推动解决了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受官兵爱戴。

“特殊年代期间,张西鼎遭到冲击,但他始终坚守原则,保护了一批老干部与革命同志。他恢复工作后,不顾身体劳累,迅速投入到军队整顿与恢复建设中。

1977年7月31号因病逝世。

六、荣誉背后的精神丰碑:荣誉与精神传承

张西鼎同志的一生,获得了党和人民给予的诸多荣誉:开国少将的军衔、二级解放勋章……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是他“不怕牺牲、勇于担当”的战斗精神,更是他“心系群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

他常对身边的人说:“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不能有半点私心。”在担任领导职务期间,他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住房、用车等都严格按规定执行,从不搞特殊化。他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军人:从革命战争时期的“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到建设时期的“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再到对后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嘱托,张西鼎的精神如同一座丰碑,矗立在陕甘大地,也矗立在每一位传承者的心中。

如今,在杨凌示范区的红色教育基地,他的事迹被制成展板,供后人瞻仰学习;在部队院校,他的故事被纳入教材,激励着年轻军人传承红色基因。

七、烽火中的温情记忆:轶事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张西鼎不仅是一位英勇的指挥员,更是一位充满温情的革命者,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轶事。

在抗日战争的一次战斗中,他发现一名失散的孤儿,孩子的父母已被日伪军杀害。张西鼎毫不犹豫地将孩子带在身边,行军途中亲自照顾,用自己的口粮喂养孩子,还教他读书写字。后来,他将孩子送往延安的保育院,并时常写信询问孩子的情况,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还帮助孩子找到了亲人。解放战争中有一次部队曾在一个村庄驻扎。当时村里一位老人病重,缺医少药。张西鼎得知后,立即将自己随身携带的药品送给老人,并安排卫生员每天为老人诊治。老人康复后,带着自家种的红枣找到张西鼎,含泪说:“解放军就是咱老百姓的亲人啊!”

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却生动展现了他“爱兵如子、爱民如亲”的情怀,也让他与群众、与战士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八、家国情怀的代代延续:家庭情况

张西鼎同志的家庭,是一个充满革命情怀的家庭。他的妻子,也是一位老共产党员,早年投身革命,在根据地从事妇女工作,曾参与组织妇女救国会、支援前线等活动,与张西鼎在战火中相识、相知、相爱,婚后始终相互支持,共同为革命事业奋斗。

张西鼎对子女的教育十分严格,始终强调“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沾父辈的光”。他的子女继承了父亲的军人本色,在工作中多次立功受奖;为社会主义繁荣昌盛,贡献力量,在各自岗位上默默耕耘,传承着父辈的奉献精神。如今,张西鼎的后代们分布在不同岗位,但都牢记他的嘱托,以“低调做人、踏实做事”为准则,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让张西鼎的家国情怀得以代代延续。

从扶风县五泉乡的农家子弟到开国少将,从土地革命的宣传员到国防建设的领导者,张西鼎同志的一生,是中国革命与建设历程的缩影。他用热血与忠诚,诠释了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他用一生的坚守,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纪念张西鼎同志,不仅是为了缅怀他的事迹,更是为了传承他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