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状况及改进路径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5-10-30 06:21  浏览量:1

1 引言

城市更新是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而道路交通作为城市发展的动脉系统,其更新改造对于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具有深远影响。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精神,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更新应当遵循"以人为本、提质增效、绿色智能、安全韧性"的基本原则。梅州市作为粤闽赣三省交界处的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以及广东省唯一全域原中央苏区的地级市,其道路交通更新改造不仅关乎城市内部畅通,更直接影响粤北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联动效率,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苏区融湾具有特殊意义。

近年来,梅州市道路交通发展已从大规模建设阶段进入存量优化与增量提升并重的新时期。随着"百千万工程"和"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梅州市以建设粤闽赣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目标,全面推进道路交通系统更新改造。然而,梅州市道路交通系统仍面临路网结构不均衡区域衔接不畅老旧基础设施改造难等挑战。本报告旨在系统梳理梅州市在城市更新行动精神指引下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现状,分析采取的关键措施,研判面临的问题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路径。

2 梅州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现状与成效

2.1 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成效

梅州市已初步形成以高速公路、铁路为骨架,民航机场为节点,普通国省干线为骨干,农村公路为脉络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截至2022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0841公里,位居全省第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752公里,位居全省第五。普通国省道总里程达到3117公里,位居全省第一,农村公路里程16972公里,基本实现二级公路"县通县"、三级公路"镇通镇",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组组通"全覆盖。

跨区域通道建设方面,梅州市取得显著进展。梅汕高铁已通车运营,使梅州正式接轨国家高铁网络。梅龙高铁已进入开通倒计时,预计2025年通车后将实现梅州至广州、深圳等大湾区核心城市2小时直达。龙龙高铁武平至梅州段项目已完成初设批复,预计2025年全线开工建设,2028年建成通车,将结束蕉岭县不通铁路的历史。高速公路网络不断完善,大丰华高速丰顺至五华段、大潮高速、梅平高速等项目相继通车,初步形成"两环六射八连"的高速路网框架。

2.2 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提升成效

梅州市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成就显著,是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最多的地市。梅县区、兴宁市、蕉岭县、五华县、梅江区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兴宁市更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市100人(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100%通硬化路,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双车道比例达到75.7%。

农村公路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梅县区依托南福金柚公园,对通往园区的乡道Y330线进行升级改造,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打造"车在路中行,人在林中游"的生态景观路。兴宁市结合"百千万工程",建设了一条条党心民心振兴路、产业脱贫致富路,有效将散落的农村居民点、旅游景区、历史文化资源连接起来,带旺乡村人气、撬动经济发展。

2.3 城市内部路网优化成效

梅州市高度重视城市内部路网的优化提升。西部旅游快线作为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主线已基本完成,全长30.711公里,连接梅西镇、大坪镇、南口镇和程江镇,将西部乡镇至梅州城区的车程缩短至半小时以内。该线路采用二级公路标准,双向四车道,并配套建设绿道25.6公里,实现了交通功能与景观效果的有机结合。

针对交通拥堵点治理,梅州市采取"一点一策"的精细化策略。如梅水路作为连接梅江区多个重点民生区域的城市次干道,虽存在机动车道路面宽度不足、慢行系统缺失等问题,但已提出拓宽改造方案,计划将路面单侧拓宽至20米,满足双向4车道通行需求,并建设专用非机动车道和智慧交通管理系统。汕梅高速改扩建项目被评为梅州市红旗项目,采用"永临结合"模式,将施工便道与乡村公路、林区消防道路相结合,变"临时占用"为"永久价值"。

2.4 智慧交通与绿色建设成效

梅州市在智慧交通建设方面取得积极进展。西部旅游快线建设采用智慧化工程,对已建成线路在交通量、事件监测、重点边坡、桥梁监测等方面进行智慧提升,构建数据中心和数字底图平台。梅龙高铁铺轨施工中使用CP500Z型本邻线铺轨作业设备,实现"一机三用",并利用工程调度指挥中心和轨道信息化管控平台,实现铺轨施工智能管理。

绿色交通方面,梅州市大力实施干线公路绿化品质提升。截至2024年6月,全市49处高速公路出入口已完成绿化品质提升,累计种植各类乔灌3.6万余株,完成233公里普通国省道"绿美公路"建设。G358线平远八尺至五指石段等道路通过乔灌花草错落有致的景观设计,打造"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的出行体验。

3 梅州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主要措施

3.1 规划引领与系统设计

梅州市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在道路交通更新改造中的引领作用。市政府编制了《梅州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21-2035年)》,明确构建"西融、东联、北拓、南畅"的交通大格局,形成"两横两纵两联"的综合运输通道布局。规划提出建设厦梅广通道、龙梅深通道、赣梅汕通道等三大通道,以及粤北生态发展走廊和粤东沿江出海走廊,强化梅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与海西区、长三角地区重要连接点的枢纽功能。

专项规划方面,梅州市结合"百千万工程"实施,制定了一系列区域性交通规划。如梅县区编制了《梅县区"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统筹推进3大类25项交通公路重大项目建设。兴宁市针对跨县交通需求,将兴宁X012县道延伸至与梅县、丰顺G206国道连接等项目纳入"十五五"综合交通规划修编工作。

3.2 工程建设与技术创新

梅州市在道路交通工程建设中注重技术创新工艺改进。汕梅高速改扩建项目引入工业级无人机吊装隔离栅、混凝土等材料,实现单架次70公斤荷载的精准投放,单班运输效率较人力提升近10倍。在隧道施工中,针对莲花山1号隧道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况,采取缩小循环进尺、及时支护、加密监控量测等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道路功能提升方面,梅州市采取分类施策策略。对农村公路,重点实施"单改双""白改黑"工程,如Y351新圩至旋风(白沙)美丽农村公路项目将原有路面从3.5米拓宽至6.5米,并加铺沥青混凝土路面。对国省道穿城镇路段,通过归并中央分隔带开口、增设辅道、安装路灯等措施,全面提升交通安全品质。

3.3 精细治理与人性化服务

梅州市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道路交通服务水平。针对学校周边交通拥堵问题,梅县区推出"定制公交"服务,专为学生和工业园区员工提供点对点出行服务。为加强国省道交通安全管理,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国省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25年底实现国省道省际、市际、县际流量监测设备100%覆盖,穿村过镇路段、平交路口、事故多发路段视频监控100%全覆盖。

交通秩序整治方面,梅州市建立"一路多方"联合执法机制,公安、交通运输、教育、农业农村等部门协同严查"三超一疲劳"、酒驾醉驾等易肇事肇祸交通违法行为。同时,加强非机动车和行人执法管理,探索"体验式排查",优化管理措施。

3.4 智慧赋能与融合发展

梅州市积极推进交通与产业融合发展。依托梅河高速等交通动脉,打造"高速+旅游服务"模式,与沿线旅游主管部门、景区、服务区等共建联动服务平台,向旅客精准推送出行资讯。梅州综保区作为广东省内唯一内陆型综保区,借助便捷的交通条件,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等产业,已落户企业6家,新签约项目10家。

交邮融合方面,梅县区重点打造区级农村电商物流中心,建设19个镇级电商服务站、32个脱贫村电商站点、250个村级电商站点,实现镇域覆盖率达100%。兴宁市结合"四好农村路"建设,将快递服务延伸到村,基本实现快递服务"村村通"。

4 梅州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4.1 路网结构性矛盾与瓶颈问题

梅州市道路交通网络存在区域性失衡问题。虽然综合交通网络初具规模,但高速铁路方面仅有南向的梅汕高铁,西融大湾区、北通长三角、东连海西区的高速铁路网络未完全打通。出省出市高速公路通道有待完善,与赣闽地区的高速通道仍需织密,与大湾区联系的通道主要依赖汕湛高速,节假日拥堵现象明显。

城市内部路网连通性不足问题突出。平远、蕉岭、大埔、丰顺等相邻县之间未实现高速公路直接连通,县际出行仍需绕行。中心城区外环快速路未成形,部分主干道如梅水路存在路面宽度不足问题,机动车道路面宽度仅13米,不满足双向4车道通行要求。普通公路网结构有待优化,低等级公路比重较大,三级以下公路里程17792公里,占普通公路比重达86.3%。

4.2 区域协调发展不平衡问题

梅州市道路交通发展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区域差异。丰顺东部、梅县北部、五华西部、兴宁北部等地区仍存在高等级公路覆盖盲区。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偏低,尤其是乡道Y427等道路因建设年限较长,历史标准偏低,通行能力不足,但由于县域财政统筹压力较大,短期内全面实施升级改造存在现实困难。

跨区域交通协同不足制约了梅州枢纽功能的发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地区快速连接的重要节点,梅州在区域交通网络中的枢纽能级有待提升。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相比,梅州在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管理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差距,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机制不健全。

4.3 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

资金不足是梅州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面临的主要瓶颈。由于经济活力不强、土地价值较低,梅州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更新的基础条件较为薄弱。部分项目如乡道Y427升级改造,因县级财政压力大,难以立即实施。重大交通项目需履行科学论证、资金筹措、用地审批等法定程序,资金保障压力较大。

人才技术支撑不足也制约了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质量和效率。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相比,梅州在吸引和留住高端交通规划、建设、管理人才方面竞争力不足,影响了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效能。特别是在智慧交通、绿色交通等新兴领域,专业人才较为匮乏。

5 梅州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改进建议

5.1 强化规划引领,优化空间布局

梅州市应立足粤闽赣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战略定位,坚持规划先行,完善道路交通更新改造规划体系。首先,应结合《梅州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21-2035年)》,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和行动方案,明确不同时期交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空间布局。规划应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提升居民出行体验作为核心目标,特别是在老城区道路改造中,注重保护历史风貌和现有路网格局。

其次,应强化区域协同规划。建立健全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规划协调机制,共同谋划跨区域交通通道。重点推进梅龙高铁、龙龙高铁等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配套路网建设,强化梅州在区域交通网络中的枢纽地位。同时,加强市域内各区县之间的交通协同,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

第三,应完善分类指导的规划策略。针对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不同等级道路,制定差异化的更新改造策略和技术标准。对于穿城镇路段,应结合城镇化环境特点,通过增加车道数、平交口改造或调整路线走向等方式,从根本上改善通行环境。

5.2 优化交通网络,提升枢纽能级

针对路网结构性矛盾,梅州应重点完善跨区域通道布局。加快梅龙高铁、龙龙高铁建设,形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快速铁路网络。推进平武高速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同时,优化普通国省道路网结构,提高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到2025年底实现一级公路及双向四车道大流量二级公路中央隔离设施应设尽设。

城市内部路网优化方面,应加快推进西部旅游快线等城市快速路建设,形成城市内部快速交通走廊。针对梅水路等拥堵路段,实施拓宽改造,建设专用非机动车道,完善慢行系统。对干线公路城镇化路段,采取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改善通行条件。

枢纽能级提升是梅州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的关键。应加快推进梅州西站、兴宁南站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完善集疏运体系。积极推动梅州国际无水港建设,实现铁路物流与综保区无缝对接。强化枢纽与城市交通的衔接,发展"枢纽+城市"开发模式,提升枢纽周边区域价值。

5.3 提升治理能力,优化出行服务

梅州市应进一步深化精细化管理,提升道路交通服务品质。针对学校、医院、商圈等重点区域交通拥堵问题,可采取微循环改造、停车管理、交通组织优化等综合措施。如在学校周边路段,设置接送临时停车位、安装柔性防撞柱等措施,保障学生安全;在医院周边,通过划定出租车候客区、即停即走区,优化交通流线。

智慧交通建设方面,应加快推进交通大脑建设,整合多源交通数据,实现交通运行监测、预警和调控一体化。推广智能信号控制系统,根据交通流量自动优化信号配时。建设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交通流量监测与调节系统,实时调整信号灯配时,减少拥堵时段交通压力。

针对交通安全管理,应全面落实《梅州市国省道交通安全管理规定》,强化重点路段安全隐患治理。对近三年发生过3起以上正面相撞亡人交通事故的双向四车道路段,限期增设中央隔离设施;对事故多发平交路口,完善"五必上"设施;对临水临崖路侧险要路段,设置"三必上"设施。

5.4 推动创新融合,促进绿色发展

梅州市应加快推进绿色交通建设,践行低碳发展理念。结合道路更新改造,增加绿化景观设计,打造生态廊道,采用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海绵城市技术。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加快充电桩网络布局,特别是在水车服务区等新建服务区配置充电设施。

交旅融合方面,应深度挖掘沿线旅游资源,打造特色交通线路。如西部旅游快线可结合上官塘景区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梅西一级驿站,提供停车休息、充电、购物等服务。南福金柚公园可进一步完善观柚步道、观景长廊等设施,打造集农业、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交通旅游综合体。

提升资金保障能力是关键支撑。梅州市应创新投融资模式,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特别是针对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的特殊政策扶持。对于具有经营收益的改扩建项目,可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同时,加强资金绩效管理,确保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

6 结论与展望

梅州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农村公路建设成就突出,智慧绿色交通发展稳步推进。然而,面临路网结构不均衡、区域协同不足、资金人才约束等挑战,需要持续深化改革和创新。

展望未来,梅州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区域一体化:随着梅龙高铁、龙龙高铁等项目建设,梅州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联系将更加紧密,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智慧化赋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将日益广泛,智慧交通系统将成为提升交通效能的重要手段。绿色化转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推动交通领域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绿美公路"建设将进一步深化。人本化导向:道路交通更新改造将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和体验,从"以车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通过持续推进道路交通更新改造,梅州将逐步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梅州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提供坚实支撑。